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嘉陵骨脂傳︰川地靈草護民康(上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嘉陵骨脂傳︰川地靈草護民康(上卷)

    楔子

    嘉陵江的晨霧,總帶著沙質土壤的清潤,漫過合川城外的梯田,纏上竹樓的吊腳,也悄悄浸潤著坡地上的藥田。這片被江水滋養的川東沃土,春日里麥浪翻涌,秋日里豆花飄香,可世代耕作的百姓,卻常被兩種病痛纏上——或是腰酸如墜、夜尿頻繁的“腎虛”,或是便溏稀爛、食少乏力的“脾瀉”。老輩人常說“向陽坡上的川骨脂,粒小色黑,煮水喝能暖腎止瀉。”可這川骨脂要種在什麼樣的土里才壯實,怎麼分辨好壞,卻只在合川、江津的藥農間口口相傳,沒半行字落進正式典籍。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一位背著標本箱、揣著記錄本的藥材研究員,踏著嘉陵江的春汛走進了這片土地,他便是後來參與制定《道地藥材標準 川骨脂》的甦硯秋。彼時他剛從中藥研究所畢業,帆布衫上還沾著實驗室的試劑味,眼里卻盛著對道地藥材的探知光,仿佛早已知曉,這片沙質土上,正等著他拾起一段關于“川骨脂”的農耕智慧,將其從口傳的碎語,凝入標準的篇章,讓這份護佑川民的草木溫情,傳之後世。

    上卷一硯秋入川,初遇虛證辨腎脾

    甦硯秋初到合川的“沙溪村”,正是春分過後,嘉陵江的水漲了些,漫過岸邊的鵝卵石,坡地上的川骨脂剛冒出嫩綠的芽,像撒在沙土里的翡翠。他剛在村頭的老茶館搭好住處,就听見隔壁傳來低低的嘆息——土坯房里,老農陳守業正扶著炕沿慢慢起身,腰桿彎得像被霜打了的麥穗,每動一下,就忍不住“哎喲”一聲,額上的汗珠順著皺紋滾進衣領。

    “陳大爺這是怎麼了?”甦硯秋快步走進屋。陳大爺的兒子小陳嘆了口氣“我爹這腰酸得有大半年了,夜里要起四五次茅房,白天扛著鋤頭下地,沒走幾步就得歇著,最近連飯都吃不下多少。”甦硯秋讓陳大爺坐下,先問“手腳涼不涼?吃了東西後肚子脹不脹?”陳大爺點頭“腳涼得像揣著冰,吃碗粥都覺得肚子沉,拉的便也稀稀的,不成形。”

    甦硯秋伸手搭脈,脈象沉細無力,像嘉陵江枯水期的淺流;再看他的舌苔,苔白膩,舌根處還沾著些水濕的痕跡。“這是‘脾腎兩虛’,”他沉聲道,“腎主骨生髓,您腎陽不足,骨頭沒了暖意就腰酸夜尿;脾主運化,脾虛了不能消食就便溏食少。得用溫腎健脾的藥,雙管齊下才行。”他當即開了方子常規補骨脂三錢、白術二錢、茯苓二錢,加水煎服,每日一劑——這是治脾腎兩虛的常用方,補骨脂溫腎,白術、茯苓健脾,本該有效。

    可連服五日,陳大爺的癥狀卻沒好轉,反而腰酸更甚,便溏添了黏液。甦硯秋心中疑惑,難道是藥材不對癥?他去村尾的藥鋪打听,掌櫃的王阿婆——個頭發花白、手上滿是老繭的老藥農,正坐在竹椅上分揀藥材,見甦硯秋進來,笑著指了指櫃台上的一個陶罐“先生用的是外地補骨脂吧?咱川東的脾腎虛,得用咱自己種的川骨脂,粒小色黑,味腥香,比外地的強十倍!去年村西的李嬸,比陳大爺還重,吃了川骨脂熬的藥,十天就下地摘豆花了。”甦硯秋眼前一亮——道地藥材的力道,往往藏在地域的水土里。次日一早,他揣著記錄本,往王阿婆的藥田去。

    上卷二藥田授藝,沙壤向陽育靈脂

    王阿婆的藥田在嘉陵江岸邊的向陽坡上,土是疏松的沙質壤土,用手一捏,能簌簌從指縫漏下,卻又帶著恰到好處的濕潤。田里的川骨脂苗剛長到四寸高,葉片呈卵形,邊緣有細齒,摸起來有些粗糙,湊近聞,帶著股淡淡的腥香——不是刺鼻的腥,是混著泥土氣的溫潤香氣。王阿婆正蹲在田里,用小鋤輕輕松土,見甦硯秋來,笑著直起身“先生是來學種川骨脂的吧?這東西金貴,得按老輩的法子來,‘向陽坡、沙質土’,差一樣都長不好。”

