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很長時間沒跟隨陳炎身邊,此次就先發言︰“大王選擇冬季進軍,恐怕攻南陽還是比較困難,許昌位于秦嶺之北,天氣要遠比南陽冷,後方糧草運輸或許會有些問題,且今年天氣不定,若南陽下雪,恐怕也無法交戰。我以為大王應先攻廬江。”
“哦,奉孝請細說。”
“揚州七郡中,廬江和淮南在長江北岸,淮南又是我軍之地,唯有廬江孤懸于外,對于孫權而言,無異于雞肋,孫權的策略,定是以長江為阻隔,若他堅守廬江,這長江的優勢就難以發揮出來。故我料,他不會堅守廬江,只會將兵力駐扎于尋陽一帶,另外,孫權在濡須口一直有駐軍,即以尋陽和濡須口的兵力還拱衛廬江。”
豫章郡柴桑縣正處于長江拐彎之處,對岸便是廬江尋陽縣。
“但這種做法,只能拱衛尋陽和濡須口周邊的幾個縣,距離比較遠的幾個縣,就無能為力了,例如六安、舒縣等,且在我大軍壓境之下,尋陽和濡須口的兵力又豈能保得住廬江?以我看,大王大可率軍長驅直入,攻克廬江全境,孫權必不敢救,順利的話,冬季就能拿下廬江。”
“哈哈哈哈,奉孝果然有謀,我已得到消息,孫權確實只在廬江尋陽有駐軍,至于濡須口,一直都有駐軍。奉孝在許昌,居然也知道這點。”
“大王謬贊了……我軍在許昌的兵力已是充足,須明年春才能南下,大王可派汝南的兵力,穿行淮南,攻佔廬江,明年可大舉進攻豫章,有太史慈配合,奪豫章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只需大王作出要攻打柴桑的姿勢,屆時孫權的豫章的軍隊必會恐慌,太史慈便有機會突襲其軍,一戰破敵,即可佔據豫章。豫章後,我軍只需掌控柴桑和尋陽,便能切斷荊州和揚州的聯系,對我軍就極為有利了。”
“奉孝言之有理,與我所想相同。”
郭嘉一听,便明白陳炎心中已有想法︰“慚愧,想必大王已是考慮周全。”
陳炎在東平陵待了一年多時間,有空時就想著南征要怎麼打,肯定有所準備。如今听到郭嘉的建議和他所想得差不多,就更堅定了他的念頭。
“實際上,此戰孤的海軍才是主力,海軍組建多年,一直在給你們運送士兵,押運糧草,今南征大戰,這海軍得派得上大用途才行。”
“大王打算怎麼用海軍?”
“今海軍駐扎于廣陵射陽,徐文向在觀察風向,近日風向已轉北,海軍將從射陽出發,順流而下,從長江入海口進入長江,攻打兩個地方,一是廣陵,二是濡須口,一舉拔除孫權在長江以北所據之地,屆時與孫權大軍激戰于長江,若勝,則渡過長江,江東大定,若敗,則另待時機。”
郭嘉又問︰“大王為何不直攻江南之地呢?若能獲勝,則我軍可源源不斷地往江南運送士兵,屆時敵軍恐怕無法阻攔。”
“今孫權重兵防守兩個渡口,一是秣陵,兵力可能有數萬,周瑜親自鎮守,二是京口,與廣陵城遙望,兵力恐怕數千甚至上萬,兩個渡口兵力充足,我若攻其中之一,另外一個必會支援,海軍兵力只有一萬五千,只怕一時不能拿下。”
“大王言之有理,只是大王人在許昌,卻遙控淮南戰事,恐有不妥。”
郭嘉這話暗中提醒陳炎,該適當下放權力,交由前線將領指揮。
陳炎點了點頭,又想了想,才說︰“言之有理,我可授于子龍和仲從假節鉞之權,子龍主攻江南三郡,徐文向由子龍節制,高仲從所率兵力,主攻廬江、豫章、廬陵三郡,太史子義亦由仲從節制,前線交戰,子龍與仲從可根據實際情況,自行決斷。”
就這樣,大的戰略定了下來。陳炎派快馬分別給高順、趙雲、徐盛、太史慈四人下達命令,讓四人各做準備,該出兵的抓緊出兵。
……
豫州汝南郡汝南城,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十一月上旬
汝南距離許昌最近,高順第一個得到陳炎的命令,攻打廬江,最終目標是拿下豫章、廬陵兩郡。說實話,上次出兵支援淮南時,他就有心順手拿下廬江了,只是沒有陳炎的命令,他才適可而止,撤退汝南。如今,他有了假節鉞之權,權力大了不少。
收到消息的四天後,高順以成廉、王門為將,沮授為軍師,率兩萬大軍,其中騎兵五千,從汝南出發。
行軍數日,到達廬江六安縣,陳蘭和雷薄駐軍六安,負責督運糧草。
高順派人向趙雲打了個招呼,把壽春借了過來,用來囤積糧草,否則他的糧草從汝南運過來,路途太遠,有了壽春作為中轉,就方便了許多。
在六安停留了三天時間後,高順率軍南下,向廬江治所皖城而去,沿途依次攻下舒縣、廬江、龍舒幾個縣。當然,所謂的攻下,其實一仗不打,陳軍一到,當地縣令要麼投降,要麼逃跑。
……
皖城內,廬江太守孫皎這段時間焦慮得很。孫皎是孫權的叔叔孫靜的兒子,是孫權的堂弟。
六年前,孫策去世,孫權繼承江東基業。廬江太守李術不願意服從孫權,直接起兵造反。孫權派大軍擊敗了李術,奪回廬江。此戰中,孫皎頗有功勞,于是他就順勢任命孫皎為廬江太守,將廬江托付給孫皎。
七八個月前,周瑜率軍攻打淮南,孫皎奉孫權之命,借道給荊州軍過路,但他並沒有參戰。周瑜攻江東失敗後撤軍回了秣陵,孫皎便感到危機降臨。
江東六郡,唯有廬江孤懸長江北岸,陳炎南征,第一個要打的多半就是廬江。以江東軍目前的情況,堅守廬江,會喪失長江天險的優勢。所以,孫權也給了孫皎指示,如果廬江守不住,那就撤兵豫章,與駐軍豫章的程普大軍會合。這也表明,孫權不會派軍隊救援廬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