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澤城乃至整個虞國在朱昭熙的催促下,如同上緊了發條一般,在急速變化著,俯瞰著這座日新月異的城市。街道上人力自行車車川流不息;工廠里,機器轟鳴聲響徹雲霄;校園中,莘莘學子朝氣蓬勃。=
這個國家在這次動力革命當中,算是徹底擺脫了農業文明時代的影響,重心不再僅僅放在那一畝三分地上,那些機械器具也不再僅僅是手工打造,而是逐漸邁入了機械化大生產當中。
在繁華的表象之下,朱昭熙也看到了許多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急劇增加,住房緊張、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就算虞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企業也大部分是國有的,企業的擴張依舊勢不可擋。
工業生產中的安全事故頻發,工人的勞動條件就算盡力改善,有些地方也依舊非常惡劣,工資水平倒也還好,但是社會矛盾依舊存在,畢竟每個人都向往著更美好的生活,這種向往也同樣需要朱昭熙引導。
“陛下,這是最新的工人罷工情況報告。” 勞動保障部部長憂心忡忡地遞上一份文件,“最近一個月,坤澤城已經發生了三起工人集體上訴事件,主要原因是工資太低、勞動時間太長、工作環境太差。黨委那邊遞交報告的時候也反映了這些情況,我們政府反應太慢了。”
朱昭熙接過報告,眉頭緊鎖。工人階級是工業社會的重要力量,如果不能妥善解決他們的問題,將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穩定,甚至讓工人們質疑虞國的社會性質。
“我們黨和政府絕對不能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 朱昭熙放下報告,嚴肅地說,“社會變革不僅是經濟結構的轉型,更是社會關系的調整。我們要在發展工業的同時,關注民生問題,改善工人和農民的生活條件,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為了推動社會變革,解決社會問題,朱昭熙在代表大會上提出提案,要求虞國頒布《工廠法》,規定工人的每日工作時間不得超過 10 小時,每周至少休息一天。朱昭熙也不可能在這個大發展時期提出雙休和八小時工作制這樣的提議,但是至少要讓工人們有一定的休息時間。
另外要求無論是國企還是私企,都必須為工人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和必要的勞動保護用品,減少工傷事故的發生。同時,建立工傷賠償制度,對因工受傷的工人給予合理的賠償。
在全國範圍內,按照各地區的具體情況設立最低工資標準,確保工人的工資能夠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同時,建立工資增長機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企業效益的提高,適時提高工人的工資水平。
在代表大會上提出虞國必須要在這些年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養老保險制度,讓工人在年老體弱時能夠獲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必須要給工人們解決後顧之憂,提高工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從而保障社會穩定性。
建立醫療保險制度,為工人提供基本醫療保障。工人患病時,可以到虞國政府建立的醫院就醫,享受一定的醫療費用報銷。
建立失業保險制度,對失業的工人給予一定的生活補助,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同時,政府積極開展職業培訓和就業指導,幫助失業工人重新找到工作。
改善城市生活環境也必須提上日程,在行政委員會下增設環境保障和城市規劃部,這個部門主要負責制定城市規劃,合理布局工業區、商業區、住宅區和綠化區,解決住房緊張和交通擁堵問題。
新建的住宅區注重基礎設施建設,配備學校、醫院、公園等公共服務設施。加強城市環境衛生管理,建立垃圾處理系統,清理城市污水,改善城市空氣質量。同時,在城市中大量植樹造林,增加綠化面積,美化城市環境。
發展公共交通,增加蒸汽馬車的數量和線路,方便市民出行。同時,規劃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為未來的城市交通發展做好準備。
農業部也不能僅僅負責收稅和農業生產,把農業部改為農業農村部,這個部門也要把農村工作負責起來,從中央到地方,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農業機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民收入水平。
由農業農村部主導設立農業技術推廣站,派遣農業技術人員到農村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修建農村公路、橋梁、水利設施等,方便農民生產生活。
推動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和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同時,鼓勵農民進城務工經商,拓寬農民的就業渠道和收入來源。
在代表大會上,朱昭熙提出要虞國黨和政府要主動推動社會公平正義,改革司法制度,建立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體系,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加強對司法機關的監督,防止司法腐敗,確保司法公正。
消除社會歧視,保障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頒布《婦女權益保障法》,規定婦女在就業、教育、婚姻等方面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
通過工會、農會以及黨委、政府建立一套完整的社會矛盾調解機制,及時化解社會矛盾和糾紛。政府設立信訪部門,傾听群眾的意見和訴求,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同時,鼓勵工會、農會、黨委和志願者參與社會矛盾調解,形成多元化的社會治理格局。
這些措施在代表大會上得到通過並得以實施,在虞國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工人們對《工廠法》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歡呼雀躍,他們的勞動權益得到了保障,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城市居民對城市環境的改善也是相當欣慰,他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提升。農民們對農業技術的推廣和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充滿期待,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