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絳珠冥契︰閻魔愛與彼岸本草錄(3)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絳珠冥契︰閻魔愛與彼岸本草錄(3)

    絳珠冥契閻魔愛與彼岸本草錄(下卷)

    楔子

    蒼梧山的冬雪來得猝不及防,一夜寒風過後,溪畔的彼岸花已凋零大半,只余下褐色的花睫立在積雪中,像極了冥府里未燃盡的殘燭。忘川溪的水結了層薄冰,陽光灑在上面,折射出細碎的光,卻暖不透這山間的寒意。

    閻魔愛仍住在墨臾的竹屋旁,青銅鈴上沾了些雪粒,偶爾晃動時,鈴聲里也裹著冷意。這些日子,她看著墨臾用草藥治好了一個又一個村民,心里那點冥府帶來的陰冷,漸漸被人間的煙火氣焐得軟了。只是她知道,自己終究是冥府的人,待那縷逃逸怨靈的余孽清除干淨,便要離開這蒼梧山,回到那永無暖意的地獄。

    這日清晨,墨臾剛推開竹門,便見一個村民背著老母親匆匆跑來,老母親蜷縮在背簍里,牙關緊咬,雙手緊緊攥著膝蓋,嘴里發出痛苦的呻吟。“墨臾先生!您快救救我娘!”村民急得聲音發顫,“昨夜我娘還好好的,今早起來突然膝蓋疼得站不起來,踫一下就喊疼,身上還發寒!”

    墨臾急忙讓村民放下老母親,伸手為她診脈——指下脈象沉緊,又摸了摸她的膝蓋,皮膚冰涼,按下去時老母親疼得直咧嘴。“是‘寒痹’。”墨臾沉聲道,“冬雪天寒,寒邪鑽進了經絡里,像溪水結了冰一樣,堵得氣血不通,所以才會疼得厲害。”

    他剛要轉身去拿草藥,卻見遠處來了一隊人馬,為首的是個身著青色長衫的男子,手里捧著一卷泛黃的醫書,身後跟著幾個背著藥箱的隨從。那男子走到墨臾面前,拱手道“在下沈硯之,乃州府醫官,听聞蒼梧山有良醫善用草藥,特來拜訪,順便考察此地的醫藥文獻。”

    沈硯之的目光落在墨臾手中的石蒜鱗睫上,眉頭微蹙“先生,此乃石蒜,《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其‘有毒,主癰腫惡瘡’,多用于外敷,不可輕易內服。先生若用它治病,怕是有違醫理。”

    墨臾愣了愣,隨即笑道“沈醫官,這石蒜的用法,是我阿爺傳我的,阿爺又听他阿爺說的。雖無文獻記載,但用極少量配艾葉、生姜煎服,能溫經散寒,治這‘寒痹’最是管用。”

    閻魔愛站在一旁,看著沈硯之手中的醫書,又看了看墨臾手里的石蒜,忽然明白,下卷的故事,怕是要從這“文獻記載”與“口傳經驗”的踫撞開始了——而那潛藏的怨靈余孽,或許就藏在這寒邪與爭議之中。

    第一回 寒痹凝筋遭質疑 艾灸絳根顯真章

    沈硯之听聞墨臾要用石蒜內服治寒痹,連連搖頭“先生,醫書乃先賢經驗所著,豈能隨意違背?石蒜毒性甚強,若劑量稍有差池,便會致人嘔吐、腹瀉,甚至危及性命!”

    老母親的兒子也慌了,拉著墨臾的袖子說“先生,沈醫官是州府來的,懂的比我們多,要不……我們還是用醫書里的法子吧?”

    墨臾卻蹲下身,握著老母親的手說“大娘,您還記得十年前嗎?那年冬天您也得了這寒痹,是我阿爺用石蒜配艾葉煎藥,再用艾灸膝蓋,三天就好了。您忘了?”

    老母親眨了眨眼,緩緩點頭“好像……是有這麼回事。那年我疼得連炕都下不了,你阿爺來了,煮了碗黑乎乎的藥,又用艾草燒我的膝蓋,後來就不疼了。”

    墨臾站起身,對沈硯之說“沈醫官,醫書里的記載固然重要,但民間的口傳經驗,也是一代代人用性命試出來的。我阿爺用這法子治了三十年寒痹,從未出過差錯。這石蒜雖有毒,但只要控制好劑量——每次只用六分,再配三錢艾葉、二錢生姜、一錢甘草,甘草能解毒,艾葉、生姜能溫經,三者配伍,既能治病,又能減毒。”

    沈硯之仍有疑慮,卻見老母親疼得額頭冒汗,終究是醫者仁心,嘆了口氣說“罷了,先生若堅持,便試試。但我要在一旁看著,若有任何不適,立刻停藥!”

