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他方面,就沒辦法了。
別說匠人了,就連調來的官吏也沒半點管理經驗。
于是,所有麻煩事全堆到了胡大老爺頭上。
換句話說,這破生意一接手,胡大老爺就成了個還沒開工的玻璃工坊的管事老爺!
這工廠的股東確實來頭不小,廠長性子也火爆了些。
不過沒什麼大不了的!
胡大老爺對工廠既熟悉又陌生。
說熟悉,是因為前世他曾走訪過不少工廠。
雖未長期深入一線,但也絕非毫無見識。
說陌生,則因前世去工廠多是和老板喝茶談天。
聊的無非是經營難題、行業前景這些虛話。
畢竟他不是這行的。
只是踫巧有客戶的產業涉及工廠罷了。
因此,工廠的籌備讓他煞費苦心。
最大的難題是把前世的經驗用到這個時代——根本行不通。
比如他想效仿資本家搞三班倒。
可惜條件不允許。
夜里根本沒法開工!
嘖,連當資本家的機會都沒有。
再比如他想實現批量生產。
這就需要對整個流程進行細分和產量匹配。
要是前道工序拼命生產,後道突然卡殼,下游全得停工,豈不荒唐?
所以這大半個月,胡大老爺都泡在工地上。
倒是廠房建設簡單得很。
要防火?
容易!
直接調撥一批城磚原料,砌成防火\"碉堡\"。
成本?
呵呵,跟官府一個價!
敢不按官價,工部官員能跪在胡大老爺跟前哭嚎。
誰不知道這錢是胡大老爺和陛下自掏腰包?
這兩位哪個是好惹的?
要是多報了賬,腦袋還要不要了?
可也不敢少報!
萬一陛下發現能打折,立馬就會黑著臉質問工部是不是活膩了。
因此玻璃廠的建設堪稱史上最透明。
常來視察的老朱看著飛速進展的工程和明明白白的賬本,和胡大老爺一起拍桌罵娘。
朱元璋豈會看不出門道?
可又能怎樣?
工部戶部把賬目做得天衣無縫,總不能無端砍人吧?
\"罷了陛下,能嚇得他們收斂幾年就不錯了。\"
\"咱們還是往前看吧!\"
工地邊的小土坡上,朱元璋一把摟住胡惟庸的脖子,湊近耳邊嘀嘀咕咕地說著悄悄話。
表面是在安撫老友,實則暗戳戳地挑撥離間。
偏偏朱元璋還真吃這套!
畢竟他是從乞丐一路打拼上位的,雖說對官員那些彎彎繞繞不太熟悉,可他手底下有錦衣衛啊!
更別提他骨子里就對當官的充滿戒心。
所以朱元璋非但不介意胡惟庸勾肩搭背的舉動,反而順勢也摟住了對方的脖子。
\"那個...惟庸啊,這買賣真能賺錢?\"
\"都到這份上了,你可別蒙我!\"
\"要是到時候搞砸了,咱倆面子往哪擱?\"
\"就算逼著人拍馬屁弄來銀子,傳出去也不光彩啊!\"
朱元璋話說得含蓄,胡惟庸卻直接在他日漸圓潤的肚皮上拍了幾下︰\"朱重八,今兒個說句大不敬的話,要不是你當了皇帝,想跟我合伙做生意,門都沒有!\"
\"把心放肚子里,看我堂堂正正賺錢,保管讓人搶著送銀子來!\"
\"為啥?\"
\"因為他們轉手能賺更多,你說他們樂不樂意?\"
朱元璋低頭瞅了瞅自己的肚子,沒好氣地瞪了胡惟庸一眼。
\"成,那我等著看。\"
\"要真像你說的,你喊我朱重八我也認了,反正你當年就這麼叫。\"
\"可要是這事兒黃了,咱們可得好好算算冒犯聖上的賬!\"
胡惟庸聞言臉色一變,難以置信地看著朱元璋︰\"啥?\"
\"你就這麼做生意的?\"
\"合著賺少了都算虧是吧?\"
\"別人身上撈不著就要宰我一刀?\"
\"真有你的!\"
朱元璋立馬換上諂媚的笑容,殷勤地給胡惟庸順氣︰\"消消氣!\"
\"惟庸啊,我這不是頭回干這麼大的買賣嘛!\"
\"以前都是給國庫弄錢,我的私房錢全靠番邦進貢,窮啊!\"
\"現在見你有發財的門路,我能不著急嘛!\"
\"你多費心,放手干,我全力支持!\"
\"總不忍心看著月兒他們小兩口將來受窮吧?\"
胡惟庸瞪圓了眼楮盯著朱元璋。
好你個朱重八!
