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這樣祥和的氣氛里,一些人心中驚懼。
首先便是來自東突厥駐長安外交人員。
突厥正使阿史德勒默听到這則消息時幾乎站立不穩,第一想法就是跑路,但又能跑到哪里去?如今所在的四方館,都被唐軍重兵把守。
能跑到哪去?
“不如投降?”這是阿史德勒默心中突然升起的想法。
當然投降要有資本,而他正好有,比如突厥情報組織狼魂的一些訊息。
而後是草原上的一些部落,還有西突厥,西域諸國,東北部落和三大國,西南吐谷渾和吐蕃諸國的信使。
在這些國家勢力的原本認知中,大唐這個兩年前還被東突厥壓到大門的國家,怎麼可能在兩年內反攻?
這一次的開戰,最多就是意思意思一下,大唐號稱十萬大軍,其實六萬,這樣的實力去踫草原二三十萬的騎兵,怎麼可能?
也就是騷擾展示一下態度,甚至有可能戰爭持續成焦灼戰,大唐陷入戰爭泥潭。
但這才幾個月?
三個月吧!
突然傳來消息,大唐把東突厥給滅了?
很多人第一想法是這肯定是假消息,頡利可汗是傻子嗎?這場戰斗是突厥不動,能站著讓大唐人打?
三個月,橫跨千里的大草原帝國能如此輕易被滅國?
還有,大唐的消息能傳這麼快?
但很快,唐長安如此熱烈的慶祝,讓他們心里打鼓。
不僅是官方張榜告示,百姓也是實打實的熱烈慶賀。
要真的是假的,一旦被闢謠,那麼大唐中樞信譽不就徹底壞了嗎?
大唐皇帝李世民看著不像是這樣好大喜功的人啊。
很快,當天下午三點,由大唐內閣政事堂發出外交照會。
明確表示,大唐運用新的信息傳遞方式,兩天時間將邊境大勝消息傳回,消息確認無誤,被俘虜的頡利已經在趕回長安的路上。
東突厥的主力部隊已經被剿滅,如今正在進行軍事行動的第二步驟,控制。
對于東突厥地盤,除了定襄的草原會盟外,大唐朝廷還準備三、四個月後在長安舉行多方勢力會談,商議對東突厥的處理。
誠邀各國參會。
此次會議還有諸多議題與各國一同商議,包含軍事,經濟,文化。
唐廷照會的言語中相當自信,有一種強國的姿態。
不是商量,更多是要求。
這側面說明了大唐在戰場上的優勢。
當然最高興的是新羅、薛延陀,還有突利這三方,因為他們與大唐的利益更為密切。
各國使節在震驚中開始積極活動。
西突厥情報人員阿史那必和魯緊急召集隨從,修書一封,八百加急,內容很簡單唐軍已滅東突厥,下一個目標恐是我西突厥。建議可汗立即遣使攜厚禮赴唐,暫避其鋒。
西域小國如疏勒、于闐的使者則憂心忡忡。
因為當一個強國出現時,那麼周圍小國就需要稱臣納貢,以前是東突厥,現在是大唐。
但盤踞在西域的西突厥作為突厥的一支,他們的危險更在眼前,一旦西域諸國對唐示好,那麼西突厥會不會?
而東北的 、契丹等使者則在暗中慶幸。
尤其是契丹,他們的首領大賀摩會已經與他簽訂契約,他們此次對東突厥戰斗也派兵參與。
那麼接下來就是收獲勝利果實的時候。
而尚未離開長安的吐蕃使臣倫廓爾則面露焦急。
當夜寫下密信贊普明鑒,唐滅東突厥,軍威正盛。與贊普迎親恐生變數,原計劃針對吐谷渾用兵,應慎重
還有就是薛延陀部的使者夷男親信阿平那喜憂參半。
雖然薛延陀與頡利斗爭多時,夷男也與大唐簽訂多項合作,但現在情況是,唐軍兵貴神速,原計劃一年甚至更久的戰斗沒有,而是大唐橫推。
那麼在最後的勝利果實摘取方面,他們薛延陀要如何做?
阿平那常年混跡在長安,他很明白中原人的一些想法,當東突厥滅,那麼草原上的主要對手就是薛延陀了。
而且如今薛延陀還未出完全力。
以如今大唐實力,有沒有可能?
畢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是中原的道理。
他立刻寫信給夷男大可汗明鑒,唐滅突厥,確為我部除去大患。然觀唐軍之勢,恐非真心助我,我會立刻恭賀,但請大可汗再先行遣使上表忠心;另一方面速統合鐵勒諸部,以備不測
新羅金德曼更是喜不自勝,她很清楚自己與大唐皇帝簽訂的盟約,立刻發信唐滅突厥,高句麗必懼。請王速遣使攜重禮赴唐,共議高句麗之事
而突利可汗的代表阿史那臨河同樣為難,因為結社率那件事始終影響突利方和大唐的關系。
為今之計,他寫道觀兩年長安之變化,草原已無明天,可汗可完全赴長安朝覲,唐威已不可阻
夜幕降臨時,除了長安慶賀的光芒,各國使節館驛也燭火通明,信使頻繁出入。
每個人都明白,北方的巨變已經徹底改變了未來的權力格局。
大唐不再是從前那個需要與突厥稱兄道弟的中原王朝,而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帝國正在崛起。
不,是碾壓諸國。
沒有哪方勢力有信心說三個月滅亡東突厥這樣的超級勢力。
但如今,大唐做到了。
喜歡我在大唐行醫的那些年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我在大唐行醫的那些年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