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六年1346年)是一個值得銘記的節點,彼時,元王朝已顯露出衰敗之相,社會動蕩不安。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劉基在好友歐陽甦盛情相邀下,踏入了丹徒這片土地。
丹徒,宛如一顆瓖嵌在江南大地上的明珠,山水相依,景色如畫。劉基與歐陽甦一同來到這里,選擇在距離歐陽甦家不遠的蛟溪書屋安身,開啟了一段半隱居的生活。蛟溪書屋四周,溪流潺潺,宛如靈動的絲帶蜿蜒流淌,發出悅耳的聲響,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溪邊綠樹成蔭,枝葉繁茂,將書屋緊緊環繞,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在地上留下斑駁的光影,為這片清幽之地增添了幾分詩意。這里遠離塵世的喧囂,仿佛與外界隔絕,宛如世外桃源。
在蛟溪書屋,劉基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他以教授村里子弟讀書為樂,每日清晨,書屋中便會傳來朗朗讀書聲。劉基站在講台上,身姿挺拔,目光溫和而堅定。他耐心地為孩子們講解經典詩文,從《詩經》的優美詩篇,到《論語》的深邃哲理,他都能深入淺出地娓娓道來。孩子們圍坐在他身旁,眼神中滿是好奇與求知欲,听得津津有味。通過教書,劉基維持著簡樸的生活,雖然生活並不富裕,但他卻樂在其中。
在丹徒的日子里,劉基並非獨自一人。偶爾,他會與月忽難、陶凱等好友相聚。當夕陽的余暉灑在蛟溪之上,將溪水染成一片金黃時,他們便會相約在溪邊。或漫步于林間小道,欣賞著大自然的美景;或圍坐在書屋中,煮上一壺清茶,茶香四溢。此時,他們或吟詩作對,抒發內心的情感與抱負;或暢談古今,從歷史的興衰成敗,到當下的時局變幻,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歡聲笑語回蕩在整個蛟溪書屋,其樂融融。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至正八年1348年),劉基結束了在丹徒約兩年的半隱居生活,再度踏入塵世的紛擾之中。他來到了繁華的杭州,這座城市車水馬龍,商賈雲集,與丹徒的寧靜清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久之後,劉基迎來了人生中的一大喜事,他的夫人在杭州為他生下了長子劉璉。新生命的降臨,為他的生活增添了無盡的喜悅與希望。
在杭州的四年里,劉基的生活豐富多彩,並不單調。他與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外之士頻繁往來。這些僧人居住在靜謐的寺廟中,遠離塵世的紛爭。他們身披袈裟,手持念珠,面容祥和。與他們的交往中,劉基感受到了一種超脫塵世的寧靜與智慧。他們常常在寺廟的庭院中,圍坐在一起,談論佛法與人生。竹川上人的高深見解,照玄上人的豁達胸懷,都讓劉基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仿佛為他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戶,讓他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
與此同時,劉基也與劉顯仁、鄭士亭、熊文彥、月忽難等文士詩文相和。他們時常在杭州的文人雅集中相聚,或在西湖邊的亭台樓閣,或在幽靜的茶樓酒館。大家紛紛拿出自己的詩作,互相切磋,互相啟發。他們對詩詞格律的探討,對文章意境的追求,都讓劉基的文學素養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或許從這時開始,劉基逐漸與道教人士有了接觸;又或許他在之前就對道家學術有所涉獵,因此自然而然地開始與道教人士交往。他走進道觀,聆听道士們講解道家經典,感受道家思想中蘊含的深邃智慧,這也為他的思想體系注入了新的元素。
