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的季風如期而至,掀起層層巨浪。拍打著這個已經屬于朱高煦的南亞次大陸的土地,朱高煦坐在曾經德里甦丹國國王的王座上卻有些煩悶,自己雖然以軍事力量打下來了整個天竺,但是此起彼伏的叛亂讓他也是頭疼不已。
年初派回大明的使者帶著從孟加拉獲取的香料、寶石和黃金抵達南京。這些寶物引起了朝廷的關注,皇帝朱高熾親自接見了使者。
他的使者向朱高熾轉達了他的請求︰用這些戰利品換取五千明軍老兵、三萬工匠和十萬移民,以擴充實力,繼續開疆拓土。
朱高熾經過權衡之後批準了這一請求。同時,為了支持此次行動並促進海外貿易,朝廷宣布開海。此令一出,南方海商紛紛響應,為此次行動提供了大量的船只和物資。
此次行動,共動用二十艘寶船和五十艘福船,總運輸量達八萬人,再加上一系列的物資,朱高熾也知道朱高煦作為分封最遠的藩王,需要面對最大的壓力,所以第一時間給了這些援助。
得到人員和物資的補充後,朱高煦迅速對軍隊進行了部署。他將軍隊分成三路︰東路軍由親信陳武率領,目標是阿薩姆地區;中路軍由林勇帶領,直取德里甦丹國;西路軍由趙虎統領,負責攻略古吉拉特地區。
朱高煦作為武將,對馬匹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特殊的感情。在他的軍事生涯中,蒙古馬是他最為熟悉和信賴的伙伴。
從大明運輸到這里的蒙古馬體型雖不大,但耐力驚人,適應能力強,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中長途跋涉,是長途奔襲和持久戰的理想選擇。在以往的征戰中,蒙古馬伴隨著他和他的軍隊踏遍了北方的草原和大漠,立下了赫赫戰功。
來到南亞次大陸後,朱高煦接觸到了印度馬和阿拉伯馬。印度馬體型較為高大,外觀俊美,速度較快,在短距離的沖鋒和突襲中表現出色。阿拉伯馬則以優雅的體態、良好的爆發力和敏捷的反應著稱,而且聰明易馴,能夠迅速理解並執行騎手的指令。
東路軍在陳武的帶領下,順利抵達阿薩姆地區。阿薩姆王國的戰象部隊給明軍帶來了不小的威脅。那些戰象體型龐大,身披戰甲,象背上的士兵手持長矛和弓箭,極具威懾力。陳武根據朱高煦對馬匹的分析和戰術指導,決定發揮印度馬速度快的優勢。
挑選了一批精銳騎手,配備印度馬,組成快速機動部隊。當戰象沖來時,印度馬憑借其靈活的機動性,迅速繞到戰象的側面和後方,騎手們用標槍和弓箭攻擊戰象的要害部位。
這一戰術取得了顯著效果,戰象受到攻擊後陣腳大亂,為明軍的進一步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戰後,陳武對印度馬的表現十分滿意,朱高煦也更加堅定了根據不同馬匹特點制定戰術的想法。
中路軍在林勇的指揮下,采用“圍點打援”的戰術,將德里城緊緊包圍,切斷了城內與外界的一切聯系。德里甦丹國的騎兵前來救援,他們的騎兵部隊實力不容小覷。林勇根據朱高煦的建議,將蒙古馬和阿拉伯馬搭配使用。
蒙古馬耐力強,適合長時間的巡邏和警戒,防止敵軍突圍;阿拉伯馬爆發力好,用于突襲和追擊敵軍援軍。當甦丹的援軍接近時,騎著阿拉伯馬的明軍騎兵如離弦之箭般沖出,迅速打亂了敵軍的陣型。
隨後,蒙古馬騎兵跟上,擴大戰果。經過激烈的戰斗,明軍成功擊潰了德里甦丹國的援軍,迫使德里甦丹投降,恆河流域落入朱高煦的手中。
西路軍在趙虎的帶領下,沿著印度西海岸一路南下。趙虎與當地的馬拉地人部落達成合作協議,馬拉地人擅長騎兵作戰,他們的馬匹多為印度馬。趙虎借鑒了朱高煦對馬匹的運用理念,與馬拉地人協同作戰。
