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以游牧民族立國,不懂治理國家。
于是采取了包稅制,只要定下數額,剩下的全憑商人自己。
結果可想而知,地方豪強巧取豪奪,百姓被迫分成三七開。
不僅如此,地方官員還通過平衡利益、欺上瞞下等手段獲利。
因此,凡是元朝做過官的人,在明朝必然會有幾個橫行鄉里的商人跟隨。
可以說,明朝能夠崛起的商人背後都有官員撐腰,甚至不止一位。
而那些在地方站穩腳跟的商人,對當地學子的支持也是不遺余力。
多年以來,朱元璋即便強勢如他,也被復雜的人際關系困擾得焦頭爛額。
在官場上,他殺了多少官員,總有人源源不斷填補空缺。
但面對整個士人群體,再多的殺戮也無濟于事。
這樣的難題,怎能不讓朱元璋憂心忡忡?
沈萬三無疑是這個體系中最突出的人物,也是最引人注目的。
更重要的是,在攻打甦州時,張士誠能夠抵抗數月,給朱元璋帶來巨大損失,這其中少不了沈萬三的助力。
沈萬三當時確實舍得投入資金和人力。
如此一來,新仇舊恨交織,朱元璋不恨沈萬三都難。
如果沈萬三低調隱匿,或許還能平安度日。
畢竟朱元璋事務繁忙,誰能一直記得他?
偏偏沈萬三主動來到應天府。
朱元璋立刻想起沈萬三的存在,同時也想到一件大事。
沈萬三似乎很富有,若是將其抓捕,他的財產豈不是歸自己所有?
于是他命令毛驤嚴密監視沈萬三的一舉一動。
毛驤信誓旦旦承諾後,錦衣衛全程跟蹤沈萬三的行程。
他們親眼看到沈萬三帶著各種珍寶和古玩,拜訪應天府的文武官員。
沈萬三對眼前的一切渾然不知,即便知曉也覺得無足掛齒。
在他眼中,這只是普通的商業往來,何來忌諱?
這一天,他終于來到胡府。
精彩的一幕即將上演!
)
沈萬三的拜訪遵循嚴格的禮節,遞拜帖是第一步。
沒有它,無論胡府還是其他顯赫之家,都不會輕易接納任何人。
通常情況下,沈萬三的管家會先行遞帖約定時間,之後他才攜禮上門。
但面對某些重要人物,則需格外謹慎。
胡大老爺作為碩果僅存的淮西權貴,絕不可輕忽。
因此,沈萬三親自送來拜帖。
他知道,盡管這些日子他廣贈禮品結交多人,但真正關鍵時刻,這些人未必可靠。
甚至可能翻臉無情,聯手對付他。
而此刻,他需要的不是這些人,而是胡大老爺一人的支持。
胡大老爺深居簡出,卻在江湖上盛傳諸多傳說。
這些傳聞雖真偽難辨,但他對朝堂和陛下決策的影響毋庸置疑。
沈萬三精心挑選珍稀之物,攜拜帖親自來訪。
適逢胡大老爺在家打麻將,听聞沈萬三來訪,略顯詫異。
他對沈萬三早有耳聞,甚至記得張衛健版的電視劇。
胡大老爺認為沈萬三因貪財求勢而敗,便隨意丟開拜帖,卻對禮單產生興趣。
打開一看,果然名不虛傳︰紅藍寶石、香料、金佛、頂級屏風、精美玉石把件等,盡顯奢華。
可以確定的是,這份禮單上的物品,即便胡大老爺未見實物,也能猜到其價值非凡。
這些東西,即便放在繁華的應天府,恐怕也堪稱天價。
這不僅僅是因為它們珍貴,更是因為有些東西應天府根本就沒有。
比如紅藍寶石這類看似普通的小物件,很可能是在船隊從事海外貿易時意外獲得的。
單看這份禮單,其中一些物品,即便是對像胡大老爺這樣身份地位的人來說,也是能夠世代相傳的珍寶。
然而,胡大老爺只是隨意瞥了一眼,便不屑地皺眉,將禮單隨手丟給了胡義。
“東西不要,人也不見,讓他走吧。
”
胡義听後先是一愣,隨後鄭重地點點頭。
他並非普通管家,而是專門負責外出收集情報並匯報給胡大老爺的“萬事通”。
因此,他對事物的價值判斷遠超常人,不會被表面的利益蒙蔽。
多年來跟隨胡大老爺,他深知,盡管胡大老爺看似官職漸低,但實際上胡府的影響力卻在應天府乃至整個大明日益壯大。
無論是官場還是市井,甚至皇宮之中,胡府的地位都堪稱頂尖。
如今堂妹胡馨月能夠穩居東宮太子妃之位,並且將東宮事務管理得井井有條,連嬪妃們都規規矩矩,這背後固然有她的教養,但更重要的是她借著胡大老爺的權勢行事。
正因如此,胡義對金錢的態度十分豁達。
既然胡大老爺如此果斷地拒絕這份厚禮,顯然這其中必有隱情。
胡義沉著臉照辦,直接將沈萬三趕出了門。
盡管沈萬三氣得臉色鐵青,卻連一句話都不敢說。
若他稍有動靜,無需胡大老爺出手,胡義便能讓沈萬三服服帖帖。
難道胡府的大管家這些年在應天府是白待的?
沈萬三離開胡府不久,在馬車上就平復了怒氣。
此刻,他心中盤算著一件事︰
為何胡大老爺不僅拒見,連禮物都不收?
