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院里的風味與時光
老宅院的木梁上還沾著晨露,施工隊的電鑽聲刺破薄霧時,陳默正蹲在青石板上翻看一本泛黃的《莫干山民俗志》。磚縫里鑽出的青苔漫過他的帆布鞋,遠處設計師對著圖紙比劃的手勢,和他筆記本上圈畫的"竹編體驗課"重疊在一起。
"陳總,廚房排煙管的位置定了。"施工隊長的喊聲讓他回過神。他拍掉褲腿上的碎葉起身,目光掠過腳手架間露出的飛檐翹角——三個月後,這里該飄著筍干燒肉的香氣。
一、灶台上的鄉土密碼
運營總監林湄把三份簡歷攤在臨時搭建的板房桌上時,陳默正對著莫干山地形圖標注徒步路線。"張師傅擅長本幫菜,但要求後廚自主權;李師傅是本地人,會做二十種筍的吃法;王師傅之前在五星酒店,履歷最漂亮。"
陳默的指尖在"李師傅"三個字上停頓。簡歷附頁里夾著張褪色照片黧黑的漢子蹲在竹林里,手里舉著支剛挖的冬筍。"去他家嘗嘗。"
李師傅的家在山坳深處,土灶上正炖著腌篤鮮。砂鍋掀開的瞬間,乳白色的蒸汽裹著咸香漫出來,陳默忽然想起考察時住過的那家民宿——早餐永遠是速凍包子配速溶咖啡。"游客來山里,不是為了吃城市里也能買到的東西。"他舀起一勺湯,鮮得舌尖發麻。
敲定廚師的當晚,團隊在板房開了場頭腦風暴。林湄把白板劃成三欄早餐、正餐、茶點。"客人入住時填口味偏好表,過敏體質要特別標注。"陳默補充道,"比如上海客人可能愛吃甜口,北方客人得多備辣醬。"
李師傅抱著個竹筐推門進來,倒出一堆山貨"這是剛采的野獼猴桃,能做果醬;筍干要提前三天泡發才夠軟;土豬肉得用松木燻過"他的手指點過每樣食材,像在介紹老熟人。陳默忽然有了主意"搞個"廚房開放日",讓客人跟著師傅學做筍干燒肉。"
一周後,李師傅帶著徒弟開始收拾未來的廚房。老宅院的灶台保留著泥土夯成的原貌,李師傅卻堅持要重新砌一遍"老灶台火力太沖,炒青菜容易焦。"他蹲在地上用手丈量尺寸,"得留七個灶眼,大的炖肉,小的蒸魚,最邊上那個專門煨湯。"
陳默在一旁看著,忽然發現牆角堆著些奇怪的陶甕。"這是做醬菜的壇子。"李師傅拍掉甕上的灰,"清明前的芥菜最適合腌,到時候給客人當開胃小菜。"他忽然壓低聲音,"我還藏了壇十年的楊梅酒,開業那天開封。"
林湄設計的"口味檔案"表格越來越厚。除了常見的辣度偏好、飲食禁忌,還加了"是否願意嘗試蟲宴"這樣的選項。"上次有個廣東客人問有沒有竹蟲煎蛋。"她無奈地笑,"山里這些東西多,備著總沒錯。"
施工隊加班加點趕工時,李師傅每天清晨都要去山里轉一圈。有時帶回來把野蔥,有時是捧剛冒頭的薺菜。"這些得趁著新鮮吃。"他把野菜交給幫忙的阿姨,"明天早餐加道薺菜豆腐羹。"
陳默偶爾會跟著去。山路濕滑,李師傅走得卻穩當,像在自家院子里散步。"那片竹林的筍最嫩。"他指著遠處的坡地,"但不能多挖,得留著讓它們長成竹子。"陽光穿過竹葉落在他臉上,溝壑縱橫的皺紋里盛著細碎的光。
廚房的排煙管終于裝上那天,李師傅生了第一爐火。松木劈柴在灶膛里 啪作響,他顛著鐵鍋炒了盤青菜。油香混著松木香飄出老遠,正在鋪地磚的工人都直起脖子"李師傅,中午加個菜唄?"
