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語間的新航線
陳默把地圖鋪在茶室的老木桌上時,晨霧正順著莫干山的輪廓漫下來。地圖上用紅筆圈出的幾個點——劍池瀑布、蘆花蕩公園、民國圖書館,都是莫干山的老牌景點,但在連鎖民宿推出的標準化線路里,這些地方只被簡化成了打卡坐標。
“客人說我們的院子有魂,但離開院子,他們就成了沒頭蒼蠅。”陳默指尖敲著地圖上的空白處,那里藏著幾條當地人走的山路,“上周那對老夫妻,想找民國時期的老教堂,在景區繞了三小時都沒找到。”
林薇把剛打印好的報表推過來,連鎖品牌的“莫干山一日游套餐”已經佔據了當地線上預訂量的四成。“他們的車就停在景區門口,客人拎著箱子就能走。我們的優勢在民宿本身,但客人需要的是從下車到離開的全程安心。”
一、破局的鑰匙
周明帶來的消息像塊石頭扔進平靜的湖面。他去鎮上考察時,發現最大的那家旅行社已經掛出了某連鎖民宿的合作招牌,門口的電子屏循環播放著“住民宿免門票”的廣告。
“他們用集團采購壓價,門票拿七折,我們去拿最多九折。”周明把喝空的礦泉水瓶捏扁,“導游也被搶了,說跟著大平台有保障,不用擔心中間環節跑單。”
陳默沒說話,起身去了後院。王木匠正在給新做的竹椅上漆,竹條的紋路在陽光下像流水般起伏。“小陳,這竹子啊,單獨一根容易斷,捆成一捆就結實了。”老人用抹布擦著椅面,“就像我們村里的人,各干各的不成氣候,湊在一起辦個筍干合作社,就能把貨賣到城里去。”
這句話像道閃電劈開了迷霧。陳默突然想起考察民宿時見過的場景麗江的客棧老板們聯合起來包大巴,陽朔的漁家與民宿共用廚房。他掏出手機翻出通訊錄,找到去年幫山語間辦理消防手續的鎮文化站李站長。
“鎮上的老導游、手工藝人、農家菜館,其實都盼著有人牽頭。”李站長在電話里笑,“那些連鎖店只想著自己賺錢,你們不一樣,根在這里。”
三天後,陳默帶著團隊挨家拜訪。張導游有三十年經驗,能講出每條山路的傳說,但不會用智能手機接單;劉嬸的農家菜藏在竹林深處,土雞湯里放的是自家曬的筍干,卻不懂怎麼掛上網;就連王木匠,他雕刻的竹制茶具也只在鎮上集市賣。
“我們不做中間商,做串聯者。”陳默在村民大會上說,“客人住山語間,我們幫張導接預約,讓劉嬸留位子,把王木匠的手藝變成伴手禮。利潤大家分,風險我們擔。”
散會時,張導游攥著陳默的手,掌心的老繭磨得人發燙。“我孫女總說我老古董,這下能讓她看看,老東西也能發光。”
二、套餐里的溫度
第一個“山語間•慢游套餐”在試運營時出了不少岔子。預訂了采茶體驗的客人起晚了,錯過了茶農的最佳采摘時間;張導游講得太投入,原定兩小時的行程拖成了一下午,導致後面的竹編體驗沒人接場。
林薇拿著出錯的流程表頭疼“連鎖店的標準流程就不會這樣,時間卡得死死的。”
陳默卻在客人留言本上看到了意外的好評。那位錯過采茶的客人寫“雖然沒采到茶,但陳老板陪我們在茶林里散步,听他講改造老宅院的故事,比按流程走更有意思。”
他們很快調整了策略,把套餐做成“主干+枝葉”的結構。主干是固定的交通和門票,枝葉則留給客人自由選擇想早起的跟著茶農采茶,愛听故事的跟張導游尋古,喜歡安靜的就在院子里跟著王木匠學做竹風鈴。
周明設計的文創產品也有了方向。不再是批量生產的鑰匙扣,而是把客人在民宿的體驗變成可帶走的記憶采茶時炒的茶葉裝在王木匠做的竹罐里,罐身上刻著入住日期;客人拍的照片可以印在帆布包上,旁邊題著張導游講的詩句。
第一批產品上架那天,劉嬸特意送來一籃土雞蛋。“我家那口子說,你們把我們的東西變成了寶貝。”她指著貨架上的筍干禮盒,那上面印著她在灶台前忙碌的照片,“城里客人說,看到這照片就像聞到了家里的香味。”
三、風波與轉機
連鎖品牌的反擊來得又快又猛。他們推出“買套餐送千元文創大禮包”,禮包里塞滿了印著lo的馬克杯、筆記本,價格低到幾乎不賺錢。
“他們在賠本搶市場。”林薇看著後台數據,有客人取消了山語間的訂單,理由是“禮包看起來更劃算”。周明在景區門口看到,連鎖品牌的大巴上掛著橫幅“專業團隊全程陪護,拒絕野導野店”。
張導游氣得摔了茶杯。有客人拿著連鎖的宣傳單問他“你是不是他們說的野導?”老人紅著眼圈說“我爺爺就是給洋人當向導的,傳到我這輩,從沒坑過一個客人!”
