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你稍等。”
過了一會兒,書童回來了︰“先生請你進來。”
書童把劉備三人引進來,來到一間屋子前,示意劉備進去,卻攔住了關羽和張飛︰“先生只說劉備進去,兩位還請留在外面等候。”
關羽听了怒目圓睜,但忍了下來,張飛可忍不了,大罵一聲︰“什麼?這諸葛亮如此傲慢,我大哥好意來請,他敢竟如此對我們?”
“二弟、三弟,你們就留在外面,我進去即可。”
“大哥……”
“听話……”劉備覺得自己好像在哄小孩,連忙又說︰“你們暫時留在外面,切勿打擾。”
大哥發話了,關羽和張飛也只能听從。
書童把劉備引進去,穿過一間屋子,又來到最里面的一間屋子。劉備看到一個年輕人正站在門口處,似乎在迎接他。
劉備知道,此人應該就是諸葛亮,他細細打量了一番,這諸葛亮長相倒是英俊,手里卻拿著一把羽扇裝逼。
“漢室末冑,涿郡愚夫,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此前兩次謁見,先生不在,曾留書先生,不知先生可曾閱讀?”劉備姿勢擺得夠低。
“南陽野夫,疏懶成性,得蒙將軍兩次拜訪,不勝慚愧……將軍請坐。”
兩人對面就坐,談了起來。
“听聞將軍有兩個人隨從,怎麼沒一起進來?”
劉備一听,便明白諸葛亮並沒有不讓關羽和張飛進來之意,應該是書童故意為難。他笑了笑︰“那兩人乃我義弟,皆是粗野之人,我就讓他們暫留外面。”
“可是關羽、張飛兩位將軍?”
“正是,先生也知兩位義弟之名?”
“亮雖隱居于此,卻也知天下事,曾聞將軍手下關、張二將,勇猛無敵,跟隨將軍數年,出生入死。”
“正如先生所說,當年漢室衰微,各路諸侯紛紛起兵,爭霸天下,我乃漢室宗親,不忍大漢江山支離破碎,故起兵南征北戰,兩位義弟及手下諸將諸臣,一直跟隨至今,不離不棄。然十余年來,我……顛沛流離,輾轉各州郡,終是一事無成。此前曾在水鏡先生那里听到先生之名,又得徐庶徐元直推薦,才知先生之才,今來此三顧先生,向先生請教挽救漢室之策。”
“雖是水鏡先生和徐元直為我美言,然亮乃一耕夫,安敢談天下事?”
劉備記得諸葛亮剛剛說過自己也知天下事,明白諸葛亮雖是婉拒,但自己仍有機會。
“先生過謙了,先生有經世之才,豈能就此荒廢?願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賜教于我。”
諸葛亮微微一笑︰“願听聞將軍之志。”
劉備知道機會了,稍稍組織語言︰“今漢室奸臣當道,天下諸侯林立,前有袁紹,佔據漢之領土,以為基業,今有曹操以天子之名,行私人之事,更有陳炎,無視朝廷,攻城掠地,以吞並漢室江山……不管是袁紹,還是曹操、陳炎,皆自私自利之輩,叛逆之徒,又在天下掀起戰亂,禍害我漢室子民。”
“備雖不自量力,願伸大義于天下,故散盡家財,舉兵一方,為朝廷清剿黃巾叛賊,戰袁紹于青州,與曹操交戰于徐州,卻終是以失敗告終,奔波數年,終蜷縮于南陽,掌幾千兵力,實是無力拯救漢室,拯救天下。後得徐元直一言驚醒,備才明白,欲恢復漢室,需得能人為備謀劃。先生之才,能得水鏡先生和徐元直推薦,必是不凡,若能得先生能助,以拯救漢室,實為萬幸。”
諸葛亮微微搖頭︰“將軍之志,亮甚是敬佩,只是將軍想達成此志,恐怕並不容易,需謀劃得當,才有機會。”
“還請先生指教!”
諸葛亮低頭沉吟了一下,清了清嗓門,說︰“自董卓謀逆以來,天下諸侯並起,紛紛割據一方,致使天下大亂。陳炎不如袁紹,卻終能克袁紹,雖有天時地利因素,更利益于人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中原之地,但在陳炎攻伐之下,亦岌岌可危。今雙方戰于官渡,陳炎已上據上風,我料用不了多久,陳炎將兵臨許都。陳炎之強,以將軍的實力,恐怕難以爭鋒。”
“江東孫氏,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可為援而不能圖之,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正是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也,此乃上天賜于將軍之地,將軍不意乎?”
諸葛亮稍稍停頓,劉備露出沉思的神情,他明白諸葛亮的意思,那就是讓他奪荊州。此前他從未有過這想法,一則劉表終是有恩于他,二則實力相差太大。所以,幾年來,他只是借劉表來壯大自己,伺機北上,卻也從來沒想到要奪荊州。
諸葛亮接著說︰“荊州之西,便是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地,高祖因之成就大業,今劉璋暗弱無能,雖民殷國富,卻不知體恤軍民,故而有志之士,思得明君,將軍乃漢室宗親,總攬英雄,思腎內若渴,若得荊益兩州,可積蓄實力,待北方有變之時,將軍可派遣一上將,從荊州出發,兵向宛洛,將軍自率大軍,北出秦嶺,進入關中,屆時光復漢室,大有希望。”
劉備一直在思考,他一時無法判斷諸葛亮所言是對是錯,但諸葛亮的話條理清晰,讓他似乎有種頓悟的感覺。
“先生之言,讓我茅塞頓開,使備如撥雲霧而見青天。只是荊州劉表、益州劉璋,皆漢室宗親,備怎能奪其基業?”
“將軍想必已知,劉表病重在身,亮夜觀天象,他恐怕不久于人世,而劉璋非立業之主,處于如此亂世之中,亦難守益州,若將軍不取益州,將來必為陳炎所取。陳炎已得關中,用不了幾年,就會兵進益州。”
“先生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之事,真乃才智卓絕,備雖名微德薄,願先生不棄鄙賤,出山相助。備當拱听明誨。”
諸葛亮搖了搖頭,先是拒絕了︰“亮久樂耕鋤,懶于應世,恐怕……不能奉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