陳默咬了口青菜,清甜里帶著煙火氣。他忽然明白,所謂鄉土風味,從來不是刻意營造的噱頭,而是像這樣,把一山一水的饋贈,用最樸素的方式端上餐桌。
二、竹影里的手藝傳承
改造工程到了鋪設地板的階段,陳默踩著剛打磨好的青石板,听見隔壁傳來叮叮當當的敲打聲。原來是當地老手藝人在修復老宅的木雕窗欞,刻刀游走間,牡丹紋樣漸漸浮出木面。
"能不能請他們來教客人做竹編?"這個念頭讓陳默興奮起來。他想起考察大理民宿時,那些銀器體驗課總是排得滿滿當當。林湄立刻聯系了鎮文化站,站長推薦了三位非遺傳承人竹編的周師傅、剪紙的吳奶奶、制茶的鄭先生。
周師傅帶著一捆毛竹來考察場地時,陳默正在規劃庭院布局。"得有個通風的棚子,光線要足。"老匠人用煙桿指著東南角,"竹篾要泡過石灰水才不生蟲,這些材料我來準備。"他蹲下身,隨手撿起段竹片,三兩下折成只小籃子。
棚子搭起來那天,周師傅帶來了十幾個竹編半成品。有裝茶的籮筐,有盛點心的簸箕,最精巧的是個巴掌大的蟈蟈籠。"這些都是樣品。"他摸著籠身上的花紋,"客人可以照著做,也能自己創花樣。"
實習生小張在旁邊看得手癢,拿起竹篾想學。剛編了兩下就被周師傅攔住"篾條要刮得粗細均勻,不然編出來歪歪扭扭。"老人接過竹篾,手指翻飛間,一個菱形紋樣就出來了,"做手藝急不得,得耐著性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吳奶奶來的時候,帶了個針線笸籮。里面裝著剪刀、紅紙,還有些剪好的窗花。"這是"福"字,這是"連年有余"。"她指著窗花給林湄看,眼楮眯成條縫,"年輕人可能不愛學這個,我帶了些簡單的圖案。"
陳默卻覺得這些老手藝里藏著寶貝。他讓林湄把吳奶奶的剪紙貼在預訂頁面上"就說住店客人可以學剪窗花,帶走當紀念。"他忽然想起什麼,"能不能剪些莫干山的風景?比如竹海、飛瀑。"
吳奶奶回去琢磨了三天,帶回來幅竹報平安圖。剪刀在紅紙上游走,簌簌落下的紙屑像紅色的雪。"山里的竹子有靈性。"她抖開剪好的作品,"客人帶著它,就像把山靈氣帶回家了。"
鄭先生的茶課定在每周二和周五。他帶來的茶具很簡單一個紫砂壺,幾只粗瓷杯。"品茶不在器具,在茶葉本身。"他給陳默泡了杯新茶,"這是清明前采的,叫"雀舌",你嘗嘗。"
茶湯入口微苦,回味卻甘醇。陳默看著杯中舒展的茶葉,忽然明白鄭先生為什麼堅持要用山泉水泡茶。"水是茶的魂。"鄭先生慢悠悠地說,"莫干山的水帶點甜,最配本地的茶。"
體驗課的場地漸漸成型。竹編區的棚子爬滿了牽牛花,剪紙台鋪著藍印花布,茶室的窗正對著片竹林。周師傅教客人編竹籃時,鄭先生的茶香常常飄過來;吳奶奶剪到興起,會哼起山里的小調。
有次陳默路過,看見個小姑娘跟著周師傅學編蚱蜢。竹篾扎破了手指,她吸著氣卻不肯停。"編好了要送給爺爺。"小姑娘舉著歪歪扭扭的作品,眼楮亮晶晶的。周師傅在一旁偷偷抹了把臉,煙桿在手里轉了兩圈。
夜間的螢火蟲路線也勘察好了。小張帶著團隊走了三趟,選出條最安全的路徑。"得在入口處掛盞馬燈。"陳默在地圖上標記,"再準備些防蚊液,告訴客人別用閃光燈拍照。"
月光好的夜晚,他們會提前去竹林里等。螢火蟲提著燈籠從草葉間飛起時,整個竹林都變得夢幻起來。陳默站在人群後,听著孩子們的驚呼,忽然覺得這些閃爍的光,和老手藝里蘊含的匠心,其實是一樣的——都在寂靜中,堅守著自己的光亮。
三、月光下的故事交換
民宿的招牌掛起來那天,陳默特意請了位寫地方志的老先生來座談。老人講的故事讓整個團隊入了迷抗戰時這座宅院曾當過傷員中轉站,院里的那棵桂花樹是當年的地下黨栽的。
"把這些故事做成掛牌,掛在對應的地方。"陳默提議,"再搞個"圍爐夜話",讓住客輪流分享旅行經歷。"林湄立刻網購了套復古麥克風,又在庭院里搭了個小舞台。
老先生臨走前,指著院里的古井說"這口井救過不少人。"他的拐杖敲了敲井沿,"當年傷員缺水,就是靠它續命。"陳默讓人做了個木牌,寫上"救命井"三個字,又在旁邊擺了個竹筒當筆,讓客人可以寫下想說的話。
施工隊撤場前,李師傅在後廚闢出塊展示區,擺上他收集的舊物件民國時期的銅火鍋,帶缺口的粗瓷碗,還有個掉了漆的保溫桶。"這是我爹當年走山路賣茶用的。"他摩挲著桶身,"客人看見這些,就知道咱的食材是從哪兒來的。"
林湄把收集來的老故事整理成小冊子。除了宅院的歷史,還有些山里的傳說比如哪塊石頭是神仙變的,哪棵樹上住著山神。"上次有個作家說,這些故事比任何宣傳都管用。"她把小冊子遞給陳默,"要不要請他來開場故事會?"