至正十年,命運的齒輪再次轉動,劉伯溫被大元朝廷任命為浙江儒學副提舉,專門負責主管地方考試。得知這個消息,劉基心中滿懷憧憬與抱負,他本以為能夠在這里大展拳腳,憑借自己的學識和能力,為朝廷選拔賢能之士,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然而,現實卻給了他沉重的一擊。在任職期間,他以敏銳的洞察力發現地方治理存在諸多問題。一些官員玩忽職守,徇私舞弊,嚴重影響了考試的公平公正,也阻礙了人才的選拔。劉基深知此事的嚴重性,為了糾正這些弊端,他毅然決定越級告狀,上書彈劾主管地方的監察御史失職。他滿懷希望地等待著朝廷的回應,以為正義能夠得到伸張。然而,京城御史台為了護短,非但沒有處理相關責任人,反而一直壓制他的意見。劉基的奏折石沉大海,他的努力付諸東流。
面對這種不公,劉伯溫感到憤懣不平,心中的失望與憤怒如同洶涌的潮水,難以平息。最終,他憤然辭職回家,這一待就是三年。在這三年里,他雖身處家中,但心中始終關注著國家的局勢,對朝廷的腐敗和黑暗感到痛心疾首。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七月,局勢愈發動蕩不安。徐壽輝率領起義軍攻陷杭州,在這危急時刻,劉基才帶著家人匆忙回到了故鄉青田。青田,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有著連綿起伏的青山,清澈見底的溪流。回到故鄉,劉基的內心逐漸平靜下來,青田的山水讓他感到寧靜與安慰。然而,他的心中始終放不下國家的安危,每天都在關注著外面的局勢變化,渴望能夠再次為國家出力。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三年之後,元朝朝廷再次起用劉伯溫,任命他擔任浙東元帥府的都事,此後還將他提拔為行省都事。劉基的“都事”官職是從七品,沒有什麼具體的職務,相當于如今省級機關的處級調研員。然而,劉基並不是一個會虛度年華的人。作為元帥府都事包括行省都事,他畢竟還得要面對實實在在的政務。很快,他就遇上了一個棘手的大問題——招安之事。
在招安山寇吳成)七的過程中,劉基展現出了卓越的智慧和謀略。他對吳成落草為寇的原因進行了仔細分析,深知吳成為匪,實是事出有因,完全是因為地方上治理不力,一些“政策失誤”所致。吳成本質上並非窮凶極惡之人,他對抗朝廷,也是出于無奈。只因力量懸殊,他也深恐最後自己所帶領的那幾百父老鄉親與自己都要走上不歸路。
劉基明白,想要招安吳成,不能僅僅靠武力,更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于是,他親自前往吳成的山寨,與吳成面對面交談。在交談中,劉基言辭懇切,向吳成分析當前局勢,指出繼續為匪只會讓自己和鄉親們陷入萬劫不復之地,只有接受招安,才能過上安穩的日子。劉基還作出擔保,承諾朝廷一定會善待他們。在劉基的真誠勸說下,吳成終于被打動,率眾下山,重新成為了順民。劉基也因在此次招安中立有大功,得到了朝廷的嘉獎,在兩年之內官職連升四級,成了從五品。
然而,劉基的麻煩並沒有結束。不久之後,他又遇上了老問題——關于招安方國珍的事情。在劉伯溫主管的地方,方國珍是一個臭名昭著的叛亂勢力頭子。方國珍以販鹽起家,趁著元末大亂,率領著一幫人馬,到處燒殺搶掠、割據一方。他心狠手辣,手段殘忍,給當地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而且,此人極其狡猾,是個黑白通吃的人精。他在佔山為王的同時,利用手中的財富買通了元朝政府的各種關系,在朝廷和江湖之間混得左右逢源。
在元末,許多土匪武裝雖然打著義軍的旗幟,實則都在為自己留著後路,等于是又在想著讓大元朝廷招安自己,自己還能做做朝廷命官,方國珍、張士誠就是兩個典型人物。當時的元朝政府非常黑暗,許多朝廷官員都收受過方國珍的賄賂,因此他們都認為對于方國珍應該予以安撫和招安。手握重兵的左丞相帖木耳也認為,對待南方的起義,應該剿撫並用,如此既能瓦解義軍,又能集中兵力對付少數幾股真正堅決反元的義軍。
但劉伯溫卻堅決不同意這種做法。在他眼中,方國珍這種匪徒,對朝廷是一大禍害,對地方上的老百姓來說,更是罪大惡極。方國珍的所作所為,嚴重破壞了社會的穩定和安寧,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認為,像方國珍這樣的人,完全就是社會的毒瘤,遲早都是必須割去的。早點除去,還能真正安撫一方民心,使得朝廷所轄之地逐漸一片一片地恢復安定,才能免于反復暴亂滋生。反過來,朝廷才有可能重樹形象,重得人心。當然,有些話是不能明說的,所以,他只是堅持向上報告道︰“對于像方國珍這樣的首惡,必須要嚴剿,堅決鎮壓!否則,天下永無寧日!”
