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和平很識趣,過完年初二,年初三一早就帶著彭芳回到任地。
秦念恩這個年過得沒滋沒味,整天往外跑,不是去找同學玩,就是跑大院其他小伙伴家里玩。
沒到天黑不肯回家。
直到秦和平和彭芳離開,她才開始窩在家里貓冬。
秦邦彥已經退休,整天在家里,老康時不時來找他下棋。
老康也已經是半退休的狀態,他和秦邦彥差不多的年紀,七字開頭,實在是跑不動外地的項目了。
現在,他在京市擔任指導教授的工作。
秦楓幾年前給他們買的四合院早已重新裝修好,隨時可以拎包入住。
秦邦彥打算等下半年秦念恩小學畢業就搬家,把這套住了半輩子的小洋房還給國家。
從前他忙著工作,在家住的時間不長,倒是沒什麼舍不得的,反而是秦念恩不太舍得大院里的小伙伴。
不過她看得很開,用她的話說,搬家又不是死了,她還能回來找小伙伴玩,小伙伴也能去找她玩。
過完年後,各行各業陸續開始復工。
秦楓帶領的飛仙嶺隧道工程研發團隊也開始復工。
一個春節過去,大家臉上洋溢著笑容,除了過年本身的喜悅,還有便是這個春節里,好多人都沒有停止學習。
從他們的表情可以看出來,研究成果很不錯。
只有一個人愁眉苦臉。
秦楓走到楊思琴身邊︰“楊姐,發生什麼事了?”
楊思琴強顏歡笑,剛想隨便糊弄過去,才想起來眼前這個年輕人是項目的總負責人。
“秦工,我收到一些消息,說出來可能會動搖軍心。”
秦楓的臉色僵了一下︰“楊姐,只要是關于項目組的,不管是謠言還是傳聞,都不怕說出來,大家群策群力。”
“也對。”楊思琴大概也抱著不能只讓我一個人煩惱的心態,全都說了出來。
她在申請經費時感受到了阻力。
一般來說,這樣的大型工程國家必定是全力支持的,楊思琴從前也不是沒跟過其他工程,申請經費時,第一次感受到了這麼大的阻礙。
她自然是打听了一番。
事情源于年前的一次內部會議。
原來在過年前,有一批人突然跳出來反對飛仙嶺隧道工程項目,在內部引發了討論。
有人反對,更多的人在觀望。
“我打听到的消息是,領導決定面向社會征求意見。”
楊思琴是所有小組負責人里唯一一個非技術崗人員,她的消息最靈通,可信度也是最高。
“這是什麼意思,我們項目組要暫停?”
不知不覺,大家都湊了過來,對于楊思琴帶來的消息,都感到不安。
秦楓搖頭︰“我目前還沒有收到任何來自領導的指令。”
雖說如此,秦楓還是屁顛顛跑去找老湯。
老湯的辦公室里還有一個人,秦楓認識但沒接觸過,是機械總院的陸院長。
兩個老頭正在里面說話,秦楓打算在外面等著,卻被老湯透過玻璃窗看見,直接把他叫了進去。
“你有什麼事找我?”
在場的沒有外人,秦楓直接就問︰“兩位院長,我听說飛仙嶺的工程項目,似乎有點阻礙?”
“你小子消息就是靈通,坐下。”
秦楓順勢坐下,雙手放在膝蓋上,十分乖巧地表示自己洗耳恭听。
“主要是研發費用太高,有些人覺得不值得,更有人覺得盾構機這樣需要根據具體工程量身定制的機器,從外面買就行了。”
“哼,他們一群外行人懂什麼!”
秦楓還沒反應,陸院長就氣得胡子亂飛。
“他們根本就不懂什麼是技術,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才叫技術,去外面買?等哪一天,人家不賣給你了,你找誰哭去?”
湯院長把茶壺推過去︰“老哥,別激動,喝杯茶緩一緩。”
陸院長咕嚕咕嚕喝了一大口,還是難消心底的氣憤。
“我還是那句話,技術要自己研發,不能把技術掌握在手里,早晚會被人卡脖子,小同志,你說對不對?”
他突然扭頭問秦楓。
秦楓下意識點頭︰“沒錯,我也支持自主研發。”
陸院長滿意了,一巴掌拍在秦楓的後背︰“好小子!”
“等等。”湯院長打斷他們︰“怎麼說得好像我是敵人一樣,我也同意你們的說法。”
“但是,這件事不是我們三個在這里一拍腦袋就能決定的。”
陸院長翹起二郎腿︰“所以,我今天才會來找你,既然我們現在同一陣線,那麼不能什麼都不做。”
秦楓豎起耳朵,想听他們接下來的打算。
湯院長抬手一揮︰“秦楓,沒你的事了,你先出去,既然沒有通知要解散項目組,你們該怎麼干就怎麼干。”
不是,我想听……
湯院長指了指門口。
秦楓不情不願地站起來,一步三回頭地走出去,還在湯院長的吩咐下,把辦公室的門關上。
楊思琴的消息很準確,第二天,官方的報紙上刊登了關于研發盾構機和TBM挖進機的報道。
報道寫的很詳細,從各方面討論了研發項目的優缺點,甚至連預算都給出了一個大致的範圍。
報道一出,立即引發社會討論。
很多人在一整版的報道里,只關注到了預算。
數目實在是太大了,需要以億為單位計算。
反對的人很多。
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在當下,很多人奉行“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觀念。
接連幾天,各大報紙上都刊登了各行各業的名人對于此事的看法,大學里也掀起一陣熱議。
曾經被小布爾喬亞充斥的校園牆,這幾天都被盾構機霸佔了版面。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盾構機,但不妨礙他們加入討論。
林嘉對著校園牆拍了好幾張照片,給秦楓和林朝陽看。
「國外技術這麼成熟,為什麼還要自己研發?還不一定能研發成功,這不是浪費錢嗎?」
「國家的錢,應該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而不是投入這種風險極大,收益極小的項目中。」
「這種一次性的機械,有必要研發嗎?」
無論是報紙還是大學校園牆,大多都是這樣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