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黃袍加身,登基為帝,建立宋朝,改元建隆。
他的寶座並非穩如泰山。
大周舊臣中,不乏忠于柴氏、或是對其篡位行徑深感不齒的強硬派。
兩位手握重兵的節度使,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和淮北道節度使李重進,紛紛率兵抵抗。
李筠鎮守潞州今山西長治),性情剛烈,戰功赫赫,對周室感情深厚。
听聞趙匡胤篡位,他怒不可遏,當即扣押了趙匡胤派來的使者,並于建隆元年960年)五月,毅然起兵討逆!
為增強實力,李筠不惜北聯北漢劉鈞,甚至向遼國暗送秋波。
初時聲勢頗大,連克數州,震動汴梁。
趙匡胤對此早有預料,他采納了薛居正等人的建議,一方面分化三位宰相,對範質、王溥、魏仁浦明升暗降,逐步將其調離樞要職位或使其主動請辭。
範質等人見大勢已去,為保全身家與清譽,也確實陸續上表求退,徹底掌控中樞。
另一方面,他御駕親征,命石守信、高懷德為先鋒,率精銳禁軍急速北上,迎擊李筠。
趙匡胤的宋軍士氣正盛,裝備精良,絕非李筠的倉促之師可比。
雙方在澤州今山西晉城)以南展開激戰。
李筠雖勇,但其聯合的北漢軍隊心存疑慮,作戰不力,很快便被宋軍擊潰。李筠被迫退守澤州城。
宋軍圍城猛攻,李筠困守孤城,外無援軍,內乏糧草。
他登上城樓,看著城外如林的宋軍旗幟和城內疲憊不堪的士卒,心中涌起無限悲涼。
“陛下!先帝!臣李筠盡力了!”他望著汴梁方向,淚流滿面,“只恨臣無能,未能鏟除國賊,恢復周室!辜負皇恩!”
部將勸其突圍,或許可往北漢再圖後舉。
李筠慘然一笑,拒絕了︰“我乃周臣,豈能終身臣事劉氏小兒指北漢主)?今日兵敗,有死而已!”
最終,眼見城破在即,李筠不願受辱,回到府中,舉火自焚。
熊熊烈火吞噬了他的身軀,也宣告了北方這場短暫而激烈反叛的終結。
幾乎在李筠于北方舉起反旗的同時,淮北的李重進便在蔡州厲兵秣馬,誓不與趙匡胤這篡位之賊共戴天日。
作為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他與郭威一族血脈相連,榮辱與共,對後周社稷的忠誠刻入骨髓。
趙匡胤的篡逆,于他而言不僅是國仇,更是家恨!
不同于李筠的聯合外援,李重進自始至終都抱著孤忠抗節的決心。
他迅速集結麾下所有能調動的兵馬,加固蔡州城防,準備與來犯之敵決一死戰。
他深知己方勢孤,但他寧願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也絕不願向那背棄君恩的趙匡胤低下高傲的頭顱。
趙匡胤在平定李筠後,毫不遲疑,立即調遣得勝之師,以石守信、王審琦等猛將為先鋒,浩浩蕩蕩南下,直撲蔡州。
趙匡胤的目的很明確,必須以雷霆手段,徹底碾碎任何敢于挑戰新朝的勢力。
宋軍精銳如潮水般涌至蔡州城下,發起了晝夜不息的猛攻。
李重進親冒矢石,登上城樓指揮,身先士卒。
每一次擊退敵人的進攻,都伴隨著慘重的傷亡。
城中糧草日漸匱乏,箭矢消耗殆盡,但守軍的意志在李重進的感召下,依舊頑強。
然而,實力懸殊實在過大。
外無援兵,內乏糧械,蔡州城在宋軍持續不斷的猛攻下,防線逐漸崩潰。
城破前夕,殘陽如血,映照著殘破的城牆和遍地的尸骸。
李重進甲冑破碎,血染征袍,被殘存的十數名親兵護衛著,退至已是廢墟的節度使府邸。
他望著身邊這些忠誠卻疲憊不堪的面孔,再看向城外如林的大宋旗幟,一股巨大的悲愴涌上心頭。
他想起了當年在姑父郭威麾下效力的歲月,那時君臣一心,匡扶皇室,何等快意!
想起了與表兄柴榮並肩作戰,北伐契丹,平定內亂,那是何等的豪情萬丈!
而那時,趙匡胤不過是一員沖鋒陷陣的勇將,一個需要仰視他們的低級指揮使……
“哈哈……哈哈哈!”
李重進忽然仰天大笑,笑聲中卻充滿了無盡的悲涼與嘲諷。
“蒼天無眼!世道何公!先帝!陛下!臣重進無能啊!!”
他猛地轉向北方汴梁的方向,那是宗廟所在,是柴榮陵寢所在,他仿佛用盡全身力氣,發出泣血般的嘶吼。
“臣愧對太祖皇帝郭威)知遇之恩!愧對世宗皇帝托付之重!未能誅殺國賊,克復社稷,臣萬死難贖其罪!”
這吼聲,是他對命運的控訴,也是對舊日王朝最後的訣別。
言罷。
他目光決絕,掃視身邊親兵︰“爾等皆有家小,不必隨我赴死。散去各自逃命吧。” 然而,仍有數名死士願誓死相隨。
李重進不再多言,轉身走入滿是狼藉的大廳。
他命令親兵將早已準備好的火油潑灑在梁柱門窗之上。
“趙匡胤!你想得到一座完整的蔡州城?妄想!我李重進,連同我對大周的忠魂,你一絲一毫也休想得到!”
火把被擲出,烈焰瞬間升騰,迅速吞噬了整座府邸。
烈火之中,隱約可見李重進按劍而立的身影,直至被熊熊火焰完全吞沒。
舉族自焚,玉碎珠沉。
李重進以這種最為慘烈、最為決絕的方式,踐行了他對郭威、對柴榮、對後周王朝至死不渝的忠誠,在蔡州寫下了一曲令人扼腕嘆息的悲壯挽歌。
他的死,也讓趙匡胤徹底清除了內部最具分量的反對者,但其錚錚鐵骨與悲壯氣節,卻長久地留在了歷史記憶之中。
隨著李筠、李重進這兩位最具實力的藩鎮節度使相繼敗亡,其他心懷異志的勢力或被震懾,或被趙匡胤以各種手段提前安撫、瓦解。
曾經的大周三相,範質、王溥、魏仁浦,或病故,或徹底退出權力中心,趙匡胤得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組建新的中樞班子,大量提拔心腹將領和文臣。
建隆元年的烽火,以趙匡胤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他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高超的政治手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滅了所有公開的反抗火焰。
此刻,坐在汴京皇宮的龍椅之上,趙匡胤才真正感到,這皇帝的寶座,算是初步坐穩了。
然而,北方的契丹、北漢,西面的後蜀,尤其是南方那個吞並了南唐、實力急劇膨脹的“江南國主”李從嘉,都如同一把把懸頂之劍,提醒著他。
大宋王朝的征程,才剛剛開始。天下的棋局,因為他和李從嘉這兩個變數的存在,走向變得更加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