然而,方國珍得知朝廷有意招安他們後,便開始四處活動。他憑借著自己的財富和江湖勢力,主動到各級官府去行賄,甚至還派人去給劉伯溫送禮,勸說劉伯溫高抬貴手放自己一馬。方國珍的使者帶著豐厚的禮物來到劉基家中,對劉基百般奉承,承諾只要劉基同意招安,就會給予他巨大的好處。但劉基不為所動,他義正言辭地拒絕了使者,並嚴厲斥責了方國珍的所作所為。劉基的意見一路報到了中央,他堅決要求朝廷對方國珍加以鎮壓。
然而,方國珍疏通關系的本事的確很大。隨著劉伯溫的鎮壓意見上報,他的賄賂也一路走到了中央,在京城四處送禮拉關系。那些收受賄賂的官員紛紛為方國珍說話,在朝廷上為他美言。最終,京城的高官做出了決定︰招安方國珍,同時斥責劉伯溫多事,堅決壓制方國珍的意見會傷了朝廷的德行,破壞朝廷形象。這其中,與帖木耳所執行的戰略思想不無關系,事實上真正能決定招安方國珍他們的,就是帖木耳。
這回,劉伯溫算是失算了,並沒有摸準命脈!于是,劉伯溫被罷官了,而且還被羈管軟禁)到紹興,不得離開此地,也不能做任何事情。從此,劉基的人生陷入了低谷,他的理想和抱負被現實無情地擊碎,但他心中的那份信念,卻依然在黑暗中閃爍著微弱的光芒,等待著再次綻放的那一天。
寒夜的紹興城籠罩在濃稠如墨的夜色里,蕭瑟秋風裹挾著細雨敲打著劉伯溫幽居的宅院。被罷官羈管的他獨坐案前,燭火在穿堂風中搖曳不定,映得滿紙彈劾奏章上的朱批紅得刺目。朝廷顛倒黑白的裁決如重錘般砸在心頭,他猛然抓起案上茶盞,狠狠摔在青磚地上,瓷片迸裂的脆響驚飛了檐下棲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如此的天下,如此的世道,如此的人生,我還活著干什麼,倒不如死了痛快!"劉伯溫青筋暴起的手死死攥住桌沿,骨節泛白。自踏入仕途以來,他胸懷治國安邦之志,卻屢屢遭逢官場傾軋。從彈劾監察御史被壓制,到力主剿匪反被罷黜,滿心忠君愛民的熱血一次次澆在冰冷的現實之上。此刻軟禁的枷鎖不僅鎖住了他的腳步,更碾碎了他對朝廷最後的幻想。
顫抖的手指撫過腰間佩刀,金屬的涼意順著指尖蔓延。劉伯溫恍惚看見方國珍那狡黠的笑臉,看見受賄官員們虛偽的嘴臉,看見百姓在戰亂中流離失所的慘狀。絕望如潮水般將他淹沒,抽出佩刀的瞬間,寒光映出他通紅的眼眶和凌亂的白發。
就在刀鋒即將觸及咽喉的剎那,木門被猛地撞開。帶著雨水氣息的少年身影撲進來,死死攥住刀刃——正是他的學生穆爾沙。少年手掌被割出深深血痕,卻渾然不覺,急得聲音都變了調︰"先生!您千萬不要這樣對待自己!"
穆爾沙撲通跪地,額頭重重磕在青石板上︰"想當年孔子周游列國屢遭困厄,仍著書立說傳揚大道;屈原被放逐汨羅,卻留下千古《離騷》警醒世人。您胸懷天下經緯,若就此赴死,豈不和那些葬身溝渠的匹夫匹婦一般無二?"他抬頭時,眼中滿是滾燙的淚水,"更何況老夫人年事已高,倚門盼兒歸。您若去了,誰來盡這晨昏定省的孝道?"
這番話如驚雷劈開了籠罩劉伯溫的陰霾。恍惚間,他仿佛看見故鄉青田老宅中,老母親佝僂著背在燭火下縫補衣裳;看見自己在蛟溪書屋教孩童讀書時,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笑顏;看見杭州西湖畔與友人談詩論道的愜意時光。淚水不受控制地奪眶而出,手中的佩刀"當啷"墜地,在寂靜的屋內激起悠長回響。
窗外風雨漸歇,東方泛起魚肚白。劉伯溫顫抖著伸手,輕輕撫過穆爾沙受傷的手掌,聲音沙啞卻透著新生的堅定︰"是為師糊涂了。"他望向天際漸亮的雲層,眸中重燃星火——元朝官場的黑暗雖如長夜,但只要心懷蒼生,總能找到照亮前路的火種。
此後,劉伯溫徹底斷了重返元朝官場的念想。他脫下那身早已沾滿污垢的官袍,在庭院中將其付之一炬。看著飛灰消散在晨風中,他知道自己與腐朽朝廷的糾葛就此終結。收拾行囊的那天,他特意在案頭留下一卷未完成的《郁離子》,那些針砭時弊的寓言故事,正是他對這個亂世的深刻思考與無聲控訴。當馬車緩緩駛出紹興城門,劉伯溫回望這座囚禁過他的城池,心中已然明了︰屬于他的傳奇,才剛剛開始。
喜歡大謀謀天下請大家收藏︰()大謀謀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