    “阿婆,為啥非要沙質土?”甦硯秋蹲下身,抓起一把土,看著細沙從指縫落下。王阿婆用鋤頭挖了個小坑,露出底下的土層“你看這沙質土,透氣利水,川骨脂的根怕澇,要是種在黏土地里,根會爛;但也不能全是沙,得混些腐葉土,不然沒養料。咱這坡地,離嘉陵江近,土底有潮氣,白天曬得暖,夜里返點潤,正好養根。”她從兜里掏出一把去年的川骨脂籽,遞給甦硯秋“選種也有講究,得要粒小、色黑、有網狀皺紋的,捏著硬實的,那些粒大、色淺的,是沒長熟的,藥效差。”

    甦硯秋接過籽實,放在手心細看——果然顆顆都是腎形略扁,長約三四毫米,黑褐色的殼上有細細的網狀皺紋,像被精心雕刻過;他又拿出自己帶的外地補骨脂對比,外地的粒大些,顏色偏棕,皺紋也模糊。“播種時也得細,”王阿婆拿起竹籃里的種子,“春分後播種,行距得一尺二,株距八寸,溝深半寸,太深了出不來,太淺了怕鳥啄。播完要蓋一層薄沙,別蓋土,沙能保溫,還能防雜草。”她還教甦硯秋判斷土壤濕度“抓一把土,攥成團不散,一捏就碎,這濕度正好;要是攥成團捏不碎,就澇了,得等曬兩天再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甦硯秋跟著王阿婆在田里忙活,從選土、翻地到播種,每一步都記在記錄本上,還畫了藥田的草圖“川骨脂栽培合川嘉陵江沿岸向陽坡,沙質壤土(沙:腐葉土7:3),春分後播種,行距12尺,株距08尺,溝深05寸,蓋薄沙,土壤濕度以‘攥團易散’為準。”他還特意標注王阿婆的松土訣竅“苗高五寸時用小鋤淺松,距根一寸遠,防傷根;苗高一尺時施腐熟的羊糞,別施化肥,化肥會讓籽實變空。”

    夕陽西下時,嘉陵江的波光映在藥田上,川骨脂苗在晚風里輕輕晃動。王阿婆坐在田埂上,給甦硯秋講老輩的故事“我太爺爺那輩就種川骨脂,那時候嘉陵江發大水,黏土地里的莊稼都淹了,就這沙坡上的川骨脂沒爛,收了籽實,治好了村里好多人的虛病。從那時候起,咱村就傳下了‘沙壤向陽種骨脂’的法子,一輩傳一輩,沒斷過。”甦硯秋望著天邊的晚霞,忽然明白這川骨脂的種植訣竅,不是憑空來的,是川東農人用幾百年的耕作經驗,在水土里試出來的——這便是“實踐先于文獻”的最樸素模樣。

    上卷三骨脂雙效,溫腎健脾愈雙疾

    王阿婆見陳大爺的病沒好轉,便從家里的陶罐里取出些去年收的川骨脂,又找了些曬干的杜仲和白術——杜仲是川東的厚皮杜仲,折斷面能拉出白絲;白術是本地種的“川白術”,斷面雪白,帶著香氣。“咱這川骨脂是‘雙料藥’,既能暖腎,又能健脾,”王阿婆一邊稱藥一邊說,“治陳大爺的脾腎兩虛,得用川骨脂三錢、杜仲三錢、白術二錢,杜仲補肝腎強腰,白術健脾止瀉,川骨脂當‘主帥’,又溫腎又固脾,三藥一起煮,比單用藥強。”

    她教小陳煎藥“用砂鍋,加三碗嘉陵江水,先把川骨脂、杜仲、白術泡半個時辰,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煎到一碗,早晚各喝一次,喝的時候趁熱,別放涼了——涼了傷脾。”小陳趕緊按法子煎藥,第一碗藥端給陳大爺時,藥湯里飄著川骨脂的腥香、杜仲的微苦,還有白術的清香。陳大爺喝下去,肚子里頓時暖暖的,腰里的酸痛竟輕了些,連之前的腹脹感都淡了。

    甦硯秋每天都來復診,仔細記錄陳大爺的變化第一天,陳大爺說夜里只起了三次夜,能睡上兩個時辰;第三天,他能扶著牆慢慢走,不用總躺著,便溏也從一日三次減到兩次;第七天,他竟能走到院子里,幫著小陳曬玉米,雖然還不能彎腰太久,卻不用再捶腰,吃飯也能多吃小半碗。“這藥真管用!”陳大爺拉著甦硯秋的手,眼里滿是感激,“以前喝別的藥,頂多不疼了,現在覺得腰里有勁兒,肚子也不沉了,像年輕了十歲。”

    正好村西的李嬸也來復診——她之前也是脾腎兩虛,便溏日行四次,食少乏力,用了川骨脂配白術的方子,如今已能下地摘豆花。甦硯秋對比兩人的病案,發現川骨脂對腎虛和脾瀉的療效都很明顯,便問王阿婆“為啥川骨脂能又治腎又治脾?”王阿婆笑著解釋“老輩人說‘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川骨脂長在咱這沙壤里,吸了天地的溫氣,既能補先天的腎,又能固後天的脾,就像給身子骨添了雙保險。”甦硯秋恍然大悟,這正是中醫“脾腎同補”的智慧——川骨脂的溫性,恰好能兼顧先天與後天,比單補腎或單健脾的藥更周全。