    墨臾點頭,轉身走進竹屋,取來石蒜鱗睫——這次他特意用小刀仔細稱量,確保只有六分,又抓了艾葉、生姜、甘草,放進陶罐里,添上忘川溪的雪水,在土灶上文火慢煎。

    與此同時,他讓村民找來陳年的艾草,揉成艾絨,做成艾柱。待藥煎好後,墨臾先給老母親喂了小半碗,又用生姜片擦了擦她的膝蓋,將艾柱放在膝蓋的“足三里”穴位上,點燃。

    艾煙裊裊升起,帶著淡淡的草木香,老母親的臉色漸漸緩和下來。半個時辰後,她忽然說“腿……好像不那麼疼了,身上也暖和了些。”

    沈硯之走上前,摸了摸老母親的膝蓋,皮膚已不再冰涼,脈象也比之前有力了些。他又看了看墨臾手中的藥碗,問道“先生,這‘六分石蒜’的劑量,是怎麼定的?醫書里可沒有記載。”

    墨臾笑著說“是我阿爺听山里的老獵戶說的。老獵戶們在山里打獵,冬天常受凍得寒痹,他們發現石蒜能治,但一開始也有人中毒,後來試了十幾年,才找到‘六分’這個劑量——少了不管用,多了就有毒。我阿爺把這個劑量記在一張舊紙上,夾在藥櫃的夾層里,這張紙現在還在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說著,墨臾從藥櫃里取出一張泛黃的紙,紙上是用炭筆寫的字跡,有些模糊,但仍能看清“寒痹方石蒜六分,艾葉三錢,生姜二錢,甘草一錢,水煎服,配合艾灸足三里”。

    沈硯之接過紙,仔細看了看,又翻了翻自己帶來的《神農本草經》,里面關于石蒜的記載只有“主癰腫惡瘡,外用”,並無內服治寒痹的說法。他沉默片刻,輕聲說“原來……這口傳經驗,竟比文獻記載更細致。是我之前太固執了。”

    閻魔愛站在竹屋門口,看著這一幕,指尖的青銅鈴輕輕響了一聲。她忽然察覺到,老母親身上的寒邪里,藏著一縷極淡的黑色氣息——正是那逃逸怨靈的余孽!這怨靈竟借著寒邪,附在村民身上,試圖擾亂人心。閻魔愛指尖一動,一縷玄色氣息悄然注入老母親體內,那黑色氣息立刻消散了。

    傍晚時分,老母親已能自己下床走路,膝蓋也不疼了。她拉著墨臾的手,又對著沈硯之拱了拱手“多謝兩位先生,若不是你們,我這老骨頭還得遭罪。”

    沈硯之望著墨臾收拾草藥的身影,忽然說“先生,我想留下來,跟著您學習這些民間的草藥用法。我想把這些口傳經驗都記下來,補充到醫書里,讓更多人知道。”

    墨臾笑著點頭“好啊。蒼梧山的草藥多,民間的法子也多,正好能讓你看看,這‘實踐先于文獻’的道理。”

    雪還在下,卻不再那麼冷了。竹屋前的艾煙還未散盡,與彼岸花的殘香交織,在冬日的蒼梧山下,勾勒出一幅“文獻與口傳”相融的溫暖畫面。

    第二回 痰濕壅肺困稚子 農書舊法解危難

    冬去春來,蒼梧山的積雪漸漸融化,忘川溪的水又開始潺潺流淌,溪邊的彼岸花也冒出了嫩綠的新芽。可就在這時,村里的孩子們卻紛紛病倒了——起初只是咳嗽,後來越咳越重,有的還喘不過氣,臉色發青,像是被什麼東西堵住了喉嚨。

    墨臾和沈硯之連日來忙著給孩子們診病,兩人累得眼圈發黑。這日,他們剛給一個叫小石頭的孩子看完病,沈硯之便坐在竹椅上,揉著太陽穴說“這些孩子的癥狀都是咳嗽、痰多、氣喘,舌苔白膩,脈象滑數,分明是‘痰濕壅肺’。醫書里說,治痰濕要用‘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可我們用了三天,效果卻不好,這是怎麼回事?”