在進攻古吉拉特的主要港口時,明軍和馬拉地人的騎兵相互配合,印度馬的速度和靈活性使他們能夠迅速突破敵軍的防線,為後續的攻城行動創造了有利條件。最終,西路軍成功攻佔了古吉拉特的主要港口,古吉拉特地區也被納入了朱高煦的統治範圍。
隨著領土的不斷擴張,朱高煦也不得不考慮地區的治理問題,十五萬漢人要統治兩萬萬印度人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為武將,他的政治能力相比武力要差了很多,想到這里,朱高煦的也不由得有些欣慰,自己的佷孫女還惦記著自己,給自己出了一個好主意。
聯合宗室被分封南洋八國,揚、秦、晉、周、魯、楚、蜀、岷,並實施人口互換政策,他們也與自己面臨著同樣的困境,漢人的人口比例佔少數,既然漢人達不到統治整個國家的數量,那就直接把水攪渾,徹底打破九個藩國的人口結構。
到時候大家都不是本地人口,挑起各類人口之間的矛盾,在前期自己帶著漢人去平衡這些人口之間的矛盾,不斷地消耗這些人口,等到漢人達到一定的數量之後,那麼整片大陸都徹底的是他越國的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想象確實很美好,不過現實上的改革依舊要進行,在經濟方面,朱高煦大力推行“屯田制”。將十萬移民安置在恆河流域,組織他們開墾荒地,種植水稻和棉花。
同時,他積極鼓勵海商前來貿易,開放加爾各答、孟買等重要港口,並規定所有貿易活動必須以大明貨幣進行結算,且要遵守大明的商業規則。
在文化方面,朱高煦強制推行大明文化。他在各地建立漢學書院,從大明聘請教師授課,教授漢語和儒家經典。他要求當地民眾改變原有的服飾和飲食習慣,向大明風格看齊。對于違反規定的人,根據情節輕重給予罰款、勞役等處罰。
在宗教方面,朱高煦采取了強硬措施。他認為當地宗教可能會對自己的統治構成威脅,于是派軍隊搗毀寺廟和宗教場所,焚燒宗教典籍,抓捕處決宗教人士,嚴禁當地宗教活動,強制民眾改信大明主流宗教或放棄宗教信仰。
一旦發現有民眾暗中進行宗教集會,明軍會立即進行嚴厲懲處,參與者將受到重罰,集會場所也會被焚毀。
朱高煦的軍隊已經推進到了大明烏斯藏都司邊境。最讓朱高煦無奈的事就是在這里,他們竟然遇到了烏斯藏的噶舉派勢力。
本來朱高煦是打算和這些人和平相處的,畢竟他們算起來也是大明人,如果從這里開出一條和大明通商的陸上通道,那也算是一件好事。
可是這個噶舉派覺得自己在當地擁有深厚的宗教根基和一定的軍事力量,對朱高煦的到來充滿警惕並進行了反抗。
朱高煦親自指揮軍隊對噶舉派進行多次進攻,他下令用火炮轟擊噶舉派的寺廟和據點,火銃手則對敢于反抗的僧侶和信徒進行射擊。
經過多次戰斗,噶舉派的勢力逐漸被削弱。最終,在朱高煦的強大壓力下,噶舉派不得不做出妥協。但朱高煦並沒有就此滿足,要求當地推行大明的宗教和文化政策,強制要求噶舉派的僧侶還俗,學習大明的語言和文化,否則將被驅逐出這片土地。
在解決完一系列問題之後,朱高煦決定將德里作為越國的都城,並將其改名為樂安,遠征快兩年的時間了,他也不由得懷念起他之前的樂安州封地來,既然回不到大明的樂安,那在越國,他就把越國的首都命名為樂安。
王宮之中,朱高煦等待著朱高熾和朱昭熙的行動,在大明的時候,他就對烏斯藏都司就很不爽了,可是那時候大明沒有精力和能力去攻打烏斯藏,現在自己手上兩萬萬無處揮霍的人力,也是時候為大明幫幫場子了,徹底打通陸上與大明的通道。
喜歡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請大家收藏︰()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