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對外情報局現在保存著的各國社會和經濟民生方面的情報整理起來,裝上船。並且,繼續收集世界各國的經濟民生和社會狀況的資料。”埋在對內情報局那無數的情報堆里的朱昭熙一遍繼續看著手上的情報資料,一邊吩咐著在旁邊等候著的情報局官員。
情報局的官員們雖滿心疑惑,不明白皇帝此番舉動究竟意欲何為,但長期以來對皇權的敬畏,讓他們不敢有絲毫懈怠,老老實實按照指令行動起來。
此時,朱昭熙已經在玄中待了一個多月,再加上從虞國到玄中的兩個月航程,她離開虞國已然三個月了。
“也是時候回到虞國了。”朱昭熙輕聲自語,語氣中帶著幾分疲憊與堅定。登上回虞國的航船,朱昭熙便一頭扎進船艙,將自己與外界隔絕,全身心投入到整理那些剛搬上船的資料中。
面對當下各國資本崛起的復雜局面,朱昭熙思來想去,只想到一個或許可行的辦法——用書籍傳播自己的思想。
她想要在書中把道理講透徹,講到每個人都能理解,讓看過這些書籍的人,對社會、對經濟有清晰的認識,為無產階級提供反抗的理論基礎。
而不是再依靠諸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均貧富”“闖王來了不納糧”這類樸素口號來召集流民,搞“舊瓶裝新酒”的事。
在朱昭熙心中,革命是一個復雜而多面的詞匯。它血腥,因為變革的過程往往伴隨著流血犧牲;它浪漫,那是對理想社會的無限憧憬;它美好,承載著無數人對公平正義的向往;它痛苦,因為要打破舊秩序必然會經歷艱難險阻。
它更是一個需要持續努力的過程,絕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朱昭熙從來不幻想什麼千秋萬代,作為一個骨子里的悲觀主義者,她卻努力想要成為一個樂觀主義者。
如果虞國在自己死後變成自己不喜歡的樣子,朱昭熙並不介意那些有理想的人打破舊世界,建立新世界。她和那些理想主義者一樣,希望“滿山開遍映山紅”,讓理想的社會制度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然而,寫書談何容易。朱昭熙在前世即便讀了很多年書,在現在的時代也算的上學識淵博,但也只是個醫學生,沒看過《資本論》,沒讀過《宣言》。
如今她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依靠從小學到大學接受的政治教育成果。在這個世界,她最擅長的是軍事,是封建時代的政治。想要憑借現在對外情報局收集來的資料,寫一本類似于《資本論》的書,對朱昭熙來說,簡直難如登天。
但朱昭熙也並非毫無優勢可言。與馬、恩相比,她有著一整個國家機器毫無保留地供她研究,有著無數調查員、學者、情報人員幫她收集資料。
在海上航行的這兩個月時間里,朱昭熙日夜沉浸在這些對外情報局收集來的資料中。
她仔細梳理著各國的經濟數據,從農業生產到手工業發展,從商業貿易到金融體系;分析著社會階層的構成,貴族、商人、平民、雇工在不同國家的地位和生活狀況;研究著各國的政治制度,皇權與資本的相互作用,政策對經濟民生的影響。
要剖析資本,首先得了解資本在這個時代的表現形式。在大明聯邦的其他國家,資本已經開始顯露猙獰。那些在各國開發中崛起的商人們,利用積累的財富,一方面大肆賄賂官員,影響國家政策的制定,讓政策向有利于他們的方向傾斜。
他們操縱著貿易規則,壟斷某些商品的市場,獲取高額利潤。另一方面,在看似繁榮的表象下,對普通百姓的壓榨也在悄然進行。
在這個地多人少的時期,百姓還能勉強維持生計,但朱昭熙知道,這只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平靜。一旦人口增長,資源緊張,資本必將露出獠牙,將百姓拖入水深火熱之中。
她開始總結歸納,試圖找出資本發展的規律。在明朝時期,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的跡象。私營企業的興起,商品經濟的繁榮,貨幣經濟的發展,都為資本的成長提供了土壤。
而如今,在這些海外的國家,資本更是在權力的庇護下迅速擴張。資本的本質是追逐利潤,它不會滿足于現狀,會不斷尋找新的擴張途徑。當土地、資源等擴張渠道逐漸枯竭時,人力資源必將成為資本剝削的對象。
朱昭熙思考著如何在書中闡述這些觀點。她決定從最基礎的經濟現象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普通百姓解釋什麼是資本,資本是如何運作的。
她詳細分析了各國的手工業生產,以紡織業為例,講述機戶與機工之間的雇佣關系,機戶如何通過雇佣機工生產商品,在市場上銷售獲取利潤,而機工又如何在這種關系中處于弱勢地位,只能靠出賣勞動力換取微薄的報酬。
她將這些現象背後隱藏的資本邏輯層層剝開,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資本是怎樣在經濟活動中發揮作用的。
對于商業貿易,朱昭熙研究了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以及商人們如何利用不同地區的資源差異和價格差進行交易,積累財富。
在這個過程中,資本的力量使得一些地區逐漸成為商品的供應地,而另一些地區則成為消費市場,這種經濟上的不平衡發展,最終會導致社會階層的進一步分化。
土地制度也是朱昭熙重點研究的對象。在明朝,土地兼並現象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被迫成為地主的佃戶或無產階級。
而在現在的這些國家,隨著資本的發展,土地同樣成為了資本追逐的目標。一些富商通過購買土地,進行大規模的農業經營,或者將土地用于商業開發,以獲取更多的利益。
朱昭熙分析了這種土地所有權的變化對農民和社會的影響,指出土地的集中會導致農民失去生活的保障,社會矛盾也會因此激化。
在整理資料和撰寫書籍的過程中,朱昭熙也遇到了諸多困難。有些資料不夠準確,有些數據相互矛盾,她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核實、甄別。而且,如何用這個時代的語言準確表達那些先進的思想,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不斷地查閱資料,與隨行的學者們討論,反復修改自己的書稿。
喜歡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請大家收藏︰()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