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山確實要去接機,何雨水帶著幾個孩子過來玩了。
現在內地來港很難,旅游不存在,探親的審查也十分嚴格。
不過有楊山做擔保,這些都不是問題。
她的那對雙胞胎女兒中考成績出來了,妹妹考上了d中,姐姐沒考上。耿波找了找關系,讓她進了八一中學。
楊山帶著他們家五口人去海洋公園玩了一天。
這時的海洋公園剛建成沒多久,那些驚險的娛樂項目還不存在,不過四個孩子還是玩瘋了。尤其是進到海洋館里,眼楮都不夠用,一直玩到天黑才戀戀不舍的離開。
晚上楊山又請他們一家吃了頓麥當勞。
呵呵,便宜實惠。用餐體驗完全不同,哪兒哪兒都是新鮮感。
耿晶看到餐盤上放著的餐巾紙都不舍得用,她從來沒見過印有這麼精美花紋的紙張,觀察了許久後才小心翼翼的放到衣兜里。
沒辦法,內地太窮了,即便是家境如耿波家這樣的孩子也沒奢侈到把這麼漂亮的紙巾當成一次性消耗品用。
楊山笑眯眯的看著,沒有出言提醒,更沒去嘲笑她。
前世的他表現的更不堪。
楊山很清楚的記得,中學畢業後他跟他爸到京城旅游,居住在人防工事改建成的小旅館。在那個房間的桌子上,他第一次見到電蚊香片,完全不知道這東西是做什麼的,就覺得很精致還很香,同樣是當做寶貝一樣揣進衣兜。
陪著何雨水玩了兩天,楊山就讓丁芸幫忙招待。他要動身去美麗國一趟。
年初的時候楊山請高盛公司尋找雅達利股份的買家,現在終于有消息了。
現在雅達利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高盛一番操作後,幫他篩出了收購價最高的買家。楊山用手里的股份換到了2.1億美元,比他自己預估的賣價高了3成多,這還是高盛抽走一大筆佣金後的結果。
這筆投資簡直太賺了,十年時間,3000倍的利潤,如果不考慮那幾個簡陋游戲的價值的話。
相比起來,黃冠凌的那個200倍的收益也只是毛毛雨了。
而且楊山運氣也爆棚,正好趕上里根政府復興經濟出台減稅政策。
他高高興興繳納20的資本利得稅後,拿出其中一億美元扔到美國股市里,什麼麥當勞、可口可樂、耐克、inter、沃爾瑪、迪士尼、輝瑞之類的,見什麼買什麼。
不用查攻略楊山都知道這些股票一定賺錢,巴菲特什麼的統統靠邊站,他所要小心的就是做的別太顯眼,只能是長線持有。
這些股票楊山打算留到未來給自己養老用。
好吧,其實他持有的隻果股份已經足夠養老了,只是隻果股票是掛在越同投資名下,處理起來比較麻煩。
剩下的幾千萬美元,楊山在美麗國成立了一家空架子科技公司,通過代理人專門用來收集和無線通信有關的專利和標準授權。
當然,也有一部分他“抄”來的專利需要拿到這里注冊。
這些是他幾年後回香江準備干的事情。
安頓好他的基本盤,楊山直接飛回了京城。
......
這次他曠工時間有點長,5月初離開,8月底才回來。
回來之後,楊山當然是第一時間向部長大人報告,大概了解了一下他離開這段時間部里的情況以及878廠的動向。
部長大人對他離開這麼久倒沒說什麼,只是對878廠的事情有些不滿,他是企業市場化政策推行的主要負責人,面對現在的重重阻力,他希望楊山能自下而上的提供一些助力。
嗯,不就是繼續挑事兒嘛,而且要挑得更大。
這事兒好辦,套路楊山熟得很。有了部長大人的授意,那他就是拿到了金牌的欽差,開干唄!
一大早進到878廠的辦公室,耿波就追了過來,“你可回來了。听我媳婦說你去美利堅了,是不是被那里金發碧眼的大美妞伺候舒服了,不想回來了?”
楊山懶得和他瞎白活,“江部長已經批評過我了,我向他保證,到年底都不會請假了。這邊情況怎麼樣?”
“不怎麼樣,工作進度按部就班,到現在還沒開始試產。”耿波順手給自己點了根煙。
楊山輕哼一聲,一個破計算器用芯片,設計圖紙都給了,4個月過去,竟然還沒進入試產階段。“按部就班?不會是翻來覆去的定方案吧。”
“你說對了,石書記覺得一旦決定試產,花錢就會和流水一樣。所以要多討論討論,國家財產不能隨意揮霍。”
“時間不是錢?”
“你別拿眼楮瞪我,揮霍國家財產的鍋,誰都不敢背。”耿波攤攤手。
“那你們研究來研究去的就能確定出最省錢的試產方案來?”
“至少我們盡力了。”
<d正確。集體決策制,就是誰都不想負責制,能做主的不懂業務,懂業務的不敢做主,所以就耗時間扯皮。
“那你們打算討論到什麼時候?”
“怎麼也得國慶後了吧。”耿波也覺得這事兒有點扯淡,可是他也不敢出頭做主。
楊山搖搖頭,“我可沒耐性看你們在工序細節上翻來覆去的修改。”
“那你準備和石書記繼續打擂?”
“呵呵,太低級了,我打算寫份狀紙去衙門告他。”
楊山才懶得再去和石書記扯皮,這次扯皮成了,下次難道還要繼續扯麼,還不如一次性打服他。
如今楊山已經把現代屋的資源搬走很多,對系統的依賴度大大減輕,這讓他有了些底氣。而且該見的人也拉上了關系,只要不與未來的大領導交惡,那一切好說。
所以即便對線失敗灰溜溜的離開878廠,甚至提前離開京城也沒太大損失。
“這事兒你別操心了,我來弄。只要狀紙寫的好,敢把皇帝告下馬。”楊山神情輕松的打了個響指,“你們不敢背鍋,我可不怕。”
寫“黑材料”這種事情楊山之前還真沒干過。他趴在辦公室的桌子上認認真真的翻了一遍前幾個月的會議紀要。為了保險起見,他還耐心等到回歸日,特意花費寶貴的一天時間充了充電,給自己增添點勝算。
石書記這類不太懂業務的決策者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大的方向不敢踫,死命的抓細節。這一點在會議紀要上也能看出些端倪,他甚至會因為方案中某個字眼的用法反復討論權衡。
那就從這點下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