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大帝轉世之長生訣續!

第416章 玉帝張興東感悟孩子的教育應把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相結合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國泰民安張玉皇3 本章︰第416章 玉帝張興東感悟孩子的教育應把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相結合

    天庭育才錄

    紫霄宮的晨鐘剛過三響,玉皇大帝張興東已立于丹陛之上。案頭堆疊的奏章比往日高了三寸,最頂上那本用雲錦包裹的冊子,封面上“天庭新秀考核錄”七個金字正泛著冷光。

    “陛下,”太白金星捧著拂塵躬身道,“今年的新晉仙官考核結果已出,三十六位通過文試的仙童中,有三十位不會辨識凡間五谷,二十八位不懂雲雨調度之術,還有十位……連基本的騰雲術都磕磕絆絆。”

    張興東翻開冊子,只見上面密密麻麻記著仙童們的筆試成績,皆是名列前茅,可附頁的實操評語卻觸目驚心——“五谷不分,徒有理論”“調度死板,不知變通”“靈力虛浮,根基不牢”。他眉頭緊鎖,將冊子重重合上︰“這就是太上老君主持的‘百日速成班’教出來的仙才?”

    “老君說,如今三界仙位競爭激烈,唯有精通典籍、熟背天規者方能脫穎而出。”太白金星嘆了口氣,“只是……這些孩子似乎忘了,成仙之道,終究要落到護佑蒼生上。”

    張興東望向殿外,雲海翻騰間,隱約能看到凡間學堂的景象。他忽然想起昨日在乾坤鏡中所見︰人間的孩子們背著沉重的書包,埋首于試卷之中,可田間的稻谷何時抽穗、天上的鳥兒如何築巢,卻一問三不知。這不正和天庭的仙童們如出一轍?

    “朕要去凡間看看。”他周身的帝氣悄然收斂,化作一身青布長衫,“看看人間的父母,是如何教孩子的。”

    太白金星急道︰“陛下三思!您的龍體……”

    “若連育才之道都悟不透,這帝位坐著也無味。”張興東擺了擺手,身影已消失在雲氣中。

    人間正是初夏,江南的杏花鎮籠罩在蒙蒙細雨里。張興東沿著青石板路緩步而行,忽聞一陣朗朗書聲從巷尾傳來。那是座不大的學堂,門口掛著“知行書院”的木牌,院里既有孩子誦讀詩文的聲音,又有嬉笑打鬧的歡語,與尋常只聞書聲的學堂大不相同。

    他推門而入,只見庭院東側,十幾個孩子正圍坐在一位年輕女子身邊,听她講解《農桑要術》;西側的空地上,幾個孩童拿著木劍,跟著一位老者練習劍術;廊下還有兩個孩子蹲在石階旁,用毛筆蘸著水在地上寫字,寫的卻是“鋤禾日當午”。

    “這位先生面生得很,是來求學的嗎?”

    清脆的聲音自身後響起,張興東轉身,見是位穿月白布裙的姑娘,梳著簡單的發髻,手里還拿著本《算學啟蒙》。她眉眼彎彎,笑容里帶著書卷氣,卻又透著幾分山野的爽朗。

    “路過此地,听聞貴院書聲悅耳,便進來看看。”張興東目光掃過院內,“姑娘這書院,倒是與別處不同。”

    “我叫王曉曉,是這書院的山長。”姑娘笑著引他往里走,“家父常說,讀書是為了明事理,可不是為了死記硬背。您看,孩子們上午讀經史子集,下午便去田里學耕種,或是跟著武師練拳腳,晚上還會學算術、繪畫。”

    說話間,一個扎羊角辮的小姑娘舉著朵剛摘的梔子花跑過來︰“王先生,這是我在菜園里發現的,您說過它的根能入藥呢!”

    王曉曉接過花,輕輕別在女孩發間︰“蘭兒觀察得真仔細,下午的草藥課,就由你來講講梔子花的用處好不好?”