該不會也是穿過來的吧?
這特麼不是島國經典台詞嗎?
說得比我還溜!
遠處的大臣們雖然听不見這對君臣的對話,但兩人的動作表情卻看得一清二楚。
這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大白天的,胡大老爺竟然跟皇上勾肩搭背,還互相拍肚子玩兒,在場眾人可都親眼目睹了。
這種待遇,哪個臣子敢想?
再看陛下那副笑臉!
那是對臣子該有的表情?
怕是討好皇後時也不過如此吧。
嘖嘖,在場的錦衣衛、禁軍、工部官員和工匠們見此情形,心里只有一個念頭︰
\"胡大老爺果然非同凡響!\"
整個工地的氛圍頓時更加火熱起來。
特別是那些即將在此工作的工匠們,一個個把胸膛挺得老高。
"知道我們工坊的靠山是誰嗎?"
"說出來嚇死你,不過是皇帝和丞相合伙罷了!"
"要是嫌命長,盡管來鬧事試試!"
"別擔心,說不定真能活著回去呢!"
這座從一開始就大張旗鼓興建的工坊,迅速吸引了各方目光。
尤其是胡大老爺毫不避諱地在工地上露面,更是勾起眾人的好奇心。
即便對生意沒興趣,能跟胡大老爺攀上關系也是好事。
胡大老爺這張嘴,對能說的事向來毫無保留。
短短幾天時間,\"胡相與皇上合伙在應天城外開辦工坊\"的消息就如野火般傳遍應天府,並繼續向外擴散。
與此同時,\"玻璃\"這個胡大老爺新發明的玩意兒也隨之聲名遠播。
據見過樣品的人言之鑿鑿,此物世間罕見,價值連城。
如今大明最有權勢的兩位要聯手經營這門生意。
消息一出,原本躍躍欲試想借機揚名的御史們立刻偃旗息鼓。
尤其是听說胡大老爺與皇上在工地勾肩搭背的傳聞後,更是一個個噤若寒蟬。
這麼多人都親眼所見,難道還有假?
那些有點頭腦的御史,趕緊把熬夜寫的奏折撕得粉碎。
他們怎麼可能彈劾洪武皇帝和功勛卓著的前任丞相呢?
對這兩位,他們可是滿懷崇敬啊!
什麼彈劾奏章?根本不存在!
傻子才敢亂來呢。
他們很清楚皇帝與胡惟庸聯手會產生怎樣的力量。
只要這二人沒有親筆簽字畫押承認,傳言就始終只是傳言。
即便有人借此彈劾,也根本傷不到這兩人的根基。
但若是這二人被激怒想要報復呢?
呵呵,一位是執掌生殺大權的天子。
另一位雖無法直接取人性命,卻憑借遍布朝野的門生故吏,足以讓人丟官棄爵、家宅不寧的前任丞相。
平日就有無數人想巴結胡惟庸卻苦無門路。
如今見他與聖上開始合伙經商,此刻若他開口,不知多少人會爭先恐後為其效勞。
能同時討好兩位權貴,誰會拒絕?
