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來說說中國策劃行業的開創者何陽的故事。
這位何陽可不簡單,他在1985年就創辦了北京和洋新技術研究所,可以說是中國第一個把"出主意"這件事做成生意的人。
在這個年代,大家都覺得"點子"不值錢,但何陽偏偏把好點子變成了能賺錢的商品。
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何陽可忙壞了。他不僅給國內上海、北京這些大城市的企業出謀劃策,連美國、日本的公司都來找他幫忙。
前前後後他給1800多家企業做過咨詢策劃,小到產品怎麼賣,大到城市怎麼規劃,他都給出過主意。最厲害的是,他幫好幾百家快要倒閉的企業重新活了過來,這本事可真不小。
要說何陽真正出名,還得是1992年9月1日那天。《人民日報》在頭版登了一篇報道,標題特別吸引人︰"何陽賣點子,賺了40萬"。這篇報道一出來,全國都轟動了。
那時候很多知識分子還在抱怨懷才不遇,看到何陽靠出主意就能賺錢,一下子都想通了︰原來知識真的可以變成財富啊!何陽就這樣成了改革開放後知識分子下海經商的典型代表。
這下可好,全國媒體都追著報道何陽。新華社、央視台、《光明日報》這些大媒體就不用說了,連國外的媒體都來采訪他。最有趣的是,1994年央視春晚還專門以何陽為原型編排了個相聲《點子公司》,由馮鞏和牛群表演,劇本還是馮小剛寫的呢!這個相聲一播出,"點子"這個概念就更火了。
何陽的成功帶起了一股風潮。在他之後,越來越多有文化、有想法的人開始進入這個行業。
就這樣,中國慢慢形成了一個全新的產業——創意產業。後來這個產業越分越細,發展出了策劃創意、市場調查、管理咨詢等等不同的專業領域。
可以說,現在大家熟悉的這些商業服務,最早都是從何陽賣點子開始的。
陸廠長听了徐大志的話,臉上閃過一絲不自然的神色。其實他壓根沒听說過何陽這個人,更不清楚這人有什麼來頭和成功事跡。但為了不顯得自己孤陋寡聞,他只好陪著笑臉點點頭,假裝很了解似的附和著。
"咱們還是回到酒行業這個話題上來。"徐大志繼續說道,"我重點要說的是營銷中給產品賦予獨特屬性這個問題。就拿茅台來說吧,它為什麼能這麼出名?關鍵就在于它打出了"國酒"這個金字招牌。您想啊,當年咱們敬愛的周總出國參加重要會議時,隨身帶的都是茅台酒。外國領導人一喝,哎,這就是中國的味道!這麼一來,茅台自然就身價百倍了。"
"再說說汾酒,它的名氣是怎麼來的?還不是靠著那句千古名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您看,詩人這麼一寫,就把汾酒和傳統文化牢牢綁在一起了。還有杜康酒,曹操一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直接讓它成了解愁的代名詞。"
"這些例子都說明了一個道理︰成功的酒類營銷,一定要給產品注入文化內涵,賦予它獨特的"人話屬性"。說白了就是讓消費者一提到這個酒,就能聯想到特定的文化符號或者情感共鳴。"
"可咱們的東方黃酒呢?現在最缺的就是這種鮮明的定位。您看看報紙上打的廣告,干巴巴就一句"純糧釀造"。現在哪個酒廠不是這麼宣傳的?大家都這麼說,就跟沒說一樣。既不能讓人眼前一亮,也激不起購買欲望。沒有獨特的賣點,沒有抓人眼球的特色,在市場上怎麼跟別人競爭呢?"
徐大志推心置腹地說著,陸軍听著听著,眼楮漸漸放光,像是黑夜里的燈籠被一盞盞點亮。徐大志這番話句句都說到了他心窩子里,讓他茅塞頓開,心里那個透亮啊,就像撥開雲霧見青天似的。
陸軍趕緊拿起熱水瓶,又給徐大志續上熱茶,茶水嘩啦啦地注入杯中,熱氣騰騰的。
他眼巴巴地望著徐大志,就等著他繼續往下說呢。誰知徐大志突然話鋒一轉,拍了拍大腿就要起身︰"陸廠長啊,我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