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關烽火令
雁門關的秋風裹著沙礫,將城頭“李”字大旗卷得獵獵作響。李昭握著銅制兵符,望著關外綿延的突厥營帳,掌心沁出的汗在冰冷的虎紋上凝成水珠。
三日前,軍報傳來急訊︰突厥大可汗親率十萬鐵騎,揚言要踏平雁門關。消息如巨石投入深潭,整個關城人心惶惶。作為戍邊主將,李昭深知此刻最忌自亂陣腳。他記起父親臨終前的教誨︰“為將者,仁以聚人,智以料敵,威以服眾。”
當夜,李昭召來麾下五員大將。燭火搖曳中,他目光掃過眾人緊繃的臉,沉聲道︰“突厥勢大,若正面迎敵,恐難取勝。但諸位可知,戰陣之上,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他展開羊皮地圖,手指點在雁門關西側的險峻峽谷,“此處名為鬼見愁,地勢狹窄,若設伏兵,必能重創敵軍。”
“將軍,突厥人精于騎射,擅于野戰,我們的步兵如何能在開闊地與之抗衡?”副將王猛眉頭緊鎖。
李昭微微一笑,眼中閃過狡黠︰“正因如此,我們偏要反其道而行之。明日,你率兩千騎兵佯裝敗退,引敵軍入峽谷。我已命人在兩側山崖備好滾木 石,屆時......”他做了個下壓的手勢,眾將恍然,皆露出會心笑意。
然而,就在部署即將完成時,軍中卻傳出異動。幾名老兵因畏懼突厥鐵騎,竟欲趁夜逃亡。得知此事後,李昭並未下令嚴懲,而是親自來到兵營。他看著瑟瑟發抖的士兵,輕聲道︰“我知道,你們家中有老有小,害怕是人之常情。但雁門關若破,你們的妻兒又豈能平安?”說著,他解下腰間玉佩,“這是我李家祖傳之物,今日便押在這里。待擊退突厥,我與諸位痛飲慶功酒!若我李昭有負大家,甘願以死謝罪!”
士兵們被李昭的坦誠所打動,紛紛跪地請罪。經此一事,軍心反而更加穩固。
決戰當日,王猛依計率軍出擊,與突厥前鋒短暫交鋒後便佯裝敗退。突厥人果然中計,緊追不舍,踏入了鬼見愁峽谷。剎那間,喊殺聲震天,滾木 石如暴雨般傾瀉而下,突厥騎兵陣腳大亂。李昭親率主力從後方殺出,箭如雨下,突厥大軍陷入前後夾擊。
大可汗見勢不妙,企圖突圍。李昭手持長槍,一馬當先,高呼︰“殺!”其勇猛無畏的氣勢令唐軍士氣大振。混戰中,李昭瞅準時機,直取大可汗。兩人激戰數十回合,李昭一槍刺中大可汗左肩,大可汗倉皇而逃。
此役,唐軍大獲全勝,斬首數千,繳獲戰馬輜重無數。慶功宴上,李昭將玉佩擲入酒壇,與將士們開懷暢飲。望著眾人臉上的笑容,他深知,這場勝利不僅是智謀的勝利,更是人心的勝利。
雁門關的烽火漸漸熄滅,李昭站在城頭,望著遼闊的北疆,心中默念︰“父親,孩兒終于明白了《將體篇》中‘將者,智、信、仁、勇、嚴也’的真諦。為將之道,不在于窮兵黷武,而在于以智取勝,以仁聚心,以信立威。”
月光如水,灑在雁門關的城牆上,映照著這位年輕將領堅毅的面龐。他知道,未來的路還很長,但只要秉持著這份將道智慧,定能守護好這萬里邊疆。
三年後的深秋,雁門關外的胡楊染成金紅,本該是休養生息的時節,卻傳來吐蕃與突厥殘部結盟的密報。李昭摩挲著案頭泛黃的《將體篇》,書頁間夾著的狼毫批注早已被歲月暈染,其中“見利不貪,見危不懼”八字尤為醒目。
“報——!吐蕃前鋒已至青石峽!”斥候的急報打斷了他的思緒。李昭展開新繪制的沙盤,指尖停在峽谷東側的沼澤地帶。那是片被牧民稱為“千尺陷”的絕地,表面覆蓋著蘆葦叢,實則暗藏流沙與暗河。
帳外忽起騷動,一名衣著襤褸的牧民被押解進來。此人自稱是吐蕃軍營逃卒,願以吐蕃軍糧草囤積地的情報換取生路。副將王猛按劍而起︰“將軍,此等說辭太過蹊蹺!”李昭卻抬手示意眾人安靜,親自為牧民松綁,賜座斟酒︰“且說來听听。”
牧民受寵若驚,顫抖著道出吐蕃大軍分三路進軍,糧草皆藏于虎牙嶺的隱秘洞窟。待其退下後,王猛仍滿臉疑慮︰“將軍難道不覺得這‘情報’來得太過輕易?”李昭凝視著搖曳的燭火,緩緩道︰“《將體篇》有雲,‘餌兵勿食,歸師勿遏’,此人言語間雖無破綻,卻刻意強調虎牙嶺守備空虛,反倒令人起疑。”
當夜,李昭派出兩支輕騎,一支佯裝突襲虎牙嶺,另一支則暗中探查千尺陷周邊。果然,黎明時分傳來急報︰吐蕃主力正埋伏在虎牙嶺兩側,只待唐軍入甕;而千尺陷附近,卻有零星馬蹄印與拖拽重物的痕跡。
“好個聲東擊西!”李昭冷笑一聲,即刻召集眾將。他指著沙盤上的千尺陷︰“吐蕃自以為熟知我軍慣用的伏擊之術,卻忘了‘兵以詐立’的真諦。明日,王猛率五千騎兵正面迎敵,且戰且退,引吐蕃軍至千尺陷;我自領三千精兵繞道敵後,截斷其退路。”
次日清晨,唐軍與吐蕃軍在青石峽展開激戰。王猛依計且戰且退,吐蕃主帥見唐軍“潰敗”,果然下令全軍追擊。待吐蕃騎兵踏入千尺陷邊緣時,李昭一聲令下,戰鼓如雷,兩側唐軍萬箭齊發。吐蕃軍慌亂中試圖轉向,卻不料戰馬紛紛陷入泥潭,瞬間陣腳大亂。
混戰中,李昭望見吐蕃主帥的鎏金大 在亂軍之中搖晃。他拍馬挺槍,直取敵首。那主帥見勢不妙,撥馬便逃,卻被李昭一箭射落馬下。失去主帥的吐蕃軍頓時作鳥獸散,唐軍乘勝追擊,斬獲頗豐。
戰後清點時,士兵從吐蕃主帥尸身上搜出一封密信,證實了李昭的推斷——那牧民果然是吐蕃的誘餌,企圖誘使唐軍攻打虎牙嶺,再以主力圍殲。王猛望著信箋,由衷嘆道︰“若非將軍熟讀兵書,洞察秋毫,我軍險些中了奸計!”
李昭將信箋投入火盆,望著跳動的火苗,目光深邃︰“兵書是死的,人是活的。《將體篇》教會我們的,從來不是照搬成法,而是因時、因地、因敵而變。”他轉身望向雁門關外的蒼茫大地,那里有他用智慧與勇氣守護的山河,更有他畢生踐行的將道。
夕陽西下,雁門關的城牆上,“李”字大旗依舊獵獵作響。李昭知道,只要心懷將道,無論面對怎樣的強敵,這片土地都將堅不可摧。
喜歡借古鑒今請大家收藏︰()借古鑒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