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在洪武當咸魚

第229章 真是大賺特賺!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愛吃葡萄皮 本章︰第229章 真是大賺特賺!

    對于馬皇後的自謙之詞,他全當未聞。

    畢竟,作為常入宮的老友,他深知馬皇後的性情。

    午膳後,與安慶再敘片刻,馬皇後便啟程回宮。

    胡大老爺攜全家送至門口。

    馬皇後離府僅三日,胡仁彬的新任命便至。

    “升任鴻臚寺少卿,從五品。”

    此職清貴,品級適中,既不張揚亦不卑微。

    事務適宜,既能兼顧公務又能陪伴身懷六甲的妻兒。

    且風險甚微,一切恰到好處。

    胡大老爺點頭認可,胡仁彬滿懷喜悅地赴任。

    本章完)

    胡大老爺處理好胡仁彬的新職位後,愈發覺得胡府不再是他的久留之地。

    起因在于安慶懷孕,急需一個寧靜的環境養胎。

    而他生性愛熱鬧,一笑起來難免動靜頗大。

    以往在府中,下人哪敢多言?

    但現在不同了,家中有了身懷六甲的公主兒媳,凡事都得多加小心。

    別的不說,府中的銀帕聚會)是再也不能開了。

    就連姬妾們的麻將聚會,也得移到後院偏僻的小院里,以免打擾到公主兒媳。

    至于胡大老爺自己,則是決定暫避風頭。

    繼續留在府中,豈不是要悶死?

    好在如詩、宛如那里有個早已備好的外宅。

    在那里,他可以隨心所欲,盡情享樂。

    偶爾,他也會去瀟湘館消遣一番。

    瀟湘館在應天府可是赫赫有名,而他那首隱藏身份的《葬花吟》,至今仍有著不小的影響。

    瀟湘館的老鴇也是個精明的生意人。

    借著憐花一詩成名的勢頭,她在瀟湘館內大搞創新。

    許多因憐花之名而來的客人,雖然爭不過那些富豪,又不願浪費這難得的時光。

    于是,他們被瀟湘館老鴇安排的各種新奇活動所吸引。

    這位老鴇深知,僅靠美貌吸引客人並非長久之計,必須發掘瀟湘館的其他魅力。

    她不惜免除門檻費,甚至墊付姑娘與下人的薪水及茶水開支,籌劃了一場水上詩會。

    這場詩會雖非正經事務,卻僅憑其名號,瞬間讓瀟湘館在眾多青樓中脫穎而出。

    青樓,終歸是賣笑之地。

    瀟湘館借由這場詩會,雖與正經書院相去甚遠,但相較于其他青樓,已高出許多。

    它變得高雅了!

    這正是她的目的所在。

    她並非真正沉醉文學,追求文字激揚,而是為了謀取更多利益。

    詩會一辦,瀟湘館本就繁忙的景象更添熱鬧。

    胡大老爺因財力雄厚且有楚依依為內應,方能隨意享樂。

    然而,皇宮內的朱元璋卻坐不住了。

    北邊的殘元勢力暫且不顧,任其在草原上喘息。

    此刻,朱元璋將目光投向了雲南!

    雲南之地,自元末至大明洪武年間,幾乎是最晚納入版圖的。

    即便納入,仍動蕩不安。

    原因在于,雲南仍有殘元勢力盤踞,與當地土司勾結,攪動風雲。

    如今,大明得番薯、土豆兩大作物,確保糧食供應無憂。

    朝堂之上,李善長文官勢力被肅清,丞相之位廢除,減少掣肘。

    大明國力、軍力日益強盛。

    當下,內閣中文武百官皆參與國事,令朱元璋難以按捺。

    朝會上,朱元璋率先提出議題︰“雲南殘元勢力,久置不理終非良策。諸位愛卿,對此該如何處置?”

    “朕意已決,要打!”

    “但戰略與規模,還需眾人共議。”

    此言一出,眾武將眼中閃過光芒。

    有仗可打,豈有不積極之理?大明洪武年間,武將皆英勇無畏。

    藍玉挺身而出︰“陛下,臣請戰!願領兵征討,一統天下!”

