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印上的手
老周的指甲縫里總嵌著些青黑色的印泥,洗三遍肥皂也去不掉。他常說這是刻刀的印記,就像那些埋在土里千年的玉石,裂紋里藏著的不是土,是時間抓過的痕跡。此刻他正站在省博的恆溫展廳里,鼻尖幾乎要貼上展櫃的玻璃,指腹在空氣中跟著漢代玉印的紋路虛劃。
展櫃里的和田白玉印靜靜臥在絲絨托上,羊脂般的玉質里浮著幾縷棗紅沁,像誰不小心滴在雪上的血。印面是標準的白文“淮陽王璽”,線條方勁如削,轉折處卻藏著極細微的圓弧,老周在放大鏡下看了三回才確定——那不是玉質自然的崩裂,是刻刀猶豫過的痕跡。
“周老師又來跟老伙計約會啦?”展廳管理員小王捧著杯熱茶走過,杯壁上的熱氣在玻璃上凝成細珠,剛好遮住玉印一角的磕痕。老周這才直起腰,後腰的舊傷讓他齜牙咧嘴地捶了兩下︰“昨天臨它的印稿,總覺得‘陽’字右邊的豎畫太愣,今天一看才明白,是刻到一半改了路子。”
他從帆布包里掏出個牛皮本子,翻開的那頁是張拓片,旁邊用鉛筆描了無數遍的草稿,墨線濃淡不一,像片被踩亂的田壟。小王湊過去看,拓片上“淮陽王璽”四個字方方正正,可老周的草稿里,“陽”字右邊的豎畫總帶著點彎︰“這玉印可是漢武帝時期的真品,當年淮陽王劉余受封時的信物,能有啥路子好改?”
老周沒接話,指尖又回到玻璃上,這次專摸那道豎畫的末端。陽光從展廳高窗斜切進來,剛好落在他指腹的老繭上,那些深淺不一的紋路里,還嵌著上周刻“守拙”印時崩掉的石屑。“你看這兒,”他忽然抬頭,眼里亮得像落了星子,“刻到豎畫末端時,刀角偏了半分,本該直挺挺收住的地方,多了個芝麻大的圓頭。就像……就像趕路的人快到門口,忽然放慢了腳步。”
小王被他說得也湊近了些,玻璃上的指紋疊著玉印的影子,倒真像兩只手在隔空比劃。她忽然想起上周閉館前,看見老周蹲在展櫃前,用手機照著玉印拓片,手指在膝蓋上劃來劃去,嘴里還念念有詞。當時保安老李直笑他魔怔了,說這玉印在庫房待了三十年,也沒見誰跟它說過這麼多話。
“您是說,當年刻這印的工匠,也跟您似的,刻到一半改了主意?”小王把茶遞過去,杯沿的熱氣模糊了老周鬢角的白霜。他接過茶卻沒喝,盯著杯底的茶葉梗出神︰“不是改主意,是心里有事。你看這方印的章法,‘淮’字左邊的三點水收得極緊,右邊卻放得極開,像憋著股氣。到了‘陽’字這兒,那股氣忽然泄了半分——準是刻的時候,听見啥動靜了。”
老周的話讓小王想起自己奶奶說的,當年繡嫁衣時,針腳忽然歪了,準是心里惦記著誰。她正想接話,卻見老周掏出個用紅綢裹著的東西,解開時閃出道冷光——是把三寸長的刻刀,刀頭磨得 亮,木柄上包漿溫潤,一看就用了幾十年。
“您這是……”小王嚇得往後退了半步,展廳里可從沒見過帶刻刀的觀眾。老周卻沒看她,捏著刻刀的手指忽然懸在半空,手腕輕轉,刀角在陽光下劃出道銀線,竟真的跟著玉印上的筆畫動起來。他的嘴唇抿得緊緊的,下頜線繃成道硬挺的弧度,活像當年在美院考場里,那個為了刻好一方“鍥而不舍”印,連飯都忘了吃的愣頭青。