那天晚上,陳默組織大家在民宿開篝火晚會。沒有客人,只有團隊和合作的村民。劉嬸煮了一大鍋土雞湯,王木匠帶來自釀的米酒。張導游喝多了,抱著吉他唱年輕時學的山歌,歌聲混著竹林的風聲,听得人眼楮發燙。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他們能復制產品,復制不了這些。”陳默舉起酒杯,對著篝火照出的一張張笑臉,“張導的故事,劉嬸的手藝,王木匠的竹器,這些才是莫干山的魂。”
轉機藏在一個細節里。有位取消訂單的客人又回來了,說連鎖的禮包里,號稱“莫干山特產”的筍干其實是外地貨,導游照著劇本背講解詞,連路邊的野花都認錯了。“我還是想跟著張導走,听他講那棵三百年的老樟樹怎麼躲過日軍的炮火。”
周明立刻調整了營銷策略。他們拍了系列短視頻張導在老教堂前講傳教士的故事,劉嬸教客人辨認野菜,王木匠展示竹條如何變成竹籃。視頻結尾不推套餐,只說“在山語間,每個故事都獨一無二。”
四、生長的鏈條
新套餐“山語間•四季”上線時,連李站長都吃了一驚。春天的“挖筍尋茶”,客人跟著農戶下田,挖的筍可以讓劉嬸當場做成菜;夏天的“星空夜話”,張導帶著看螢火蟲,王木匠教大家用竹篾做燈籠;秋天的“山貨市集”,客人能把親手摘的橘子釀成酒,貼上自己設計的標簽帶走;冬天的“圍爐守歲”,全村人聚在民宿包餃子,看老藝人演皮影戲。
文創產品也換了模樣。不再是貨架上的商品,而是體驗的延伸客人采茶時炒的茶,裝在刻有名字的竹罐里;跟著竹編課做的杯墊,能印上入住的日期;甚至連劉嬸教做的清明 ,都能買套模具帶回家。
林薇算了筆暖心的賬雖然單個套餐的利潤比連鎖品牌低,但客人停留時間從18天延長到32天,餐飲和體驗項目的收入翻了倍。更重要的是,合作的村民們收入都漲了,張導游的孫女專門辭了城里的工作,回來幫爺爺做線上預約。
有天陳默在院子里喝茶,看到劉嬸的兒子在教幾個外國客人用微信掃碼,購買剛做好的筍干。王木匠的竹器鋪開了網店,客服是他讀大學的孫子,頁面上寫著“每一件都來自莫干山的竹林,帶著山語間的陽光”。
連鎖品牌的套餐漸漸沒了聲息。听說他們撤掉了大部分文創禮包,導游也換成了兼職學生。有次陳默在景區踫到他們的大巴,車上的客人都在低頭玩手機,沒人听導游講解。
五、流動的風景
今年春天,山語間的套餐里多了個新項目“跟著村民過日子”。客人可以跟著張導去趕集,幫劉嬸喂雞,看王木匠做家具,晚上和農戶一起吃晚飯。有位上海來的設計師住了半個月,回去後寄來一張圖紙,是為山語間設計的新茶室,圖紙角落畫著棵竹子,旁邊寫著“共生”。
陳默站在露台上,看著張導帶著客人往竹林深處走,劉嬸提著竹籃跟在後面,里面裝著給客人解渴的楊梅。遠處的山路上,王木匠的孫子騎著電動車,送客人買的竹器去鎮上快遞點。
周明拿著新做的宣傳冊過來,封面是張拼貼照片不同膚色的客人圍著篝火,村民們坐在中間講故事,火光映在每個人臉上,像極了老宅院房梁上那道溫暖的木紋。
“下個月,我們要和鄰縣的民宿合作,把線路連起來。”陳默指著地圖上新畫的紅線,像條蜿蜒的河,“他們有梯田,我們有竹林,串起來就是更完整的風景。”
山風吹過,茶室的風鈴響了,那是去年冬天,一位客人跟著王木匠學做的,風鈴上刻著“此心安處是吾鄉”。陳默想起剛做民宿時,總想著怎麼把院子建得更漂亮,現在才明白,最美的風景從來不是孤立的,是人與人的聯結,是故事的流動,是那些藏在標準化流程之外的,帶著溫度的細節。
就像此刻,劉嬸的土雞湯香從廚房飄出來,混著竹香和遠處的鳥鳴,成了山語間最動人的招牌。
喜歡大明商途重生之商業帝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明商途重生之商業帝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