    藍玉無暇顧及商議細節,一心只想先爭取到主將之職。戰略、部署皆可後議,唯有帥位,若不搶得先機,恐被他人所得。

    果然,藍玉話音剛落,馮勝隨即站出︰“陛下,臣馮勝亦請戰!藍玉年輕,經驗尚淺,難以擔此重任。臣歷經戰陣,穩重老練,更適宜此役。”

    “望陛下恩準,臣必蕩平逆賊,獻俘太廟!”

    馮勝此言一出,藍玉怒目而視,心中暗罵。

    老馮啊老馮,我這年紀竟被你譏為經驗不足?

    若我經驗不足,那他人又當如何?難道都是不會打仗之輩?

    你這老家伙,搶我帥位也就罷了,竟還想貶低于我?

    藍玉咬牙切齒,馮勝卻置若罔聞。

    哼,藍玉不足為慮。

    這莽夫只配做先鋒,主帥之位?

    待他們這些人消耗殆盡再議!

    藍玉、馮勝請戰,打亂了朝會秩序。

    朱元璋提出的策略已無人問津。

    大軍壓境,橫掃一切,大明何懼之有?

    朱元璋被吵得頭疼,最終拍板決定,馮勝為主將,藍玉為輔,共率三十萬大軍收復雲南。

    消息迅速傳開,連在瀟湘樓享樂的胡大老爺也得知了。

    胡大老爺聞言一笑,憶起三寶太監鄭和似在此戰中被俘,後成為太監,歷經曲折,進入燕王府,深得朱棣信任,終成七下西洋的壯舉。

    但在這個時代,太監領船隊出海是不可能的。

    首次出海,乃穎國公傅友德親自率軍。

    此後,縱使境遇再差,也斷不會讓太監領兵,那豈不顏面掃地?

    胡大老爺感受到歷史的變遷,心中自得,深藏功與名。

    本章完)

    大明應天府,皇宮謹身殿內,朱元璋心中掛念,看不得財富流失于外。

    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身著粗布,衣襟敞開,皺眉審視手中奏折。

    一旁小內侍賣力搖動手中團扇,試圖為朱元璋帶來一絲涼意。然而,謹身殿內真正的涼爽源自一盆盆散發著白氣的冰塊,這些是冬日儲藏以備夏日之需。

    即便如此,冰塊也無法平息朱元璋內心的焦躁。

    “宋利,馮勝他們有無新奏報?”朱元璋的聲音透露出難以掩飾的急躁。

    “這都是三天前的奏報了!”

    此時,距馮勝與藍玉大軍出征已逾一月。

    大軍在外,朱元璋怎能不牽掛?勝敗倒在其次,那些殘元與土司的散兵游勇,對大明將士而言,並非不可戰勝。但遠征之事,遠非勝負所能概括。攀山越嶺、遇水搭橋,稍有不慎,便會導致人員折損。加之大軍出征,後勤必須跟上。一萬大軍行動,背後至少需要五萬輔兵、民夫支援,還需朝廷各方協調。

    這些問題,內閣雖會先行審核,但最終仍需朱元璋定奪。而他本就極為重視軍事,自然耗費不少心力。

    “回陛下,您手中的已是最新奏報。”小內侍答道,“或許晚些時候會有新的消息傳來,馮大將軍行事穩重,不會貿然行事。”

    宋利的答復迅速,卻未能平息朱元璋內心的焦躁。

    “他或許安分,但你豈會忘卻,藍玉仍在他身旁!”

    “那老家伙在側,天知道會惹出什麼亂子!”

    “藍玉一旦沖動起來,十天半個月音訊全無,也不足為奇!”

    顯然,朱元璋對這些老部下的性情了如指掌。

    藍玉作戰勇猛無比,偏偏好行險招。

    他出戰,非勝即敗,從無僵持。

    勝利時自然皆大歡喜,可一旦戰敗,亦是令人頭疼不已。

    然而,大明又確確實實離不開這位猛將。

    畢竟,他的勇猛無可否認。

    正當朱元璋為遠征軍憂心之際,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破了寧靜。

    “陛下,穎國公傅友德有急報呈上。”

    “嗯?惟學的奏報?他不是該在海上嗎?”