身為商人,他深知這些禮物的價值。
以往拜訪官員,即便對方不願相見,禮物也會被收下,因它們新奇有趣,僅是雅趣之物。
可為何胡大老爺全然不感興趣?
忽然,沈萬三感到後頸一涼。
難道胡大老爺已知曉些什麼?
沈萬三的一舉一動都在錦衣衛的監視中。
他剛被胡義送出府,帶著禮物回家,錦衣衛便將他在胡府的言行及胡大老爺的反應呈報給朱元璋。
對此,胡大老爺心知肚明,甚至確信沈萬三時日無多了。
在應天府拉攏官員,廣結人脈,這不是自尋死路嗎?
胡大老爺平靜的“後院生活”因沈萬三的到來被打亂。
他對沈萬三並無太多重視,只是好奇︰
這人竟敢登門?
真以為老朱放過他是因為顧忌什麼名聲?胡大人光是想想就覺得荒唐。
朱元璋會在乎名聲?呸!這話听著都別扭,更別說信了。
如今別說胡大人這樣的老臣,就連剛入朝的新官都知道,老朱對名聲的態度就是“有也好,無也罷”,根本不當回事。
尤其是要對付某人時,老朱會考慮利益、後續影響和安撫之類的問題,但名聲這種虛的東西,往往被他忽略,不是想不起,就是事後才注意到,或者根本懶得先考慮。
可以說,對這樣務實的人來說,名聲這種死後才見分曉的事,他根本不在意。
反正怎麼做都會有批評,死了之後,名聲還有什麼意義呢?倒是眼前的好處才是實在的。
正因如此,朱元璋對名聲的態度雖不至于完全無視,但也算不上重視。
胡大人趕走沈萬三後,立刻讓胡義去打探消息。
他只想知道,這次沈萬三到底惹多大的麻煩。
胡義听完吩咐,拱手說道︰“老爺,這事不用出門打听,我全知道!那位豪商一點收斂的意思都沒有,整個應天府的人都在議論。
”胡大人听後一驚,倒抽一口涼氣,“他竟這麼大膽?”
胡義听後微微一笑︰“老爺,或許在那位豪商心中,他正有恃無恐吧?”
“畢竟,他或許覺得陛下念及他這些日子頻繁聯絡的功勞,會有所顧忌或猶豫不決。
”
胡大老爺點頭表示贊同。
“沒錯,你別說,那沈萬三恐怕正是這麼想的!”
“他將地方上‘法不責眾’的作風帶到了朝廷和應天府。
”
“可他終究不上台面,把朝廷和應天府視作他家鄉的小地方。
”
“必死無疑!”
胡義深表認同,覺得主人一語中的。
實際上,看出這一點的不止胡大老爺一人。
應天府中有無數人明白這一點,卻無人敢站出來。
反而越到後來,越是諱莫如深。
因為誰都清楚,沈萬三這般肆無忌憚、毫無掩飾的行為,早已落入朱元璋眼中。
那時若有人站出來揭穿,你以為那位皇帝會感激你?
更何況,現在丟臉的並不是皇帝。
只是皇帝可能借此機會狠狠整治沈萬三。
因此,盡管沒有明文詔令,應天府的官員們都默契地保持沉默。
當然,若沈萬三主動找上門,必要的禮節還是要做的。
畢竟不是每戶人家都能像胡大老爺家一樣,產業眾多且常得宮中賞賜,根本不在乎錢糧之事。
胡大老爺听完胡義關于街談巷議的匯報,總算放下心來。
嗯,看來沈萬三的命運已成定局。
那麼,他只需靜觀其變即可。
其余無需多言。
事實上,沈萬三剛離開胡府的第二天,朱元璋就召見了他。
顯然,沈萬三之前四處拜訪官員的行為已經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
朱元璋表現出一種穩如泰山的態度,只是默默觀察。
然而,當沈萬三甚至去了胡惟庸府上後,朱元璋終于坐不住了。
他心想,你連胡府都去,究竟還要找多少人?
算了,不用再等了,直接面對面談吧。
沈萬三似乎真的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听到召見的消息後反而有些得意。
在他看來,自己在地方上一向強勢,或許認為法不責眾是官場的潛規則。
而且,沈萬三作為大明首富,早已結識了不少人脈,不只是到了應天府後才開始聯絡。
在他心里,自己交友廣泛,若被抓進監獄,天下人必定群起而救之,朱元璋也會有所顧忌。
因此,當他恭敬地獻上禮物後,毫無畏懼之意,反而直接提出此次來應天府的核心目的——開展海外貿易。
他暗示自己想要正式獲得一張從事海外貿易的執照,然後揚帆出海經商。
朱元璋手中把玩著沈萬三送來的晶瑩碧綠、仿佛深邃無比的玉佩,一言不發地沉思。
他既沒有答應,也沒有拒絕,實際上是在權衡利弊。
沈萬三卻不知朱元璋的心思。
他認為按照行業慣例,既然提出了要求,接下來就應該報價。
如果朱元璋覺得價格不合適,可能會還價或者調整條件。
這些都是後續討論的內容。
怎麼都行!
然後,他平靜地提出了自己的條件!
“我願意出資出力為應天城修築城牆,以此作為交換,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朱元璋猛地抬起頭,用看瘋子一樣的眼神看著沈萬三。
你說什麼?
你要幫我們修城牆?
不得不說,人都有認知局限。
尤其是那些成功人士!
他們為什麼會在某些時候摔得很慘?
無非是因為過去的成功讓他們堅信自己的理論和方法是絕對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