    女孩用力點頭,蹦蹦跳跳地跑開了。張興東看著這一幕,忽然想起天庭的仙童們——他們能將《百草經》倒背如流,卻認不出瑤池里最常見的素心蘭。

    “姑娘就不怕孩子們分心,耽誤了科舉?”他忍不住問道。

    “科舉要考,本事更要學。”王曉曉領著他走到教室,牆上貼著孩子們的功課表,既有“四書五經”“八股文寫作”,也有“田間實踐”“器物制作”“強身健體”,“就像這稻谷,既要扎根土壤吸收養分,也要經受風雨才能灌漿。若只埋在土里不見天日,或是光曬太陽不扎根,都長不好。”

    張興東望著那張功課表,指尖在“實踐”二字上輕輕摩挲。他忽然想起太上老君的“速成班”——仙童們每日背誦典籍、默寫天規,如同只在紙上畫稻谷,卻從未見過真正的稻田。

    “先生請看這個。”王曉曉從抽屜里取出一疊試卷,上面是縣里的統考成績,她的學生們名次都在前列,“家父曾是太醫,他說治病既要懂醫理,也要會把脈,缺一不可。讀書也是如此,既要會考試,也要會做事,這才是真學問。”

    正說著,一個虎頭虎腦的男孩捧著個木盒子跑進來︰“王先生,我按您教的杠桿原理,做了個打水的架子!”盒子里是個用竹片和繩子做的簡易抽水機,雖簡陋,卻能看出孩童的巧思。

    王曉曉接過木盒,眼楮亮了起來︰“小虎真厲害!這便是《格物致知》里說的‘知行合一’,下午我們就去河邊試試它好不好?”

    男孩歡呼著跑了出去。張興東看著那木盒,忽然想起天庭的水利仙官——那位仙官筆試時對《天河水利志》了如指掌,可去年黃河決堤時,卻連最基本的堵缺口之法都想不出來,最後還是請凡間的老河工才解決了問題。

    “先生也是教書先生嗎?”王曉曉見他若有所思,好奇地問道。

    “算是吧,只是教的學生有些特殊。”張興東笑了笑,“他們讀的書比誰都多,可做起事來,卻常常束手無策。”

    “那或許是先生教得太‘滿’了。”王曉曉沏了杯茶遞給她,“家父說,腦子就像田地,既要種莊稼,也要留幾分空地休耕,不然土地會板結的。孩子們學知識是‘耕’,去田里干活、練拳腳、做手工,就是‘休’,一耕一休,才能長出好莊稼。”

    張興東接過茶杯,溫熱的茶水順著喉嚨流下,竟讓他想起了瑤池里萬年不謝的仙茶。可此刻這杯凡茶,卻比仙茶多了幾分人間的真味。他看著窗外雨中的菜園,孩子們正戴著斗笠在除草,臉上沾著泥點,卻笑得比陽光還燦爛。

    “姑娘可知,你這育人之法,或許能解三界大惑?”他忽然站起身,周身泛起淡淡的金光,青布長衫化作龍袍,冕旒在頭頂緩緩浮現,“朕乃玉皇大帝張興東,多謝姑娘點化。”

    王曉曉驚得手里的茶杯差點落地,連忙起身行禮︰“民女不知陛下駕臨,死罪死罪。”

    “起來吧。”張興東抬手虛扶,“你這‘知行合一’的育才之道,比天庭的典籍更有智慧。”他望向雲端,那里已有太白金星等候的身影,“朕要回天庭了,若姑娘不嫌棄,可願隨朕前往,助天庭改良育才之法?”

    王曉曉愣住了,隨即眼楮亮了起來︰“真的可以嗎?我還想看看天上的孩子,是不是也喜歡在田里干活呢!”

    張興東朗聲大笑︰“不僅可以種田,還能教他們辨星象、識雲氣、調風雨,把書本里的知識,都用到三界百姓身上去!”

    金光閃過,張興東攜著王曉曉化作一道流光飛向天庭。杏花鎮的百姓只看到知行書院上空升起一道七彩祥雲,祥雲里飄下無數花瓣,落在孩子們的課本上,那些枯燥的文字竟化作了生動的圖畫——“稻花香里說豐年”的插畫里,稻穗會隨著風輕輕搖晃;“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詩句旁,真的有瀑布在紙上流淌。

    紫霄宮內,張興東端坐龍椅,王曉曉則站在丹陛之下,面對著滿朝仙卿。太上老君捋著胡須,看著這個凡間女子,眼中雖有疑惑,卻在听了張興東的講述後,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