    墨臾也皺著眉,他想起阿爺曾說過,春天的痰濕和冬天的不一樣,春天濕氣重,痰濕里夾著“春瘟之氣”,單用二陳湯不夠。他走到藥櫃前,翻找著阿爺留下的舊物,忽然從一個木盒里翻出一本泛黃的小冊子——封面上寫著“蒼梧農桑錄”,是當地老輩人寫的農書,里面不僅記了種莊稼的法子,還寫了些應對春瘟、治療家畜疾病的草藥用法。

    墨臾翻開小冊子,翻到其中一頁,眼楮忽然亮了“沈兄,你看!這里寫著‘春月小兒多咳喘,因痰濕夾瘟,用蒼術米泔水浸炒,配萊菔子、紫甦子,加生姜三片煎服,再用萊菔子煮水燻鼻,可化痰平喘’。”

    沈硯之湊過去一看,只見那頁紙上的字跡歪歪扭扭,卻很清晰。他疑惑地說“蒼術能燥濕健脾,萊菔子能降氣化痰,紫甦子能止咳平喘,這些我都知道。可‘米泔水浸炒蒼術’,這炮制方法我從未在醫書里見過,為何要用米泔水?”

    墨臾解釋道“阿爺說過,米泔水是淘米的水,性涼,能去蒼術的燥性。蒼術雖能燥濕,但性子太燥,小孩子脾胃弱,用生蒼術容易傷脾胃,用米泔水浸炒後,燥性就減了,既能燥濕,又不傷脾胃。這法子是村里的老婦人傳下來的,她們春天給孩子治咳喘,都用這個炮制方法。”

    沈硯之半信半疑,卻見小石頭的母親哭著跑來說“墨臾先生,沈先生,小石頭咳得更厲害了,喘不過氣,您快救救他!”

    兩人立刻跟著跑去,只見小石頭躺在床上,嘴唇發紫,雙手抓著胸口,每咳一次,胸口就劇烈起伏。墨臾立刻讓沈硯之去拿蒼術、萊菔子、紫甦子,自己則去廚房找米泔水。

    沈硯之取來蒼術,只見墨臾將蒼術切成薄片,放進米泔水里浸泡了半個時辰,然後撈出來,放在鍋里用文火慢炒,直到蒼術片變成淡黃色,散發出淡淡的香氣。“這就是‘米泔水浸炒蒼術’。”墨臾一邊炒,一邊說,“你聞,這樣炒出來的蒼術,沒有生蒼術的辛辣味,多了些米香。”

    炒好蒼術後,墨臾又將萊菔子、紫甦子炒至微黃,和蒼術一起放進陶罐,加了三片生姜,添上忘川溪的水,煎成湯藥。同時,他讓小石頭的母親用萊菔子煮水,放在小石頭的鼻子下方,讓他燻鼻。

    萊菔子水的清香裊裊升起,小石頭的咳嗽漸漸緩和了些。墨臾趁機將湯藥喂給小石頭,過了約莫一個時辰,小石頭的氣喘平息了,臉色也慢慢恢復了紅潤,還能開口說“娘,我餓了。”

    小石頭的母親激動得淚流滿面,對著墨臾和沈硯之連連道謝。沈硯之看著小石頭好轉的樣子,又看了看那本《蒼梧農桑錄》,輕聲說“原來農書里也藏著治病的良方。這些民間的炮制方法,雖然沒有文獻記載,卻比醫書里的法子更貼合當地的情況。”

    墨臾笑著說“是啊,這蒼梧山的春天濕氣重,孩子們的痰濕夾著瘟氣,用米泔水炒過的蒼術正好對癥。若是在北方,氣候干燥,或許就不用這麼炮制了。這就是‘因地制宜’,也是民間經驗的好處。”

    閻魔愛站在窗外,看著屋里的一幕,心里忽然暖暖的。她察覺到,小石頭身上的痰濕里,也藏著一縷怨靈的余孽——這怨靈竟借著春天的濕氣,纏上了體弱的孩子。閻魔愛指尖一動,那縷余孽便被她收進了青銅鈴里。她低頭看了看溪邊的彼岸花新芽,忽然覺得,這人間的草木,不僅能治病,還能驅散邪祟,就像她這地獄少女,不僅能懲戒惡徒,還能守護人間的溫暖。

    夕陽西下,余暉灑在竹屋前的《蒼梧農桑錄》上,那泛黃的紙頁,仿佛成了連接“口傳經驗”與“文獻記載”的橋梁——而這座橋梁,正被墨臾和沈硯之一點點加固,讓更多的生命得以被拯救。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絳珠冥契︰閻魔愛與彼岸本草錄(3)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絳珠冥契︰閻魔愛與彼岸本草錄(3)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