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黃河的晨霧,總帶著泥土的溫潤,漫過商丘城外的麥田,纏上土坯房的煙囪,也悄悄浸潤著田埂邊的藥田。這片被黃河滋養的中原沃土,春日里麥浪翻滾,秋日里棉桃吐絮,可世代耕作的農人,卻常被“腰痛”纏上——晨起時腰桿硬得像綁了柴禾,彎著腰拔麥子,沒半個時辰就得直起身捶;遇上陰雨天,更是疼得齜牙咧嘴,連挑水的扁擔都扛不住。老輩人常說“咱這地里長的懷骨脂,清明種,立冬收,配著杜仲煮水喝,能把骨頭縫里的寒氣趕跑。”可這懷骨脂要怎麼種才壯實,煮藥時要放多少,卻只在商丘、新鄉的藥農間口口相傳,沒半行字落進典籍。直到清代雍正年間,一位背著藥箱、揣著紙筆的藥材典籍編撰者,踏著黃河的春汛走進了這片黃土地,他便是後來參與修訂《本草備要》、編撰《現代中藥材商品通鑒》前身《中州藥材考》的張景然。彼時他剛從京城太醫院辭任,布衫上還沾著書卷的墨香,眼里卻盛著對中原藥材的探知光,仿佛早已知曉,這片厚重的黃土地上,正等著他拾起一段關于“懷骨脂”的農耕智慧,將其凝入典籍,讓這份護佑農人的草木溫情,傳之後世。
上卷一景然入豫,初遇腰疾辨腎虛
張景然初到商丘的“麥仁村”,正是清明過後,黃河兩岸的麥田剛抽穗,綠油油的麥浪在風里翻涌,田埂邊的藥田里,剛冒芽的懷骨脂苗嫩得像翡翠。他剛在村頭的老槐樹旁搭好臨時住處,就听見隔壁傳來“哎喲”的呻吟——土坯房里,老農王大爺正扶著牆慢慢起身,腰桿彎得像張弓,每動一下,眉頭就擰成個疙瘩,額上的汗珠順著皺紋往下滾。
“大爺這是怎麼了?”張景然快步走進屋。王大爺的兒子王小柱嘆了口氣“我爹這腰痛纏了五年了,每年春耕秋收就犯,今年更重,昨天拔了半畝麥,夜里疼得沒合眼,現在連炕都下不去了。”張景然讓王大爺坐下,先問“夜里起夜多嗎?手腳涼不涼?”王大爺點頭“一晚上得跑三四次茅房,腳涼得像揣著冰疙瘩,腰里總覺得有風鑽。”
張景然伸手搭脈,脈象沉細無力,像黃河枯水期的淺流;再看他的舌苔,苔薄白而滑,舌根處還帶著些水濕的痕跡。“這是‘腎陽虛兼風寒腰痛’,”他沉聲道,“腎主骨生髓,您年紀大了,腎陽漸虛,骨頭沒了暖意;又常年在地里勞作,風寒濕邪鑽進腰脈,氣血走不通,才疼得厲害。”他當即開了《千金方》里的獨活寄生湯獨活三錢、桑寄生四錢、杜仲三錢、桂枝二錢,加水煎服,每日一劑——這是治風寒腰痛的常用方,能祛風濕、補肝腎。
可連服七日,王大爺的腰痛卻沒好轉,反而添了口干的毛病。張景然心中疑惑,難道是藥材力道不濟?他去村尾的藥鋪打听,掌櫃的李阿婆——個頭發花白、手上滿是老繭的老藥農,笑著說“先生用的是外地杜仲吧?咱這麥仁村的腰痛,得用咱自己種的懷骨脂,配著本地杜仲煮,那才管用!去年村西的趙大叔,比我爹還重,吃了懷骨脂熬的藥,半個月就下地了。”張景然眼前一亮——中原藥材多有“地道”之說,懷骨脂或許藏著未被發掘的藥效。次日一早,他揣著紙筆,往李阿婆的藥田去。
上卷二藥田授藝,農諺藏真順時節
李阿婆的藥田在黃河邊的高地上,土是疏松的黑黃土,剛澆過春水,濕潤卻不泥濘。田里的懷骨脂苗剛長到三寸高,葉片呈卵形,邊緣有細齒,摸起來有些粗糙,湊近聞,帶著股淡淡的焦香。李阿婆正蹲在田里,用手指撥弄著幼苗,見張景然來,笑著直起身“先生是來學種懷骨脂的吧?這東西金貴,得按老輩的農諺來,‘清明至谷雨播種,立冬後采收’,差一天都不行。”
