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這一套動作已經在心里演練了好久,純熟無比。
本是應當安置在老夫人的永壽堂,等府醫看了再移動。
大夫人站出來,抹了把淚。
“老夫人年紀到了,看不得兒孫受苦,想來緲緲這孩子也是個孝順的,醒了以後定會怨自己驚擾了她祖母。”
老夫人剛還後悔著,為了表示疼愛,表現過了頭,怎麼就刺激暈了呢?別回來把自己也給克了。
一听大兒媳婦這話,心頭一喜,還是段氏貼心。臉上都露出贊同之色。
“織兒的院子就在永壽堂邊上,先把緲緲送過去,讓府醫看過再移院子。”
謝織一听臉色立馬變了,她就要跟裴朗定親了,可不想沾了這病秧子的晦氣。多大個事,謝緲從小到大不知暈過多少次,不也活得好好的。
“不必了大嫂,緲緲只是老毛病,受不得一點激動,春茗把小姐的藥拿來。”李氏擺擺手道。
春茗遞上藥,李氏捏開謝緲的嘴,讓她服下。又稟了老太太,帶著謝緲回了她自己的院子。
謝緲的院子叫縹緲院,在三房院子的邊上,也不算多麼偏。她一直在金陵,但謝織分院的時候,也一並給她分了一個。
這次她要回來,大夫人還讓庫房送了些東西過來,雖說可能也住不了多久,大面上總得過得去。
謝緲回去以後就臥床不出了,府醫看了一回,只說需要靜養,不宜激動,大喜大悲大怒……都不要。
老夫人送了很多補品來,都不是多麼罕見,勝在量多。其他院里自然也要跟上。就這麼的,謝緲讓春茗收拾出來的小庫房,倒是裝了不少東西。
老夫人為了讓她安心養身體,講究了一輩子的人,竟然獨獨免了謝緲的晨昏定省。說是老夫人慈愛,讓她安心養著,其實剛回來那天的動靜嚇到了她。
她真沒想到,那孩子是有血真吐,都不帶迂回的。這是多少也要忍一下,出了院子再偷偷吐血。這才是懂事不讓人擔憂的乖孫女呀!太不孝了!
謝織內心也不憤,說來她也是老夫人寵著長大的,可這許多年來,哪怕年幼時,嚴寒酷暑,她都是要早早來請安的。
這話還不是祖母自己說的,是父親要求的,畢竟謝家家風清正,孝順之名在外。
這不是祖父祖母強壓下來的孝,他們慈愛,可耐不住家中晚輩堅持。自覺自願要盡孝,都孝出名了!
京城誰家不知謝家父母慈愛疼愛晚輩,子女孝順友愛兄弟,家中妯娌也是一團和氣。
謝家的小輩被這好名聲搞得有苦難言,裝得心累。言行舉止恨不得拿尺子量。
雖然長輩們都撫掌稱贊,訓孩子的時候,時不時拿出來說兩句,比較一番。
同齡人多數是反感的,真沒多少人希望自己的閨中密友,學堂同窗是個完美的假人。
但被名聲所累的人里不包括謝緲,她是這好名聲的受益人,謝家人的表面功夫做得很不錯。
沒叫她自生自滅,好吃好喝養著她,當然給了一分,到了京城要渲染出十分的效果來。
謝三小姐人不在京城,京城卻一直有她的傳說。
旁人起初是不信的,把個五歲的孩子扔回族地還能有多重視,不過是說得好听,讓她自生自滅罷了。
可是一年年的過去,謝家年年送很多東西回去,謝三小姐的母親李氏也說孩子身子養得不錯,還入了族學,給她祖母寫信,說金陵極好,請祖母親人不要掛心。
信一來,流水般的東西又往金陵去了。
金陵那邊的小姑娘大了些,除了寫信回來,竟還用私房置辦了土儀送來京城送來給家中長輩姊妹說是家鄉的味道。
那年謝緲才八歲,瞧瞧人家謝閣老,連個病弱的小孫女都這麼的討喜。
這還不算,十歲那年,金陵遇著洪災。她一封信寫來,說去施粥了,銀錢不夠,請祖父派人再送些來。
京城信未到,金陵城外她就支了粥鋪,同城中富戶一起施粥。旁人只知道這粥鋪掛個謝字,一個小公子坐鎮,兩個僕婦盛粥,兩個護院看著防止出亂子。
除了小公子日日來,其他四人來一日換一日。小公子不說話,拿一本書套了皮的話本子)一看就是一天。
錢糧快不湊手的時候,謝家二公子來送銀子了,還拖來幾車糧食。跟著朝廷的救災隊伍一道來的。
人到了謝家的鋪子,才知道這個謝是謝閣老家的。別家來個三五天的,十來天的,只有他日日都來。
別家大人問起,她一開口才知這是個小姑娘。
“祖父教我,達則兼濟天下,我家略有余糧便做點力所能及之事。吃完了也不要緊,我之前已經寫信回去,祖父會派人送些來。”
旁人問起她祖父是誰,她靦腆一笑,“祖父說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官,但做官的本分就是為國為民,不論大小。”
此後也不再多說,大家心想,官職定是不大。便也識趣不問。
謝二公子跟著朝廷賑災的官員一同到的城外,這話傳到了大家耳朵里。
謝二公子就挺無語的,你祖父知道他是個普普通通的官嗎?
賑災還沒結束,這些話都已經傳開了。
謝閣老算是贏麻了,不,準確來說,謝家都贏麻了。
皇上甚至還欽賜了一塊積善之家的匾額給謝家。
還夸謝家的孩子心地純良,猶如璞玉,著實難得。
謝家的孩子婚嫁硬生生抬高了一個層次。好人家重視孩子的,硬是把謝家幾個孩子來回扒拉了幾回,能談婚論嫁的只有謝大小姐謝織,謝二公子謝樺。
其他的也不是不可以提前定下,還好謝閣老理智,告誡家里人謹言慎行,不要昏頭。
從始至終沒有人提謝三小姐,謝閣老也是可惜,若身體好些……
不過謝家對謝緲是更好了,從每次送來的東西就可以看出,重了三分。施出去的錢糧,也加倍補給了她。
謝閣老又把謝緲的嫡親弟弟喚到跟前,八九歲的年紀,考校了幾句。意外地驚喜,這竟然是個讀書的苗子。
謝樺是長子嫡孫,是他親自帶在身邊教養的。比謝松還大上好幾歲,但悟性卻不如他。資質何等重要,可不是外人一句勤能補拙,就能補的。
他倒也沒把謝松帶在身邊,只是賞了他一套上好的筆墨,又囑咐他進學勤勉,不可懈怠。
喜歡說好的聯姻怎麼動了真情請大家收藏︰()說好的聯姻怎麼動了真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