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

第342章 電影萌芽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比格多動 本章︰第342章 電影萌芽

    輸電線路沿著鐵路延伸,在工廠區形成蛛網般的分布,紡織廠的電動織布機、鋼鐵廠的電弧爐、農莊的抽水機,都開始依賴穩定的電力供應。這種能源變革帶來的不僅是生產效率的提升,更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技術可能性。

    科學研究院的季度成果匯報會上,材料科學研究所提交的一份報告起初並未引起太多關注。他們研發的新型硝酸縴維素膠片,原本是為了改進炮彈引信的防潮涂層,其特點是透明度高、韌性強,在強光下不易變形。

    這份報告按流程歸檔時,被隔壁光學研究所的研究員木笛生偶然看到。木笛生正在研究如何將透鏡成像永久保留在載體上。此前他嘗試過玻璃底片和銀鹽紙,但前者笨重易碎,後者曝光時間長達十分鐘,實用性極低。

    新型硝酸縴維素膠片的特性讓他眼前一亮,透明度足以讓光線穿透,韌性適合卷裝保存,更重要的是,其化學涂層對光線的敏感度是銀鹽紙的三十倍。

    他立刻向材料所申請了樣品,在實驗室里進行了三個月的試驗。通過調整膠片涂層的化學配比,配合改進後的鏡頭光圈設計,木笛生成功將曝光時間縮短到五秒。

    聯邦二十九年六月十六日,他用自制的木質相機拍下了第一張實用照片︰畫面是光學研究所的實驗室窗口,窗外的梧桐樹影清晰可辨,窗台上的燒杯輪廓分明。

    這張照片被送到朱昭熙的案頭時,她正在審閱文體部的《群眾文娛活動季度報告》。報告里提到,各地的\"工農故事會\"已積累了三千多個原創故事,\"百工百曲\"收錄的勞動歌曲超過五百首,但傳播範圍仍局限于本地,缺乏有效的復制和擴散手段。

    木笛生的照片讓她意識到,這或許是解決傳播難題的關鍵。\"能不能讓影像動起來?\"朱昭熙親自召見了木笛生,並引導著他繼續這方面的研究,\"如果能記錄下工人煉鋼、農民插秧的過程,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有說服力。\"

    這個問題將研究推向了新的方向。木笛生團隊發現,人眼對連續出現的靜態影像有\"視覺暫留\"效應,只要每秒播放超過十六張畫面,就能形成連貫的動態效果。要實現這一點,需要解決兩個核心問題︰如何讓膠片連續平穩地通過鏡頭,以及如何用電力驅動這一過程。

    電力系統的成熟提供了基礎。科學院的機械研究所協助設計了齒輪傳動裝置,通過電動機帶動膠片以恆定速度移動,每移動一幀,快門同步開合一次。

    經過五十多次失敗,他們在聯邦三十一年初春造出了第一台攝影機︰木質機身,黃銅鏡頭,可裝載五米長的膠片,能連續拍攝約二十秒的畫面。

    同年三月,第一支動態影像誕生。內容是海晏省港口的工人裝卸貨物︰起重機吊起木箱,工人推拉繩索,汗珠從額頭滑落——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場景,通過黑白影像呈現時,產生了令人震撼的效果。

    觀看試映的文體部干部當場提出︰\"應該把"工農故事會"里的好故事,都拍成這種"活動影像"。\"

    放映機的研發幾乎與攝影機同步完成。其原理與攝影機相似,只是將鏡頭換成了投影透鏡,用電力驅動的強光燈泡作為光源。

    最初的放映需要在暗室中進行,幕布是簡單的白布,聲音則完全缺失。即便如此,當港口工人的影像投射到布上時,圍觀的群眾仍發出了驚嘆。

    技術的擴散速度超出預期。文體部迅速組織了第一批\"影像工作隊\",成員包括攝影師、機械師和熟悉群眾生活的文藝工作者。他們攜帶重達三十公斤的設備,深入工廠、農莊、礦區,拍攝的內容完全圍繞工農日常生活︰