“阿婆,為啥非要清明到谷雨播種?”張景然蹲下身,看著幼苗問。李阿婆用手指戳了戳泥土“咱黃河邊的地,清明前土溫低,種下去不發芽;谷雨後天就熱了,苗長得快,容易倒伏。就這半個月,土溫剛好在十五度上下,墑情也足,苗長得壯,根扎得深,到秋天籽實才飽滿。”她從兜里掏出一把去年的懷骨脂籽,遞給張景然“選種也有講究,得要去年收的,粒壯、色灰褐的,捏著硬實的,那些癟的、發黑的,種下去也長不好。”
張景然接過籽實,放在手心細看——果然顆顆飽滿,顏色是均勻的灰褐色,不像他見過的山東補骨脂,顏色偏淺,還帶著些雜色。“播種時也得細,”李阿婆拿起鋤頭,在田里劃了道淺溝,“行距得一尺五,株距一尺,溝深半寸,太深了出不來,太淺了怕鳥啄。撒籽的時候,手要勻,每窩放兩三粒,等苗長到五寸高,再間苗,留一棵最壯的。”她還教張景然松土的訣竅“苗長到一尺高,得用小鋤淺松,別踫著根,根傷了,籽實就不飽滿了。”
張景然跟著李阿婆在田里忙活,從選種、耕地到播種,每一步都記在紙上“懷骨脂種植商丘黃河沿岸黑黃土為佳,清明至谷雨播種,選上年粒壯色灰褐籽實,行距15尺,株距1尺,溝深05寸,每窩23粒,苗高5寸時間苗,1尺高淺松土。”他還畫了藥田的草圖,標注播種的行距、株距,連鋤頭的樣式都畫了下來——李阿婆用的是中原特有的小尖鋤,鋤刃窄,適合淺松。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夕陽西下時,藥田的懷骨脂苗在晚風里輕輕晃動,李阿婆坐在田埂上,給張景然講老輩的故事“我太爺爺那輩就種懷骨脂,那時候黃河發大水,地里的莊稼都淹了,就這懷骨脂耐澇,收了籽實,治好了村里好多人的腰痛。從那時候起,咱村就傳下了種懷骨脂的法子,一輩傳一輩,沒斷過。”張景然望著天邊的晚霞,忽然明白這懷骨脂的農諺,不是憑空來的,是黃土地上的農人,用幾百年的耕作經驗,一點點試出來的——這便是“實踐先于文獻”的最樸素模樣。
上卷三脂配杜仲,溫腎散寒愈腰疾
李阿婆見王大爺的腰痛得厲害,便從家里的陶罐里取出些去年收的懷骨脂,又找了些曬干的杜仲——都是她自己種的,杜仲皮厚,折斷面能拉出白絲,是上好的藥材。“咱這懷骨脂配杜仲,是治腰痛的‘黃金對’,”李阿婆一邊稱藥一邊說,“懷骨脂溫腎,能把腎里的陽氣補起來;杜仲補肝腎、強筋骨,能把腰桿撐起來。倆藥一起煮,就像給腰里添了個小火爐,再把風寒趕出去,疼自然就好了。”
她給王大爺開的方子很簡單懷骨脂三錢、杜仲四錢、生姜三片。“生姜能散寒,還能引藥入腰,”李阿婆叮囑王小柱,“煮藥時要用砂鍋,加三碗黃河水,大火燒開,轉小火煎到一碗,早晚各喝一次,喝的時候趁熱,別放涼了。”王小柱趕緊按法子煎藥,第一碗藥端給王大爺時,藥湯里飄著懷骨脂的焦香和杜仲的微苦,王大爺喝下去,肚子里頓時暖暖的,腰里的酸痛竟輕了些。
張景然每天都來復診,仔細記錄王大爺的變化第一天,王大爺說夜里能睡上兩個時辰,起夜少了一次;第三天,他能扶著炕沿慢慢走,不用總躺著;第七天,他竟能走到院子里,幫著王小柱曬麥子,雖然還不能彎腰太久,卻不用再捶腰了。“這藥真管用!”王大爺拉著張景然的手,眼里滿是感激,“以前喝別的藥,頂多不疼了,現在覺得腰里有勁兒了,不像以前那樣發空。”
張景然問李阿婆“阿婆,為啥懷骨脂要比杜仲少一錢?”李阿婆笑著解釋“懷骨脂性溫,勁兒烈,多了容易上火;杜仲性溫偏潤,多放些能補筋骨,還能緩和懷骨脂的燥性。咱老輩人試了幾十年,這個量最合咱中原人的體質,補而不燥,強而不峻。”張景然恍然大悟,這便是中醫“君臣佐使”的配伍智慧——懷骨脂為君,溫腎散寒;杜仲為臣,補肝腎強筋骨;生姜為佐使,散寒引經,三者配伍,恰到好處。
