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信仰值已回正,系統功能恢復。】
王鏡睜開眼,深吸了一口氣,在心中默念︰“簽到。”
【當前時間︰東漢建安六年八月廿七】
【叮——簽到成功,獲得“簡易帳篷100頂)”】
距離他們被困廢墟已過去整整一夜。
廢墟上方終于傳來清晰的狗叫聲和呼喊——
“這里有人!”
上方的動靜驟然變得密集起來。
碎石被一塊塊搬開,天光傾瀉而入,沉重的斷木被撬動,照亮了狹小的空間。
王鏡下意識地眯了眯眼,順著光線望去,只見逆光之中,一道熟悉的身影探身下來,一只手穩穩地伸到了她面前。
“主公——”
那只手指節分明,此刻卻沾滿了泥土,幾道新鮮的劃痕清晰可見,有的結了暗紅的血痂,有的還微微滲著血珠,顯然是剛才在廢墟中穿梭、搬挪重物時被碎石劃破的。
“阿卓!”王鏡認出了那道身影,揚聲回應。
阿卓身後,幾條狼犬正搖著尾巴,對著縫隙處低聲吠叫。顯然是它們先嗅到了生機的氣息。
她的聲音帶著抑制不住的喜悅和急切,“主公!奉孝先生先生!你們撐住!我們馬上救你們出去!”
王鏡一把抓住那只手,阿卓在上面用力一拉,她借勢站起身,又俯身將郭嘉扶起。
郭嘉蒼白的臉上露出一絲淺笑,“……有主公在,總能逢凶化吉。”
待踏上堅實地面,阿卓見到王鏡安然無恙,眼眶瞬間紅了,單膝跪地︰“末將來遲!”
王鏡拍了拍她的肩膀,“不遲,正好。辛苦你們了。先把奉孝送去醫官那里,再清點附近是否還有被困之人。”
晨光越發明亮,照在滿是裂痕的土地上。
王鏡望著這片瘡痍,接下來,該是收拾殘局、安撫生民的時候了。
……
而後,王鏡被護送至臨時安置的營帳。
就在此時,帳外又是一陣騷動。
“主公!”
是孫策的聲音,帶著前所未有的焦躁。
話音未落,帳簾已被猛地掀開,孫策踉蹌著沖了進來。
他一夜未眠,發絲凌亂,鎧甲上滿是泥濘,眼底布滿血絲,哪還有平日意氣風發的模樣。
他一眼看到王鏡,瞳孔猛地一縮,幾步上前,竟直接半跪在地,一把抱住了王鏡的腰身。
孫策本就身形高大壯實,這猛地一抱力道極沉,幾乎讓王鏡後退了半步才穩住身形。
“主公……您真出了什麼事,我……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他的聲音沙啞得不成樣子。
王鏡微微一笑,隨即抬手輕輕按在他肩上︰“伯符,起來吧,我這不是沒事嗎?”
孫策深吸了一口氣,胸口劇烈起伏著,過了好一會兒,才緩緩松開環著王鏡腰身的手,卻依舊維持著半跪的姿勢,額頭抵著王鏡的衣袍,仿佛只有這樣,才能確認眼前的人是真實的。
王鏡沒有耽擱,簡單梳洗後,迅速斂去疲憊,端坐案前主持大局。
“伯符,先說說外面的情況。”
待孫策將災情一一稟明,王鏡當即拍板,雷厲風行地部署起各項應對措施。
命人盡快搶修被損毀的道路,優先打通金牛道與江州水路,恢復各處的信息通訊,確保糧食和救災物資能順利運送進來。
搜救人員,加派兵力,繼續挖掘廢墟,尋找幸存者。
即刻開始災民登記與分工,詳細記錄每個人的信息,以便後續安置。
開倉放糧,在各處搭建臨時粥棚,先解決災民的溫飽問題。利用未倒塌的官舍、寺廟,再就地取材搭建庵廬,並按家族編組進行管理。
王鏡特意讓人將簽到獲得的100頂簡易帳篷也拿了出來,這些輕便耐用的帳篷恰好能安置更多失去家園的受災百姓。
推行以工代賑,征召青壯參與清理廢墟、疏通道路,每日付給他們糧米或錢幣。
緊急救治傷者,同時派人尋訪民間醫者,連張仲景也被特意請來,一同搭建臨時醫棚,全力防範傷病蔓延。
妥善處理遇難者的尸體,派人監督掩埋,避免因尸體腐爛引發瘟疫。
加強治安巡邏,嚴防有人趁亂滋事,確保災區秩序穩定。
奏報朝廷,派遣快馬,將災情與應對措施呈報,穩定朝野人心。
孫策听得連連點頭,當即領命,轉身便大步流星地去一一執行。
……
天剛蒙蒙亮,老李頭就拄著半截木棍,一瘸一拐地往城東走。
他的房子塌了,老伴被埋在了廢墟下,再也沒能爬出來。昨夜,他蜷縮在街角的斷牆邊,又冷又餓,听著遠處此起彼伏的哭聲,以為自己活不過幾天。
可今早,街坊們奔走相告——靖王殿下開了官倉,在城東搭了粥棚!