    第十日,陳大爺的脾腎兩虛癥狀完全好了,能彎腰割麥子,挑著半桶水也不覺得累。他特意給王阿婆和甦硯秋送了一袋新磨的玉米面“這玉米面熬粥香,你們嘗嘗咱川東的收成。”甦硯秋接過玉米面,在記錄本上詳細記錄下病案“患者陳守業,58歲,合川沙溪村農,脾腎兩虛證,癥見腰酸夜尿(45次夜)、便溏(3次日)、食少腹脹、畏寒肢冷,脈沉細,苔白膩。予川骨脂三錢(合川產,粒小色黑)、杜仲三錢(川東厚皮)、白術二錢(川白術),水煎服,每日一劑。三日癥減,七日能活動,十日痊愈。同期患者李嬸(脾瀉為主),用川骨脂三錢+白術二錢,七日便溏止,食納增。”

    上卷四質疑驗證,道地脂優勝他產

    陳大爺和李嬸的病好了,川骨脂的名聲很快傳遍了周邊村落,不少百姓都來找王阿婆求藥。可這日,從重慶來的藥材商劉老板卻帶著疑惑來了——他常年收補骨脂,覺得川骨脂“粒小價高”,不過是“本地人的噱頭”,藥效未必比其他產地的好。“王阿婆,甦先生,”劉老板掂著手里的川骨脂,“我收了十年補骨脂,山東、河南的都收過,粒大飽滿,價格還便宜,你們這川骨脂又小又貴,憑啥說藥效好?”

    甦硯秋沒有反駁,只是提議做個對比實驗——村里還有兩個癥狀相似的患者一個是村東的趙大叔(腎虛為主,腰酸夜尿),一個是村西的張嬸(脾瀉為主,便溏食少)。甦硯秋讓劉老板取來山東產的補骨脂,給趙大叔用山東補骨脂三錢,配杜仲三錢;自己給張嬸用合川川骨脂三錢,配白術二錢,用法用量完全相同,看誰的療效更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劉老板半信半疑地同意了,兩人按法子給患者服藥。第一周,趙大叔說夜尿少了一次,腰酸卻沒明顯減輕;張嬸則說便溏減到一日兩次,食納也增了些。第二周,趙大叔的夜尿減到兩次,仍不能長時間彎腰;張嬸的便溏完全止住,能下地摘辣椒,腰酸的毛病也輕了。第三周,張嬸的癥狀完全痊愈,能挑著菜筐去趕集;趙大叔的腰酸才減輕大半,夜尿仍有兩次。

    劉老板每天都來觀察,看著張嬸的恢復速度明顯比趙大叔快,忍不住拿起兩顆補骨脂對比——川骨脂粒小色黑,聞著有腥香;山東補骨脂粒大色棕,香味也淡。“難道真是川骨脂的藥效好?”劉老板疑惑道。王阿婆笑著說“咱這川骨脂長在沙壤里,白天曬得足,夜里返潮潤,籽實里攢的‘溫氣’足;外地的補骨脂種在黏土地里,長得快卻不實,藥效自然差些。你聞這川骨脂,腥香越濃,藥效越足,外地的沒這味,就差遠了。”

    甦硯秋補充道“劉老板,這就是‘道地藥材’的道理。川骨脂在合川種了幾百年,水土、氣候、種植方法都適配,才長出這麼粒小色黑、味腥香的籽實,里面的有效成分(後來研究證實是補骨脂素、異補骨脂素)含量更高,藥效自然更優。您看張嬸的病案,她服藥兩周就痊愈,趙大叔用山東補骨脂,三周才好轉,這就是差距。”劉老板終于服了,握著甦硯秋的手“是我見識淺了,沒想到這川東的小骨脂,還真有大講究。以後我收補骨脂,只收你們合川的川骨脂!”

    那天晚上,甦硯秋在燈下整理記錄本,窗外的嘉陵江水聲隱約傳來。他在本子上寫下“川骨脂,四川合川、江津、金堂產為佳,名‘川骨脂’,腎形略扁,長35,黑褐色,具細微網狀皺紋,味腥香,性溫,味辛、苦,歸腎、脾經。補腎助陽、溫脾止瀉效著,治脾腎兩虛證尤佳,用量三錢,配伍杜仲(補腎強腰)或白術(健脾止瀉)。其效優于他地產補骨脂,因沙壤向陽種植、水土適宜,實踐驗證不虛。”燈光下,字跡工整,每一個字都浸著川東沙壤的厚重與川骨脂的腥香,也承載著將藥農口傳智慧,轉化為道地標準的初心。他知道,關于川骨脂的故事,還遠未結束——還有更多的種植細節要挖掘,更多的病案要收集,直到這份來自嘉陵江畔的草木智慧,能像江水一樣,滋養更多川民,最終凝入《道地藥材標準》,成為中醫用藥里的一抹獨特川韻。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嘉陵骨脂傳︰川地靈草護民康(上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嘉陵骨脂傳︰川地靈草護民康(上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