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看著面紅耳赤的李善長,真想問對方一句。
“韓國公,都到這步田地了,咱不信老先生,難道信你嗎?”
“陛下?”
李善長愕然。
這是連裝都不裝了嗎?
朱元璋確實不打算裝模作樣,成全什麼君臣之情了。
來吧!
最後就由老先生,親手撕下李善長那虛偽的假面!
“陛下,韓國公其實說的很有道理,只是罪臣並非私自出詔獄,而是在詔獄里面,閑著也是閑著,干脆戴罪立功,親自查證科舉泄題案里的終點,才好還罪臣一個公道。”
劉基拄著拐杖,又往前走了幾步。
朱元璋立即命令外圍的重甲兵讓路,並且讓雲奇去扶一把。
如此懸殊的對待,站在外圍的文武百官,已是心明眼亮,知道了陛下的傾向。
韓國公,要完了!
“咳咳,陛下,那詔獄內誠如韓國公所說,果然是陰森至極,不是尋常人能呆得住的地方,所以罪臣為了脫身,這才想著戴罪立功。”
盡管在表面上,大家都不裝了。
但劉基還是先把錦衣衛徇私,把他放出來的事給摘了出去。
畢竟錦衣衛徇私,代表著陛下偏袒。
朱元璋張了張嘴還是沒有插嘴。
“哼!”
李善長不滿的輕哼一聲。
“油腔滑調!”
“呵呵,罪臣就算是油腔滑調,也好過韓國公你居心不良,來人,把人證物證呈上來!”
李善長早就提防著劉基,準備與之辯駁一陣。
可沒想到,劉基上來就是先呈人證和物證。
這不應該啊!
李善長自己培養的手下,自己心里明白,他們有多麼忠誠,哪怕不想忠誠,手握這些人全家的性命,也不得不忠誠!
就算處置不善,留下了物證,他也可以抵賴,說是劉基栽贓陷害,能拉一個下黃泉就帶走一個。
可他沒想到劉基除了物證,還有人證。
誰?
是誰不顧全家的性命,背叛了老夫?
就連一直關注此事的朱標和毛驤,也是驚疑不已。
還有人證?
抓來的那些凶犯,不是都死了嗎?
“韓國公,請看!”
這時,劉基比劃著外圍抬來的那些尸體。
所有尸體全部躺在擔架上,蒙著白布,乍一看,應該是全死了。
李善長定楮一看,沒有一個假死喘氣的。
“劉伯溫,你讓老夫看什麼?看死人嗎?”
“對。”
劉基的話,讓在場許多人驚得合不攏嘴。
這是什麼意思?
死人屬于人證還是物證?
李善長沒想明白劉基到底是在玩什麼花招,但他絲毫不怵,輕哼一聲︰“劉伯溫,你這個神棍,慣會裝神弄鬼,但老夫可不吃你這一套!”
“子不語怪力亂神,我不會裝神弄鬼,但我能讓人查清這些凶犯的來歷。”
劉基此話一出,李善長面色微變。
他不是告誡所有護衛,要隱瞞身份了嗎?
難道沒有人遵守?
而朱標則是瞬間領會到了劉老先生的意圖,幫腔說道︰“方才韓國公問孤,那些受害學者的來歷,孤確實是人手有限,時間有限,沒有查出來,可這些凶犯的來歷,孤是一早就了解過的,他們自投羅網,哪怕韓國公拿出虛假的戶籍來,證明他們的身份,也沒有用。”
其實這些護衛的身份,並沒有一一核對清楚。
但已知主謀,那源頭在哪里,自然是一清二楚的。
“是的!”
劉基朝著包圍圈外的文武百官,擲地有聲的宣告。
“所有的凶犯,都是李府的護衛,而且,都是韓國公身邊的人,如若韓國公想抵賴,不妨現在就去請李府的人來辨認一二,李府的大管家今日才被發賣,但他還活著!”
提到那個因自己一時善意放走的大管家,李善長呼吸一窒。
朱元璋和劉基這些人,從一開始就打算將他置之于死地,竟連一個管家的行蹤都沒放過!
“好你個劉伯溫,老夫這番布局,只為了結你我之間的恩怨,不料還是讓你破解了,老夫願賭服輸!”
李善長心想︰只要我不說,我是針對朱元璋才做下的種種事情,誰又能公然往我頭上扣屎盆子?
其實這條性命,李善長早已不在乎。
可是,他要活著。
他要活著看到,天崩地裂,葬送大明未來的那一日!
“夠了!”
朱元璋不想再听李善長的狡辯。
事已至此。
無論是在朝官員,還是百姓學子,都已知曉,京城這次死了這麼多無辜之人,誰是始作俑者。
于情于理,依法懲治李善長,是眾望所歸。
把李善長關起來,將李善長殘余勢力清除掉,再等待一段時日,通倭謀逆罪證拿到手。
就能讓李善長上路了。
“韓國公,不,李善長,咱自問這些年,念在以往的情份上,對你、對你的子佷都是照拂有加,可你,卻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李善長面對著義正言辭的朱元璋,唯有無聲冷笑。
照拂有加?
佑兒死在詔獄里。
祺兒被鳳陽宮殿砸成重傷,不治身亡。
這也叫照拂有加?
李善長陰冷的目光,在朱元璋、馬皇後和朱雄英的身上掃過,他並未反駁,而是拱手一拜,面露頹然之色。
“既然陛下完全信任劉伯溫的話,老夫無話可說,陛下要如何處置,老夫悉听尊便!”
至此。
李善長終于擺出了一副輸人不輸陣的架勢。
【這就完了嗎?】
朱雄英總感覺,哪里怪怪的。
朱元璋則趁熱打鐵,宣布對李善長的懲處。
“韓國公為一己私欲,指使手下護衛,濫殺無辜學子,煽動數千百姓,擾亂京城秩序,還要誣告朝廷命官,想著排除己異,一樁樁一件件,罪大惡極,但,念在他功勞卓著的份兒上,咱只剝奪他國公的身份,廢為庶民,囚于府中!”
廢為庶人,囚禁至死。
李善長听到這樣的懲罰,卻是連眼皮都沒眨一下。
倒是薛祥忍不住,出聲提醒了一句。
“陛下,李府燒得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