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九年末,正當朱昭熙緊鑼密鼓地籌備著前往北美事宜的時候,大明國內因太子朱瞻基的一封奏折而熱鬧非凡。
朱瞻基在奏折中極力稱贊如今的大明遠勝漢唐,四海之內皆對大明心悅誠服,百姓生活安寧祥和,府庫之中錢糧充足。
在奏章中他把所有的功勞都放到了朱高熾的頭上,認為這一切皆得益于父皇朱高熾聖明燭照,對萬民垂愛有加,是他多年來夙興夜寐、不辭辛勞的結果。
基于此,朱瞻基提議,為慶祝朱高熾登基十年,在萬壽節的那天要為皇帝舉辦一場盛大的慶典,讓萬民同樂。
同時,借此機會將海外各藩王召回,聆听皇帝的聖訓,也讓皇家眾人能聚在一起聯絡感情。朱瞻基的這一提議,迅速得到了朝堂上下的一致贊同。
細細算來,快十年的時間過去了。在這期間,他們跟隨朱高熾一點一滴地將永樂末期因北伐而凋敝的民生挽救回來。經過多年的發展,各地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與史書上記載的強漢和盛唐相比也毫不遜色。
在武力方面,蒙古諸部已被大明打散,各部如今成為了為大明養羊、販賣人口的僕從,完全無法對大明構成威脅。
南洋地區更是成為了大明的“洗澡盆”,所有土地都成為了藩王的領土,大明拓土萬里。現在站在京城,可以和盛唐一樣自豪地說“南去洪州九千九百里”。
而且與盛唐時期所說的“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相比,南方的土地皆是肥沃之地,而不是安西那種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荒涼地域。大明佔領的南洋地區,完全可以作為世世代代生活的領土,為大明的繁榮提供堅實的基礎。
在文治方面更是繁榮,江南水鄉文風鼎盛自不必說,北方的文風也逐漸跟了上來。全國人口中每五人就有一人識字,這無疑是皇帝朱高熾以及滿朝文武的功勞。
有了如此顯著的功績,自然需要通過某種方式表現出來,不然如何在史書上書寫今日的盛世盛景呢?朱瞻基的提議,恰恰戳中了滿朝文武的心思。
朱高熾經過思考,也覺得以當前的情況,舉辦這樣一次盛會,能夠提高百官和百姓的士氣,讓百姓擁有如同強漢盛唐時期那樣無與倫比的驕傲感。
于是,他下旨讓太子朱瞻基回京,與內閣共同商議操辦萬壽節的相關事宜。同時,下令海外各地藩王回京共襄盛事,宣布萬壽節期間全國放假三天。
此外,還下令由國庫和內帑共同撥款,凡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每人發放肉二斤、酒一壇、糧食二十斤。
並且嚴令各布政使司,不得以祥瑞之物獻媚于君王。
這一系列旨意下達後,整個天下都熱鬧了起來。雖然距離萬壽節七月廿三日)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但人們並不在意,畢竟只是一年的時間,大家都願意耐心等待。
隨著舉辦萬壽節的決定確定下來,各項準備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一艘艘快船駛向各海外藩地,傳達海外藩王回大明參加萬壽節的通知;一匹匹快馬前往蒙古諸部,宣布大明的政策,並要求各部派人參加萬壽節。
隨著萬壽節的日益臨近,南京城也變得越來越熱鬧。世界各地的珍奇寶物紛紛出現在南京街頭,街道上人來人往,熱鬧非凡,一副盛世景象,文人們不禁想起了當年讀到的王維的《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當中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所有文人都紛紛感慨他們心目中的大唐回來了,再看著面前的南京紫禁城,不由得在心里默默想著,是不是要重新修建一下紫禁城,讓紫禁城能夠配得上他們的皇帝,想到這里,他們頓時驚出了一身冷汗,這可是奸臣所為啊,哪里能蠱惑皇帝大興土木呢?
大部分藩王都親自來到大明為皇帝賀壽,即便是那些年邁的藩王,也派出了世子前來。然而,在眾多藩王之中,虞王朱昭熙和夏王卻成為了異類。
通過虞國行部派出的使者之口,眾人才得知虞王和夏王早在洪熙九年就計劃著出去游玩。在大明天使到來之前,他們就已經出海了。
虞王和夏王派出了兩支艦隊向外探索,一支艦隊是由貼身太監李興和周滿帶領,從東向西沿著鄭和的航線航行,試圖尋找極東之地;另一支則由虞王和夏王共同帶領,從西向東,去尋找極西之地。
這一消息傳出後,在朱瞻基的暗中推動下,虞王和夏王這兩位大明僅有的女王成為了整個大明的笑柄。
所有人都議論紛紛,特別是那些早就對朱昭熙不滿的腐儒,一副我早就看透的樣子,到處對別人說、女人就算掌控了一個國家,也只想著去玩,完全不像是明主,簡直和桀、紂、隋煬帝一樣是昏君。
他們紛紛給虞國和夏國的結局下了定論,虞王和夏王現在或許可以憑借大明的威名穩住國內局勢,但未來遲早會被推翻,遲早會面臨類似三家分晉或者田氏代齊的結局。
不過,也有人自以為看透了朱昭熙的目的。寧王和揚王在得知這個消息後,也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他們的藩地和朱昭熙的藩地一樣,距離大明太近了。
雖然同為朱家之人,但終究不是一條心。俗話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萬一哪天大明皇帝想要親自管理他們的藩地,以他們的實力根本無法與之抗衡,這麼多年的努力就全白費了。
寧王和揚王認為,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像朱昭熙一樣,繼續出海,尋找一個更大的地方作為新的根基。這樣天高皇帝遠,大明再怎麼有野心,也難以觸及到他們。
主意已定,他們連忙收拾東西,稱病離開大明,返回自己的封國。他們也要回去籌備出海事宜,生怕朱昭熙這個小妮子把所有好地方都佔據完了,那他們就只能佔據次一等的地盤了。
出于各自的私心,寧王和揚王並沒有將自己的想法通知其他藩王。然而,他們自己都沒有想到,正是這一念之差,竟然挽救了他們的性命。
喜歡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請大家收藏︰()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