    在沃墾省的集體農莊里,記錄農場農民開著蒸汽拖拉機收割作物的過程,在越原省的鋼鐵廠,拍下了煉鋼工人在高溫下作業的場景,在松風省的伐木場,用鏡頭講述了伐木工人如何改進工具,既提高效率又減少工傷。

    這些短片長度多在一兩分鐘,沒有情節,不講故事,更像是動態的工作報告。但在各地放映時,總能吸引大量觀眾。

    翠南省的紡織女工看到銀幕上自己熟悉的車間時,紛紛指著畫面說︰\"這是張三的機位李四那天請假了\"。這種親切感讓影像迅速成為最受歡迎的文娛形式。

    喜劇默片的出現則帶有偶然性。海晏省的影像工作隊在拍攝碼頭場景時,一名工人不小心被纜繩絆倒,又順勢爬起繼續工作,這個意外被鏡頭完整記錄下來。放映時,觀眾看到這一幕都笑了起來。工作隊由此受到啟發,開始刻意拍攝一些帶有生活氣息的幽默場景︰

    農莊的拖拉機手學開新式機器,反復熄火卻毫不氣餒;工廠的學徒工練習焊接,焊花濺到帽子上卻渾然不覺;孩子們模仿大人開會,一本正經地討論\"如何給菜地澆水\"。

    這些短片沒有刻意的滑稽表演,笑點都來自勞動中的小失誤、學習中的笨拙,反而讓觀眾覺得真實可親。文體部統計顯示,半年內拍攝的五十部默片中,喜劇類的放映場次是紀實類的兩倍。

    朱昭熙對影像技術的關注不止于應用。她在科學院的技術座談會上明確提出三個方向︰

    第一,解決聲音問題。\"現在的影像像啞巴,\"她說,\"如果能同時記錄下工人的號子、機器的轟鳴,效果會好得多。\"科學院由此成立了聲學小組,開始研究聲波振動的機械記錄方式,嘗試用薄膜和鋼針將聲音轉化為膠片上的紋路。

    第二,降低膠片成本。初期的硝酸縴維素膠片價格昂貴,一米膠片的成本相當于一名工人兩天的工資,限制了拍攝規模。材料所接到任務後,開始試驗用植物縴維替代部分化學原料,目標是將成本降低一半。

    第三,研發彩色膠片。\"工農的生活是多彩的,\"朱昭熙在批示中寫道,\"麥浪是金黃的,棉花是雪白的,工人的工裝是藍色的,不能總讓他們活在黑白里。

    她自己也成了影像記錄的對象。聯邦三十一年夏天,文體部的工作隊拍攝了《虞皇的一天》。短片記錄了她從清晨審閱文件、上午參加會議、下午到坤澤各地視察,到晚上在燈下修改報告的全過程。

    沒有刻意擺拍,沒有額外修飾,甚至保留了她與工作人員討論時的手勢和表情。

    這部短片在各地放映時,引起了極大反響。工人們說︰\"原來陛下也和我們一樣,每天要處理這麼多工作。\"農民們則注意到她穿的布鞋鞋底有磨損,\"和我們下地穿的一樣\"。這種直觀的呈現,比任何宣傳都更能拉近與群眾的距離。

    技術的進步仍在加速。到聯邦三十一年底,攝影機的膠片容量提升到二十米,可拍攝三分鐘的連續畫面;放映機的光源亮度提高,能在半明環境下觀看。

    聲音記錄雖未成熟,但已能捕捉到簡單的音節。更重要的是,膠片成本下降了40,使得中小型工廠和農莊也能負擔起拍攝費用。

    各地開始出現自發的影像創作。沃墾省的一個農莊用省下的集體資金,買下二手設備,記錄了自己的秋收;越原省的紡織廠女工們,拍攝了《我們的車間》,展現不同工序的配合。

    這些萌芽狀態的電影,沒有復雜的技巧,沒有宏大的敘事,卻牢牢扎根在虞國的土地上。它們記錄的是普通人的勞動,展現的是集體的生活,傳遞的是社會主義的日常。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方便以後閱讀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第342章 電影萌芽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第342章 電影萌芽並對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