陳默翻著冊子,忽然注意到夾著張照片。是幾十年前的老宅院,門口站著位穿藍布衫的婦人。"這是原主人的妻子。"林湄解釋,"她的孫女昨天來看過,說奶奶當年總在桂花樹下繡花。"
"圍爐夜話"的舞台就搭在桂花樹下。陳默讓人做了排木凳,又搬來幾個炭火盆。"天冷的時候,客人可以烤紅薯。"他比劃著,"再備些瓜子花生,像過年守歲一樣。"
試運營前的培訓會上,李師傅端出了新研發的茶點用山核桃碎做的酥餅,野蜂蜜調制的山藥糕。"配鄭先生的雨前茶正好。"他說著給每人斟了杯茶湯,琥珀色的液體里浮著細小的絨毛。"這些茶沫子是好東西,說明茶葉新鮮。"鄭先生的聲音從門口傳來,他不知何時站在那里,手里提著套精致的茶具。
團隊成員輪流扮演客人,提出各種刁鑽的問題。"如果半夜想吃面條怎麼辦?"扮演夜貓子的前台小妹問。李師傅大手一揮"廚房24小時有人,隨時來煮。"
"竹編學不會怎麼辦?"實習生小張故意刁難。周師傅慢悠悠地說"學不會沒關系,看著我編也是種樂子。"他拿起竹篾,三兩下編出只鳳凰,引得眾人拍手叫好。
陳默扮演挑剔的客人,故意說對芒果過敏。早餐時,李師傅果然端來份沒加芒果醬的雜糧粥,旁邊還放著張手寫便簽"過敏體質建議試試咱家的葛根粉"。便簽的角落畫著個小小的笑臉。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演練到深夜才結束。陳默沿著青石板路巡查,每個房間都亮著燈,像顆顆散落的星子。他推開茶室的門,鄭先生還在那里泡茶。"嘗嘗這個。"老先生遞過茶杯,"用新收的山泉水泡的。"
茶香在舌尖彌漫開來,帶著清冽的山氣。窗外傳來蟲鳴,間或有夜鳥的啼叫。陳默忽然覺得,這座老宅院正在慢慢甦醒,那些沉睡的故事,正隨著茶香、飯香、竹篾的清香,一點點回到生活里。
開業前一天,所有人都忙得腳不沾地。李師傅在廚房炖了大鍋肉,香氣飄出老遠;周師傅把竹篾泡在水里,準備明天的體驗課;吳奶奶坐在桂花樹下,剪了滿地的紅窗花。
陳默最後檢查了遍客房。每間房的桌上都放著本筆記本,供客人寫下住店感受。他翻開第一頁,想了想,提筆寫下"願你在這里,既能嘗到山的味道,也能找到心的歸宿。"
暮色降臨時,他站在庭院中央。月光穿過新搭的花架灑下來,在青石板上投下細碎的影子。遠處傳來周師傅劈竹的聲音,篤篤篤,像在為即將到來的故事伴奏。他掏出手機給林湄發消息"明天把體驗課表再核對一遍,別漏了吳奶奶的剪紙材料。"
手機屏幕亮起時,正好照見牆角新栽的桂花樹苗。陳默想起老人說的話,這樹要五年才開花。但他知道,有些東西比花期更值得等待——比如當第一位客人舉起親手做的竹籃,當茶煙混著飯菜香飄出木窗,當圍爐夜話里響起第一個故事,這座老宅才算真正活了過來。
夜色漸深,老宅院的燈一盞盞熄滅,只有門廊的燈籠還亮著,像在等待歸人。遠處的山巒隱入薄霧,近處的竹林隨風輕擺。陳默知道,從明天起,這座山院里的時光,將被無數新的故事填滿,而那些關于風味與匠心的傳承,才剛剛開始。
喜歡大明商途重生之商業帝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明商途重生之商業帝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