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在李從嘉的治下,囊括百州的江南之地,如同奔流向前的長江,開始了新一年的有序運轉。
政務的處理、軍隊的操練、民生的恢復,每一項都按部就班,卻又充滿活力。
遵循古禮,勸課農桑乃國之根本。
開春之後,李從嘉親自主持了隆重的“藉田”儀式。
在潭州郊外的官田上,他脫下王袍,換上粗布衣裳,親自扶犁,揮鞭驅牛,犁開了新春的第一壟土地。
雖然姿態多于實效,但這一儀式向天下臣民清晰地傳遞了國主重農、惜農的強烈信號。
各地官吏紛紛效仿,一時間,江南大地春耕生產開展得如火如荼。
春耕禮成,李從嘉的目光便轉向了武備。
休養生息絕非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他將李雄、馬成信、林仁肇、張璨、吳翰、梁延嗣等核心將領留在潭州,全力整訓中央禁軍。
昔日來自潭州、荊南、江淮的各支勁旅,被系統地打散重組,按照兵種和專業進行整編。
馬成信統領的騎兵,加強了長途奔襲與側翼突擊的訓練。
梁延嗣麾下的弓弩手,著重練習齊射精度與不同距離的覆蓋打擊。
張璨的重甲步兵,演練著如何破牆而進,碾碎一切正面之敵。
吳翰的輕步兵則專注于機動、偵查和復雜地形的作戰。
各兵種不再是獨立的軍團,而是開始進行頻繁的合成演練,強調協同作戰,以期發揮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戰斗力。
而林仁肇也確實顯示出了為帥的能力,對于多兵種混合作戰,全局戰場把握,往往有獨特見解。
潭州城外的演武場上,終日殺聲震天,塵土飛揚,一支更加精銳、融合度更高的新軍正在快速成型。
李從嘉的戰略很清晰。
西面蜀國孟昶偏安一隅,閉鎖川蜀。
東南的吳越錢氏雖治理有方,但僅十余州之地,且一直對中原稱臣,戰戰兢兢,暫無大患。
唯有北方中原,才是未來真正的棋局所在。
然而,此時的北方大周,局勢卻並未如歷史上那般疾風驟雨般地更迭。
由于李從嘉的橫空出世,三征南唐的失敗使得韓通、李重進、張永德等宿將未能積累起足夠的戰功和威望,反而損兵折將,實力與話語權有所削弱。
這無形中打破了原有的權力平衡,特別是韓通作為當年汴京掌兵權的第一人,屢次敗給李從嘉,如今威望大跌。
李重進、張永德在光州和壽州戰場都是李從嘉手下敗將。
而最大的變數在于,趙匡胤的核心智囊趙普,此刻正在江南為李從嘉效命!
缺少了這位深諳權謀、善于策劃的“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能臣,趙匡胤集團的奪權步伐顯得更為謹慎和迂回。
其弟趙匡義也因之前戰事不利,聲望受損,未能迅速成長為兄長的左膀右臂。
但勢力已然養成。
趙匡胤通過“義社十兄弟”等心腹將領,經過大半年運作,依然牢牢掌控了殿前司禁軍的核心權力,在汴梁軍中威望無人能及。
一種微妙的平衡在朝廷形成︰幼主柴宗訓深居宮中,範質、王溥、魏仁浦三相努力維持朝局,趙匡胤掌握實權卻未敢輕舉妄動,其他將領則心懷忌憚又無力制衡。
這一日,殿前都指揮使府邸,趙匡胤府上,密室之中,氣氛凝重。
石守信、王審琦等義社兄弟核心人員、以及文官薛居正、呂余慶等心腹齊聚一堂。
眾人面色焦急,目光都集中在沉吟不語的趙匡胤身上。
趙匡義因之前受挫,此次語氣更為激切。
“大哥!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如今皇帝幼弱,深居宮中,政令皆出範質等書生之手!我等為國浴血奮戰,破敵建功,那深宮小兒如何得知?朝廷又如何記得?”
他壓低聲音,指向南方。
“再看那江南李從嘉,吞並南唐,坐擁百州,兵精糧足,正休養生息!其志豈在江南?若待其龍興北伐,我等卻還效忠這懵懂幼主,豈非坐以待斃,指望孤兒寡母能保社稷?屆時必是亡國之禍!”
石守信等人紛紛附和。
“都點檢大人!軍中弟兄只知有您,不知有朝廷!天與不取,必受其咎啊!”
“如今局勢平衡看似穩固,實則暗流洶涌,韓通、李重進等人雖暫受挫,豈會真心服膺?一旦有變,必是禍起蕭牆之內!”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核心意思只有一個,時機已到,必須策劃行動,擁立趙匡胤登基!
趙匡胤面色沉靜,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面,心中卻是波濤洶涌。
他深知手下們所言非虛,權力巔峰觸手可及,但這一步踏出,便是篡逆,成敗在此一舉。
沒有趙普在身邊為他周密籌劃、計算每一步得失,他不得不更加謹慎。
如今趙匡胤雖有稱帝心意,但是沒有陳橋兵變的謀劃。
歷史上那場充滿了“巧合”的陳橋兵變,正史記載的過程充滿了蹊蹺。
正月初一忽傳遼兵入侵,宰相範質倉促間派最高統帥趙匡胤出征,才離開汴京二十里,駐扎。
當晚在趙匡義和趙普等人的軍卒的擁立下,趙匡胤突然黃袍突然加身。
其背後必然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變,趙匡胤作為被擁立者,絕不可能全然不知情,很大概率是默許甚至策劃了事件的發生與發展。
而今,雖然細節不同,缺少了趙普的穿針引線,但強大的軍事實力和迫切的政治需求,依然將趙匡胤推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
他麾下的這群謀臣武將,正在為他苦苦思索一個同樣“合理”的契機,一個能將兵變風險降至最低、並能最大限度安撫人心的時機和方式。
趙匡胤抬起眼,目光掃過一眾心腹,緩緩開口,聲音低沉而充滿力量︰“諸位之心,我已知之。然此事……須得天時地利人和,務求萬全。且再細細籌謀……”
北方的天空,看似平靜,實則已是暗流涌動,一場巨大的風暴正在權力的核心悄然醞釀。
而這一切,都被江南的李從嘉,通過無數細作的眼楮,默默地注視著,他知道,中原的劇變,或許只是時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