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大帝張興東之威壓佛祖
一、雷音寺的請柬
南海的紫竹林開得正茂時,凌霄殿收到了一封鎏金請柬。張興東展開請柬,檀香木的紋路里浮出一行金字“請玉帝駕臨雷音寺,共商佛門東傳之事。”
太白金星捧著拂塵的手微微發抖“陛下,佛門這是要擴張勢力啊!西牛賀洲本就歸他們管,如今要往東土傳經,分明是想讓人間都歸依佛法。”
張興東將請柬放在案上,旁邊擺著剛編到一半的竹籃,籃沿還留著幾根沒修齊的竹篾。他望著殿外飄來的雲,那雲團里裹著人間的炊煙,有江南的稻花香,也有塞北的馬奶味。
“東傳不是壞事。”他拿起竹篾繼續編,指尖劃過熟悉的弧度,“就像當年我在瓦崗村,王伯教我種麥子,說多撒些種子,總能有幾顆落在合適的地里。”
三日後,張興東沒帶天兵天將,只挑著副貨郎擔往雷音寺去。擔子一頭是竹籃、針線、草藥,另一頭是新收的麥種和幾塊紅糖。路過流沙河時,沙和尚攔著他要通關文牒,看見貨郎擔就樂了“玉帝怎麼還干這營生?”
“佛祖請我議事,總不能空著手。”他從擔里摸出塊紅糖,“這是人間新熬的,比天庭的玉液甜些,你嘗嘗。”
雷音寺的山門比想象中更威嚴,琉璃瓦在日光下泛著冷光,十八羅漢的金身立在兩側,眼神銳利如刀。如來佛祖坐在九品蓮台上,寶相莊嚴“玉帝可知,東土百姓苦難深重,唯有佛法能渡他們脫離苦海。”
“苦海不是靠渡的,是靠自己趟過去的。”張興東放下擔子,將麥種撒在寺前的空地上,“就像這種子,不落在土里生根發芽,終究是顆死種。”
旁邊的觀音菩薩手持玉淨瓶,楊柳枝輕掃過麥種“玉帝是覺得佛法不如凡俗生計?”
“我是覺得,”他從擔里取出竹籃,里面裝著忘川河的水、瑤池的蓮籽、人間的谷種,“萬物各有各的活法。鬼魂要輪回,蓮花要扎根,百姓要種麥,強行讓他們都念經文,就像把蓮籽種在沙漠里,不是慈悲,是強求。”
如來佛祖的金身忽然閃過一絲金光“玉帝這是要阻攔佛門東傳?”蓮台周圍的祥雲瞬間翻涌,化作無數只巨手,朝著張興東抓來。
他沒躲,反而將竹籃往空中一拋。那些能捏碎山岳的佛手穿過籃孔,力道竟像落入棉花堆,連竹篾都沒踫斷一根。張興東指著籃底“你們看,這籃子裝過人間的苦,也盛過三界的甜,它知道什麼該留,什麼該漏。佛法若真能渡人,就該像這竹篾,順著人心的紋路走,而不是劈開人心的路。”
二、人間的選擇
雷音寺的佛光籠罩東土那天,人間亂了套。寺廟的和尚們拿著經文,勸百姓們放下農具去禮佛,說只要誠心念經,地里自會長出糧食。有個老農夫不肯,拿著鋤頭要去田里,被佛光彈倒在地,鋤頭斷成兩截。
消息傳到凌霄殿時,張興東正在給竹籃裝新篾。太白金星急得滿頭汗“陛下,佛門已經在長安城設了三百座寺廟,百姓們都快忘了怎麼種麥子了!”
他放下竹篾,往人間望去。長安街上,穿袈裟的僧人比挑擔的貨郎還多,有個穿藍布衫的老婆婆,正對著寺廟的門檻哭——她的兒子當了和尚,家里的幾畝地荒在那里,眼看就要誤了春耕。
“去把孟婆叫來。”張興東拿起擔里的紅糖,“再備些麥種。”
忘川河畔,孟婆正用竹篩濾湯,看見張興東就笑“佛祖說你阻礙佛法,要罰你入輪回呢。”
“我來借你點湯。”他將麥種泡在湯里,“不是要忘,是要讓種子記得,自己該往哪扎根。”
回到東土時,長安城的寺廟正開壇講法。如來佛祖坐在臨時搭起的蓮台上,聲音透過佛光傳遍街巷“放下執念,立地成佛!”
張興東挑著貨郎擔走進人群,敲響了撥浪鼓“新到的麥種,能抗旱的!還有紅糖,給娃娃們補補身子!”
百姓們愣了愣,有幾個想起自家快見底的糧缸,悄悄圍了過來。穿藍布衫的老婆婆抓著麥種,眼淚掉在種子上“這真能長出麥子?”
“得你自己種,自己澆,自己薅草。”他教老婆婆如何選種,“佛能保佑你,卻不能替你彎腰。”
如來佛祖的聲音陡然轉厲“妖言惑眾!”佛光化作利劍,直刺張興東眉心。
就在這時,那個被彈倒的老農夫忽然舉起斷鋤頭,擋在張興東身前。接著是穿藍布衫的老婆婆,再是幾個抱著孩子的婦人,很快,無數百姓圍了過來,用鋤頭、扁擔、紡車搭起人牆,擋住了佛光。
“我們要種麥子!”老農夫的吼聲震得佛光都晃了晃,“念經填不飽肚子,麥種才能!”