    “眾仙家,”張興東的聲音傳遍天庭,“今日朕在人間悟得一理︰育才如種樹,既要修剪枝葉應試),也要扎根土壤素質),缺一不可。”他指著王曉曉,“自今日起,封王曉曉為‘三界教諭’,主持天庭育才之事,凡仙童啟蒙,既要研習典籍,也要修習實踐之術——辨五谷、識百草、通水利、曉農耕,皆要納入考核。”

    眾仙聞言,議論紛紛。文曲星率先出列︰“陛下,若分心于雜術,恐仙童們荒廢學業,日後難以通過仙位考核啊!”

    “考核可改。”張興東取出乾坤鏡,鏡中映出王曉曉學生們的試卷和他們做的抽水機、畫的草藥圖,“朕決定,今後天庭考核,筆試成績只佔三成,實踐能力佔七成。若連凡間五谷都認不出,又何談護佑蒼生?”

    王曉曉上前一步,朗聲道︰“仙卿們請看,這是人間的‘綜合素質考評’,既有經書背誦,也有動手能力,還有品德修養。就像釀酒,既要好糧食知識),也要好水曲素質),才能釀出佳釀。”

    太白金星撫掌笑道︰“姑娘所言極是!老臣當年學騰雲術時,若不是先在凡間學了駕船,怕是也掌握不了雲氣的流動呢!”

    眾仙聞言,紛紛點頭。他們想起自己成仙之路,哪一個不是既有扎實的學問,又有過硬的本領?只是後來仙位競爭日烈,才漸漸舍本逐末,只重筆試了。

    自此,天庭的育才之法煥然一新。仙童們上午在學堂誦讀典籍,下午便跟著土地公學耕種,跟著河伯學治水,跟著雷公學辨雲識雨。王曉曉還借鑒人間的“游學”之法,帶著仙童們去凡間體驗生活——看農夫如何插秧,看工匠如何建房,看醫者如何救死扶傷。

    張興東常去學堂巡視,看到仙童們既能流利背誦《天規大全》,也能熟練地用仙法催熟稻谷;既能寫出錦繡文章,也能親手造出灌溉的水車。他想起那本被束之高閣的“新秀考核錄”,如今已換成了新的冊子,上面不僅有筆試成績,還有“實踐評分”“品德評語”“創新能力”,每一頁都寫得滿滿當當,透著鮮活的生氣。

    這日,太上老君捧著新修訂的《天庭育才經》來見︰“陛下,按王教諭的法子,老臣在經書里加了‘格物篇’‘實踐篇’,您看看如何?”

    張興東翻開經書,只見里面既有深奧的天道至理,也有淺顯的農耕知識,還有手繪的器械圖樣。他笑著點頭︰“甚好。就像人間的學堂,既要教孩子們考大學,也要教他們做人做事。應試是舟,素質是水,舟借水勢,方能行穩致遠。”

    老君捋著胡須笑道︰“陛下說得是!老臣總算明白了,為何凡間那些既有學問又有本事的人,總能闖出一片天地——原來他們是水舟共濟啊!”

    殿外的雲海中依舊翻騰,只是那雲層里,似乎多了幾分人間的煙火氣。張興東望向三界,杏花鎮的知行書院里,孩子們正在讀書、勞作、歡笑;天庭的學堂中,仙童們正在學習、實踐、成長。

    他忽然明白,所謂育才之道,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應試教育如經史,是立身處世的根基;素質教育如實踐,是通達變化的羽翼。根基扎實,羽翼豐滿,方能翱翔于天地之間,無論是人間的孩童,還是天庭的仙童,皆是如此。

    而那本嶄新的《天庭育才經》,在往後的億萬年里,一直放在紫霄宮最顯眼的位置,扉頁上,張興東親筆題下的“知行合一”四個字,在雲霧中熠熠生輝,照亮了三界無數孩童的成長之路。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玉皇大帝轉世之長生訣續!》,方便以後閱讀玉皇大帝轉世之長生訣續!第416章 玉帝張興東感悟孩子的教育應把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相結合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玉皇大帝轉世之長生訣續!第416章 玉帝張興東感悟孩子的教育應把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相結合並對玉皇大帝轉世之長生訣續!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