因此盡管應天府商賈皆知胡惟庸要招商斂財,官吏們也只能干瞪眼。
更無人敢提什麼\"與民爭利\"之說。
這令早已和朱元璋密謀好要誅殺諫阻者全家的胡惟庸倍感掃興。
他連扮演反派的戲碼都準備妥當了,對手卻臨陣退縮?
豈不是辜負了他精心設計的戲碼?
該死!
白費心思!
反倒是朱元璋渾不在意,無人找死正合他意,此刻只盼著早日見到真金白銀。
胡惟庸的表現確實兌現了先前的承諾。
待胡義整理好有意向的商人名錄後,胡大人再次督促起工坊工匠。
必須先確保工坊正常運轉。
若收了銀子卻供不上貨,豈不讓聖上與胡大人顏面掃地?
自胡惟庸與朱元璋達成合作整一個月後,由胡大人親自主持的\"招商會\"終于開場。
胡惟庸行事格外坦蕩。
會場中央的黑色台布上,晶瑩剔透的玻璃器皿在燭光下熠熠生輝。
\"諸位盡可觀摩,亦可親手把玩。\"
\"此物清脆易碎,把玩時務必小心!\"
\"待諸位驗看完畢,我們再議後續事宜!\"
今日到場的雖都是地方上呼風喚雨的大商賈,在胡惟庸面前卻個個恭敬如鵪鶉。
原因無他——
這些豪商能有今日成就。
無不是靠著地方宗族勢力支持,再攀附權貴官僚,方能獨佔一方、財源廣進。
但無論是他們在地方的根基,還是背後靠山,在胡惟庸面前都不值一提。
更何況這次他們要面對的不僅是胡大人,更站著當朝天子朱重八。
瞧那侍立一旁、面若冰霜的內侍便知端倪。
宋利的身影出現在眾人面前時,無需開口便已勝過萬語千言。
這個場面徹底證實了那個流傳許久的傳言——皇上與臣子聯手經商之事確有其事。
對在場的富商們來說,光是目睹這一幕就值回票價了。
眾人恭敬地向胡大老爺和宋利行禮後,紛紛圍上前去,仔細觀賞桌上那些精美的玻璃器皿。
這些都是最新制成的珍品。
隨著工匠們不斷改進工藝,提升的不僅是產量,品質更是突飛猛進。
眼前這些璀璨奪目的玻璃制品,早已不是當初那塊簡陋的玻璃板能相提並論的了。
造型各異的花瓶、精致的小碗、典雅的茶杯,還有那巴掌大小的水銀鏡......
胡大老爺此次展示的,無疑是最上乘的精品,自然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批。
當然,這也是工藝最純熟、產量最穩定的一批展品。
待商人們飽覽這些令人驚嘆的展品後,胡大老爺終于發話。
\"既然都看清楚了,那就談談正事。\"
\"老夫的規矩很簡單,這買賣要分區域經營。\"
\"大家都想賺錢,也都知道這東西好賣,自然不能互相壓價競爭。\"
\"那樣只會讓大家都沒錢賺。\"
\"所以老夫決定采取區域競標。\"
\"各自斟酌好報價,依次叫價,價高者取得該區域的獨家經銷權。\"
\"事後若有人違規越界銷售,被侵權的商家可自行處置。\"
\"都听明白了嗎?\"
胡大老爺舉辦的招標會並非新鮮事物。
對商人們而言,這種競價方式早就不陌生。
真正特別的是胡大老爺一開始就劃定銷售區域的安排。
這做法利弊參半。
好處是立下規矩,違規者必將嚴懲。
壞處則是他們原以為只需支付貨款,沒想到采購前還得先砸下一筆重金。
但在宋利眼中,這正是胡大老爺的高明之處。
這些不事生產的商賈,若不把藏在豬圈里的銀子都掏出來,豈不是辜負了胡大老爺和皇上的這番謀劃?
單憑這兩位的面子,若不能一夜進賬幾十萬兩,宋利都覺得虧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