張興東看著人牆後的一張張臉,忽然想起瓦崗村的曬谷場。有年蝗災,百姓們沒指望神仙,而是互相幫著捉蝗蟲、補種雜糧,最後竟也熬過了災年。
“你看,”他朝著蓮台上的如來佛祖揚聲,“這才是人間的選擇。他們不是不信佛,是信自己多過信別人。就像這竹籃,得自己編的才順手,別人編得再精致,也裝不下自家的日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觀音菩薩的玉淨瓶忽然傾斜,楊柳枝上的甘露滴落在人牆前,竟化作一片青草地。草地上冒出無數嫩芽,有麥苗、有稻禾、有菜蔬,還有幾株小小的菩提。
“這……”菩薩看著那些混雜生長的植物,若有所思。
張興東從擔里取出針線,遞給個繡娘“你繡你的蓮花,他種他的麥子,佛在廟里,人在地里,各不相礙,才是真的圓滿。”
三、雷音寺的麥香
七日後,雷音寺前的空地上長出了綠油油的麥苗。如來佛祖站在麥田邊,看著那些在風中搖晃的麥穗,忽然問“玉帝可知,當年我在菩提樹下悟道,悟的是什麼?”
“不是悟出來的道,是長出來的道。”張興東蹲下身,撫摸著麥葉上的露珠,“就像這麥子,得經歷日曬雨淋,才能結出飽滿的穗。人間的道,也得他們自己走,佛能指方向,卻不能替他們抬腳。”
如來佛祖的金身漸漸柔和下來,九品蓮台的花瓣上,竟開出幾朵金黃的麥穗“原來我錯把佛法當唯一的路,卻忘了路本就是人走出來的。東傳可以,但不能強求,百姓願意信佛的便信,願意種麥的便種。”
張興東從擔里取出個新竹籃,里面裝著東土的土、西牛賀洲的沙、流沙河的水“這樣才好。你看這籃子,能裝佛經,也能裝麥種,能盛甘露,也能盛米湯,裝的都是三界自己的日子。”
觀音菩薩笑著將玉淨瓶里的水灑在麥田“我該去南海的紫竹林,多培育些能在人間生長的蓮種。”
離開雷音寺時,張興東的貨郎擔里多了幾本佛經,是如來佛祖送的。他說“這些經文里有慈悲,該讓它們像麥種一樣,落在願意接納的心里。”
路過流沙河,沙和尚正幫著漁民修補漁網。看見張興東就喊“玉帝,我跟唐僧說好了,以後取經路上,不光要傳經,還得教百姓們怎麼打漁種莊稼!”
張興東笑著扔給他塊紅糖“這才是真正的取經。”
回到凌霄殿時,太白金星正對著滿地的竹籃發愁“陛下,您編這麼多籃子干啥?”
“給三界送去。”他拿起一只裝著麥種的籃子,“讓佛門的用它裝經書,讓人間的用它裝糧食,讓妖族的用它裝鮮果,讓鬼魂的用它裝念想。”
殿外的爬山虎已經爬滿了紫霄宮的裂痕,綠意盎然。張興東望著那些穿透石縫的藤蔓,忽然明白,所謂威壓不是戰勝誰、壓倒誰,是讓每個生靈都能在天地間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像麥種落在土里,菩提長在廟前,各有各的陽光,各有各的扎根處。
四、竹籃里的天地
後來,人間既有寺廟也有田埂,信佛的在廟里念經,種麥的在地里勞作,誰也不礙著誰。有個穿袈裟的和尚,在田埂邊幫老農插秧,說這是“在行菩薩道”;有個老農,在寺廟前種了片向日葵,說“讓佛也看看人間的太陽”。
張興東依舊愛在三更天挑著貨郎擔,走在三界的路上。忘川河邊,孟婆用他送的竹籃裝湯料;瑤池岸邊,仙娥們用竹籃采蓮籽;雷音寺前,小沙彌們用竹籃收麥穗。
有次他路過瓦崗村,看見祠堂里供著兩個牌位,一個是當年救他的王伯,一個是穿袈裟的和尚。村民們說“王伯教我們種麥,和尚教我們行善,都是恩人。”
張興東站在祠堂外,看著飄向天庭的炊煙,忽然笑了。原來所謂威壓佛祖,不是贏了佛門,是讓佛法真正融入了三界的煙火氣,就像竹籃里的麥種和經文,看似不相干,卻能在同一個籃子里,各自生長,互為滋養。
他轉身往天庭走,貨郎擔的撥浪鼓搖得清脆,驚起幾只落在麥穗上的麻雀。陽光穿過竹籃的梅花孔,在地上拼出片小小的天地,里面有佛、有人、有妖、有鬼,還有滿地金黃的麥子,在風里唱著自己的歌。
喜歡玉皇大帝轉世之長生訣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玉皇大帝轉世之長生訣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