第十五日,王大爺的腰痛完全好了,能彎腰拔麥子,挑著半桶水也不覺得累。他特意給李阿婆和張景然送了一袋新磨的麥仁“這麥仁熬粥香,你們嘗嘗咱黃河邊的收成。”張景然接過麥仁,在筆記本上詳細記錄下病案“患者王大爺,62歲,商丘麥仁村農,腎陽虛兼風寒腰痛,癥見腰冷痛、夜尿多、畏寒肢冷,脈沉細,苔薄白滑。予懷骨脂三錢、杜仲四錢、生姜三片,水煎服,每日一劑。三日癥減,七日能活動,十五日痊愈。注懷骨脂選商丘產,粒壯色灰褐者;杜仲選本地厚皮者,折斷面白絲多效佳。”
上卷四質疑驗證,地道脂優勝他產
王大爺的腰痛好了,懷骨脂的名聲很快傳遍了周邊村落,不少農人都來找李阿婆求藥。可這日,鄰村的老郎中趙先生卻帶著疑惑來了——趙先生行醫三十年,常用山東產的補骨脂治腰痛,覺得懷骨脂不過是“本地人的執念”,藥效未必比其他產地的好。“李阿婆,張先生,”趙先生捧著藥箱,“我不是質疑,只是行醫多年,覺得補骨脂都差不多,何必非要認‘懷骨脂’?還貴了不少,農人們過日子不容易。”
張景然沒有反駁,只是提議做個對比實驗——村里還有兩個腰痛患者,癥狀和王大爺相似一個是村東的劉大叔,一個是村西的孫大嬸,都是腎陽虛兼風寒腰痛,夜尿多、腰冷痛。張景然讓趙先生給劉大叔用山東補骨脂,劑量和懷骨脂一樣(三錢),配杜仲四錢;自己給孫大嬸用商丘懷骨脂,同樣配杜仲四錢,用法用量完全相同,看誰的療效更好。
趙先生半信半疑地開了方子,劉大叔和孫大嬸按法子服藥。第一周,兩人的腰痛都有減輕,劉大叔說夜尿少了一次,孫大嬸說腰冷的感覺輕了些;第二周,孫大嬸能彎腰喂豬,劉大叔卻還只能慢慢走,彎腰時仍覺得疼;第三周,孫大嬸的腰痛完全好了,能下地干農活,劉大叔的腰痛才減輕大半,仍不能長時間彎腰。
趙先生每天都來觀察,看著孫大嬸的恢復速度明顯比劉大叔快,忍不住拿起兩顆補骨脂對比——懷骨脂粒壯飽滿,顏色灰褐,聞著有焦香;山東補骨脂粒小,顏色偏淺,香味也淡。“難道真是懷骨脂的藥效好?”趙先生疑惑道。李阿婆笑著說“咱這黃河邊的土,黑黃土,含的養料多;再按農諺種,清明種立冬收,籽實里攢的力氣足。你聞這懷骨脂,香味濃,就說明藥效足;外地的土不一樣,種的時候也沒按咱的時節,藥效自然差些。”
張景然補充道“趙先生,這就是‘地道藥材’的道理。懷骨脂在商丘種了幾百年,水土、氣候、種植方法都適配,才長出這麼粒壯味香的籽實,藥效自然更優。您看孫大嬸的病案,她服藥兩周就基本痊愈,劉大叔用山東補骨脂,三周才好轉,這就是差距。”趙先生終于服了,握著張景然的手“是我固執了,沒想到這黃土地里的懷骨脂,還真有講究。以後治腰痛,我也得用懷骨脂。”
那天晚上,張景然在燈下整理筆記,窗外的黃河水聲隱約傳來。他在紙上寫下“懷骨脂,河南商丘、新鄉產為佳,名‘懷骨脂’,粒壯色灰褐,味香,性溫,味辛、苦,歸腎經。治腎陽虛兼風寒腰痛,配杜仲效著,用量三錢,杜仲四錢,生姜引經。其效優于他地產補骨脂,因水土適宜、種植得法(清明谷雨播,立冬收),實踐驗證不虛。”燈光下,字跡工整,每一個字都浸著黃土地的厚重與懷骨脂的焦香,也承載著將中原藥農口傳智慧,轉化為文獻記載的初心。他知道,關于懷骨脂的故事,還遠未結束——還有更多的種植細節要挖掘,更多的病案要收集,直到這份來自黃土地的草木智慧,能像黃河的水流一樣,滋養更多中原農人,最終凝入典籍,成為中醫用藥里的一抹獨特豫韻。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