“你看這運刀的角度,”老周的聲音帶著點喘,額角的青筋微微跳著,“‘王’字三橫,第一橫是沖刀,快得像劈柴;第二橫卻用了切刀,一下一下蹭出來的,刀刀都帶著猶豫。到第三橫收尾,忽然又快起來——這工匠的心思,比姑娘家還細。”
他的刻刀在空氣中頓了頓,剛好停在“璽”字最後一筆的末端。陽光穿過刀身,在展櫃玻璃上投下道細長的影子,那影子和玉印上的筆畫重疊時,小王忽然覺得眼楮一花——好像有只看不見的手,正握著老周的手腕,教他怎麼落刀,怎麼收鋒。
“當年我師父教我刻‘孝’字,總說最後那筆要回鋒,”老周的聲音軟了些,刻刀慢慢垂下來,“他說人活一輩子,再硬的性子,到了爹媽跟前也得軟三分。你看這玉印上的‘璽’字,最後一點明明可以戳得又深又直,卻偏偏收了力道,像怕戳疼了誰似的。”
小王這才注意到,老周的左手背上有道月牙形的疤。她听館里的老人說過,二十年前有伙盜墓賊想偷這方玉印,是老周死死抱著展櫃不放,被歹徒用撬棍劃的。當時老周剛評上國家級篆刻大師,正是拿刻刀吃飯的年紀。
“後來我這手就抖得厲害,”老周把刻刀裹回紅綢里,指腹在玉印的影子上輕輕拍了拍,“醫生說再這麼使勁,怕是連筆都握不住。可每次摸到這玉印的拓片,就覺得有股勁兒從胳膊肘竄上來——你說當年那工匠,是不是也受過傷?”
展廳的吊扇忽然吱呀轉了半圈,把老周的話吹得晃晃悠悠。小王想起文物檔案里寫的,這方玉印出土時,印鈕上纏著半段染血的麻繩,考古隊還在旁邊發現了把斷成三截的青銅刻刀。
“您看那印台的側面,”小王忽然指著玻璃上的反光,“上次做三維掃描時發現,有處磨損特別有規律,像……像總被人攥著。”
老周的眼楮又亮起來,這次他沒再彎腰,只是定定地看著玉印。陽光在印台上流動,那些細密的劃痕忽然活了過來,像無數只手在反復摩挲。他想起自己刻壞的第一方印,是二十歲那年給母親刻的“壽”字,石頭崩裂時,他攥著殘印哭了半宿,指腹上的血把裂紋糊得嚴嚴實實。
閉館的鈴聲突然響起,驚得老周打了個哆嗦。他慌忙把本子塞進包里,轉身時後腰又疼得他吸了口涼氣。小王想扶他,卻見他盯著展櫃里的玉印笑了——那玉印的影子落在地上,和老周佝僂的背影重疊在一起,倒像個彎腰刻石的人,手里握著把看不見的刀。
“明天我帶方新刻的‘淮陽’石印來,”老周走到門口時忽然回頭,夕陽正從他耳後照過來,把那道月牙疤染成了金色,“讓它們哥倆說說話。”
小王站在原地沒動,看著老周的帆布包在走廊盡頭晃了晃,像只裝著滿肚子故事的錦囊。展廳里的燈一盞盞暗下去,最後只剩玉印上方的射燈還亮著,那道棗紅沁在光里慢慢暈開,竟真的像只手,輕輕按在“陽”字的豎畫上。
第二天清晨,小王剛開館門,就看見展櫃前放著個錦盒。打開一看,是方青田石印,印面的“淮陽”二字,筆畫間帶著和玉印如出一轍的猶豫,轉折處卻多了道極細微的圓弧,像誰在刻刀落下時,輕輕往回拽了半分。
陽光爬上印台時,小王忽然發現,石印的影子里,好像真的多了只手,正和玉印的影子握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