老李頭趕到時,隊伍已經排了老長。
他畏畏縮縮站在末尾,卻听見前面有人喊︰“老人家,您腿腳不便,到前頭來!”幾個青壯攙著他往前挪。
粥棚下,熱氣騰騰的大鍋里翻滾著稠稠的大米粥,米香混著淡淡的鹽味,勾得人肚子直叫。掌勺的衙役舀了滿滿一勺,倒進老李頭的破碗里︰“殿下說了,管飽!”
老李頭捧著碗,手直發抖。
熱粥下肚,餓壞的身子終于有了點活氣。他抬頭,看見粥棚的木柱上貼著一張告示。
“以工代賑,青壯者可報名清墟,每日領米三升。”
旁邊的小吏正高聲解釋︰“會木匠的修房子,有力氣的搬石頭,都能換糧!”
幾個年輕人已經擼起袖子去登記了。
老李頭抹了把嘴,顫巍巍也走過去︰“老漢……老漢能編草席,算不算?”
…
劉嬸抱著三歲的孫子,站在臨時搭起的帳篷前直發愣。
昨夜地動山搖時,她拖著孫子從塌了一半的屋里逃出來,連件厚衣裳都沒帶。小孫子在寒風里哆嗦了一夜,燒得滿臉通紅。
她不敢置信地問巡邏的兵卒,“這、這真是給咱們住的?”
那兵卒笑了笑,指著帳篷上的編號︰“大娘,丙字十七號是您家。里頭有草墊和薄被,醫館就在西頭,帶孩子去瞧瞧吧。”
帳篷里雖然狹窄,卻比露天暖和多了。
劉嬸剛安頓好孫子,就听見隔壁傳來壓抑的哭聲。
是趙家的媳婦,她男人還沒從廢墟里挖出來。
幾個婦人圍過去安慰,有人遞上一碗熱湯︰“妹子別急,剛听官差說,靖王殿下已經派了兵去北城挖人了……”
…
張仲景捋起袖子,在臨時搭起的醫棚里忙得腳不沾地。
“腿骨斷了,拿夾板來!”
“這孩子燒得厲害,快煎一副麻黃湯!”
他的弟子們穿梭在病榻間,濃郁的藥味混著血腥氣。
忽然棚外一陣騷動,有人高喊︰“讓讓!這有個孕婦要生了!”
兩個漢子抬著門板沖進來,板上的婦人臉色煞白,身下全是血。
接生的婆子跟在後面急得直跺腳︰“胎位不正,老婆子沒法子啊!”
醫棚里的軍中醫女們見狀,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計圍了上來。為首的醫女迅速上前查看,指尖搭上婦人的腕脈,又快速檢查了狀況,沉聲道︰“別怕,我們來!”
她們有條不紊地清理出一片空地,鋪好干淨的白布,讓漢子們小心將婦人移過去。
有人取來烈酒消毒器械,有人按住婦人顫抖的肩膀輕聲安撫,還有人快速燒了熱水備用。
為首的醫女跪在榻邊,一邊指導婦人調整呼吸,一邊憑借多年的接生經驗,輕柔而堅定地嘗試矯正胎位。
婦人疼得撕心裂肺,汗水混著淚水滾落,抓著布單的手青筋暴起。
醫女們輪流替換著力,額上也滲出汗珠,卻始終保持著冷靜,不時低聲鼓勵︰“再加把勁!快了!對,跟著我的節奏呼吸……”
不知過了多久,隨著一聲響亮的嬰兒啼哭劃破長空,醫女們緊繃的神經終于一松。
為首的醫女將裹在襁褓中的嬰兒抱起來,笑著對虛脫的婦人說︰“母子平安。”
旁邊的接生婆子長長舒了口氣,對著醫女們連連作揖︰“多虧了姑娘們!真是菩薩心腸,救了兩條人命啊!”
漢子們更是激動得說不出話,對著醫女們深深作揖,眼中滿是感激。醫棚里原本凝重的氣氛,因這新生的啼哭而添了幾分暖意。
三天後,老李頭已經坐在城牆根下編草席。
他的活計被分在“工賑營”的輔兵隊,專管修補籮筐、草席。每編好五張,就能換一升米。雖然手指磨出了血泡,但懷里揣著剛領的米袋,心里踏實得很。
遠處傳來整齊的號子聲,是青壯們在掄著鐵錘砸碎攔路的大石,清理官道。
同村的王木匠遠遠招手,“老李頭!快來看,咱們的新屋有地基了!”
幾個匠人正按著官府的圖紙打木樁。不同于以往的茅草屋,這回的房梁都用榫卯扣死,說是能防地動。
遠處廢墟里,也漸漸升起裊裊炊煙。
老李頭終于覺得,這日子,還能過下去。
……
隨著王鏡的政令迅速落實,災情漸漸得到控制。
粥棚前排起長隊,青壯們揮汗如雨地清理街道,醫者們日夜不休地救治傷患……
而王鏡親自巡視災區的身影,更是讓百姓們紅了眼眶。
“靖王殿下與我們同甘共苦……”有人低聲感慨。
“若非殿下,這場地震不知要死多少人……”
信仰值,正在悄然增長。
【叮——信仰值+100】
【叮——信仰值+200】
……
天災無情,但人心可聚。
而這天下,終將歸于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