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深圳特區成立十周年慶典。
顧十七站在觀禮台上,胸前別著金質獎章,身後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十年前的小漁村,如今已是霓虹閃爍的現代化都市。他望著腳下沸騰的人群,耳畔回響著鄧老剛剛在電話里的褒獎︰"小顧啊,中央決定讓你進京,擔任國家體改委主任。"
正部級。
四十歲的正部級,改革開放最年輕的部委一把手。秘書小跑著遞來最新統計數據︰特區gdp十年增長120倍,外商投資佔全國38,人均收入超內陸省份8倍...
"顧主任,記者會五分鐘後開始。"秘書小聲提醒,"《華爾街日報》想追問股份制改革..."
顧十七整了整領帶,突然瞥見觀禮台角落站著個穿藏藍列寧裝的熟悉身影——鄭敏。她手里舉著塊寫字板,上面是兩人年輕時約定的暗號︰
"稻穗成熟了。"
深夜的市委書記辦公室,保險櫃里靜靜躺著三份文件︰
1. 《關于全面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議》
2. 《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試點方案》
3. 《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全國推廣計劃》
這些都是未來十年中國改革的路線圖,本應由他親手推動。顧十七的鋼筆懸在簽名處,突然想起穿越前導師的告誡︰"任何改革都有代價,你準備好承擔了嗎?"
電話鈴聲刺破寂靜。鄭敏的聲音帶著哭腔︰"我爸被隔離審查了...他們翻出你當年在青山大隊的舊賬..."
顧十七攥緊話筒。林副省長雖然倒台,但保守派的殘余勢力仍在反撲。這場博弈從來就不只關乎經濟,更是你死我活的政治廝殺。
"別怕。"他听見自己說,"我有辦法。"
市檔案館頂樓,顧十七用鑰匙打開塵封的304號儲物櫃。
泛黃的圖書館借閱證靜靜躺在那里,卡片背面是他穿越前隨手寫下的日期︰1990年12月24日——正是今晚。
"原來如此..."顧十七苦笑。十年前那場書架倒塌根本不是意外,而是時空循環的錨點。規則早已寫明︰"通關條件︰改變歷史後選擇回歸"。
窗外突然電閃雷鳴。暴雨中,他仿佛看見兩個時空在撕扯︰一邊是即將展開的宏偉仕途,一邊是現實世界里等他答辯的導師。
鄭敏在市委大院門口堵住了他︰"你要走?"雨水順著她的發梢滴在兩人緊握的手上。
顧十七沒有否認。他掏出鋼筆塞進她手心——那是鄧老送他的英雄100金筆,刻著"改革先鋒"四個字。
"特區二期規劃在保險櫃里,土地財政那章...一定要加上民生保障條款。"
"混蛋!"鄭敏把鋼筆砸在他胸口,"你答應過要建免費醫療體系的!"
驚雷炸響。顧十七在閃電照亮的一瞬看清她眼里的絕望,突然拽過她狠狠吻住。這個吻帶著血腥味,像要把二十年風雨都烙進彼此骨髓。
"繼續改革..."他最後摩挲著結婚證上的照片,"為我看看新時代的模樣。"
市圖書館。
1990年的聖誕夜,歷史系研究生顧十七正踮腳去夠頂層那本《中國農村改革始末》。書架晃動的瞬間,無數記憶碎片奔涌而來——
青山大隊的稻浪,鄭敏在試驗田邊的笑顏,鄧老拍著他肩膀說"膽子再大些"...
轟隆!
"同學?同學醒醒!"
顧十七猛地睜開眼,面前是滿臉擔憂的圖書管理員。窗外陽光明媚,電腦屏幕顯示︰2023年12月24日。
畢業論文文檔還在閃爍,最後一行寫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中國農村脫貧人口累計超7億..."
他顫抖著點開新聞網頁︰
《鄭敏院士團隊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深圳gdp首超倫敦》
"改革開放45周年︰不忘初心的改革者"專題報道
報道配圖里,白發蒼蒼的鄭敏站在特區紀念館前,胸前別著一支熟悉的金筆。
三個月後,顧十七的論文獲得年度最佳。答辯結束那天,他獨自去了趟農業展覽館。
在雜交水稻展台前,玻璃櫃里陳列著一株1985年的稻穗標本。說明牌寫著︰"改革開放初期重要物證,捐贈人︰鄭敏"。
稻穗下方,隱約可見用鋼筆刻的一行小字︰
"給迷路的改革者——稻田永遠記得風的方向。"
夕陽西沉,顧十七把論文副本輕輕放在展台上。封面燙金的國徽旁,是他親手寫下的題記︰"獻給所有時空里的破冰者。"
【恭喜宿主通關糧副本】
【獲得獎勵,國運加身】
【效果解釋,國運加身的你可以做一切事都順利,且邪祟不敢近身】
喜歡規則怪談︰她不是雨姐請大家收藏︰()規則怪談︰她不是雨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