    朱元璋滿心疑惑地從宋利手中接過那份顯然歷經波折的奏報。

    確認封口紅漆完好無損後,他拿起一柄金光閃爍的小刀,輕輕劃破了蠟封。

    這是一封藏于竹筒、蠟封紅漆的密函。

    此等函件,膽敢阻攔或私拆者,一律處以死罪。

    因能以此法傳遞的,必定是重大之事。

    朱元璋不禁皺起了眉頭。

    若非這封奏報,他幾乎要忘卻了穎國公傅友德及其麾下的三千大軍。

    他們出海後,便如石沉大海,杳無音信。

    畢竟,大海之上,信息傳遞實為艱難。

    上次收到傅友德的消息,是在一個多月前他剛到目的地時發來的平安信。

    轉眼又是一個多月過去,不知傅友德那邊情況如何。

    朱元璋小心翼翼地從竹筒中抽出一份緊卷的絹帛。

    匆匆一瞥,只覺頭暈目眩。

    顯然,為了詳盡匯報且受限于絹帛大小,傅友德的親筆奏報寫得極為緊湊。

    朱元璋望著那密密麻麻的字跡,眼花繚亂,索性將絹帛遞給宋利。

    “宋利,你給朕讀一讀!”

    “朕這眼楮,是越來越不中用了!”

    宋利接過絹帛,大聲朗讀起來。

    “吾皇萬歲,臣傅友德與三千將士,于萬里海疆之外叩拜。

    一月前,臣已抵達與大明接壤的安南。

    原本以為,需以武力讓這些番邦見識大明的威嚴。

    未曾想,他們見到我們的海船和天兵英姿,竟直接臣服。

    臣已代陛下接受其稱臣國書,歸國時一並呈上。

    不僅安南如此,周邊呂宋等國亦是如此!

    臣身為大明使節,倍感榮耀!

    臣,為陛下賀,為大明賀!”

    朱元璋听後,開懷大笑。

    “哈哈哈哈,看來我大明的威名,這些番邦都了解得很嘛!”

    “宋利,繼續!”

    宋利聞言向下望去,瞬間愣住,又偷偷瞄了眼朱元璋,才繼續宣讀。

    “臣此月走訪多國,既傳揚大明威名,接收國書,亦售船上所載貨物。”

    “臣未曾料到,這些尋常之物,在這些國家眼中竟成了無價之寶。”

    “因篇幅所限,未能列出詳單,但僅提一事。”

    “即便貨物尚余,臣已換得黃金萬余兩,白銀三十萬兩有余!”

    “什麼?”

    “宋利,上面說了什麼?”

    朱元璋高聲問道。

    宋利早已留意,立即回答。

    “回皇上,奴才反復查看,確為一萬余兩黃金,三十萬兩銀子!”

    “嘶……這些國家竟如此富裕!”

    朱元璋見不得散落的金銀,心想得讓它們有個好去處。

    念及此,他已無暇顧及後續,揮手道。

    “快去,速傳胡惟庸來見!”

    (本章完)

    宋利急忙外出尋人。

    若召見他人,或許只需小黃門傳話。

    但若是胡惟庸,則大不相同。

    他宋利身為大太監,也需費盡口舌,方能請動這位胡大人入宮。

    換作其他小黃門,恐怕還未開口,就被胡大人一腳踹走了。

    區區小太監,胡大人動手又能怎樣?

    果然,一听朱元璋急召,胡大人便哼哼唧唧,不願動身。

    宋利再三發誓無意授官,並暗示了海貿之事。

    胡大老爺這才勉強起身更衣,悠然乘馬車前往宮中。

    在皇宮,朱元璋緊握著滿載字跡的絹帛,盡管眼楮酸澀,內心卻異常喜悅。

    他對傅友德出征的耗資了如指掌。

    暫不論人力成本,單論出征時的錢糧、貨物等直觀開銷,即便是加上十幾艘海船的建造費用,與如今這技藝相比,也是盈利的。

    更何況,傅友德尚未歸來,意味著收益還在繼續。

    真是大賺特賺!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我在洪武當咸魚》,方便以後閱讀大明︰我在洪武當咸魚第229章 真是大賺特賺!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我在洪武當咸魚第229章 真是大賺特賺!並對大明︰我在洪武當咸魚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