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青娥笑罷髭須綠︰明賢藥詩補骨記(上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青娥笑罷髭須綠︰明賢藥詩補骨記(上卷)

    青娥笑罷髭須綠︰明賢藥詩補骨記

    楔子

    明嘉靖二十三年深秋,甦州吳縣的斜塘鎮飄著冷雨,青石板路被淋得發亮,倒映著街邊藥鋪的杏黃旗。“濟世堂”藥鋪的後屋,一個身著洗得發白青衫的男子正埋首整理舊卷,指尖沾著墨痕與藥香——他叫甦墨卿,本是書香子弟,因家道中落,又染了畏寒腰痛的毛病,便來藥鋪幫掌櫃抄錄藥方,換些米糧度日。

    窗外的雨敲打著竹窗,甦墨卿搓了搓冰涼的手,剛要把一疊泛黃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放回書架,書頁卻“嘩啦”一聲散開,一張折疊的箋紙掉了出來。他彎腰撿起,箋紙邊緣已磨損,上面用瘦金體寫著一首詩︰“七年邊戍向金微,身上將軍賜衣。奪得春光來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須。”落款是“唐•鄭愚”。

    “這詩……倒像是寫藥效的?”甦墨卿喃喃自語。他自幼熟讀詩文,卻不知鄭愚還有此作。正琢磨著,藥鋪掌櫃周老丈端著碗姜湯進來︰“墨卿,天涼,喝碗姜湯暖暖身子。你這腰痛的老毛病,要是能尋個溫腎的方子,也能少受些罪。”

    甦墨卿把箋紙遞過去︰“周伯,您看這詩里‘奪得春光’‘白髭須’,會不會和補養的藥有關?”周老丈接過箋紙,眯著眼看了半晌,忽然拍了下大腿︰“哦!我想起來了,《和劑方》里有個‘補骨脂丸’,專治腎陽虛的毛病,能讓人白髭轉青!鄭愚是唐代的官,听說他常年戍邊,許是用了這方子,才寫了這首詩!”

    甦墨卿眼楮一亮,趕緊翻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在“補益門”里找到了“補骨脂丸”的記載︰“補骨脂酒炒)四兩,胡桃仁去皮)二兩,杜仲姜汁炒)四兩……治腎氣虛損,腰膝冷痛,發白齒搖。”他摸著自己酸痛的腰,又想起鏡中滿是白霜的髭須,忽然生出個念頭︰若是能驗證這方子的功效,不僅能治好自己的病,或許還能為這民間常用的藥,添一段詩文佳話。窗外的雨漸漸停了,一縷月光透過竹窗,落在箋紙的詩句上,像是為這樁心事鍍了層溫柔的光。

    上卷 一 斜塘鎮初遇病案 補骨丸初試溫腎

    第二日清晨,甦墨卿剛到藥鋪,就見個老者拄著拐杖站在櫃台前,臉色蒼白,捂著腰不停嘆氣。老者姓張,是鎮上的私塾先生,年過花甲,白髭垂胸,最近總說腰痛得坐不住,夜里起夜三四回,連給學生講課都得靠在椅背上。

    “周掌櫃,您再給我開點藥吧,”張老丈聲音發顫,“之前的‘腎氣丸’吃了半個月,還是不管用,再這麼下去,我這私塾都要關了。”周老丈皺著眉,剛要說話,甦墨卿上前一步︰“張老丈,晚輩有個方子想請您試試——《和劑方》里的補骨脂丸,或許能解您的煩憂。”

    張老丈愣了愣︰“補骨脂丸?我倒沒听過。這方子能治我的腰痛?”甦墨卿點點頭,從袖中掏出昨晚抄的方子︰“您這是‘腎陽虛’的癥狀——腎主骨,腎氣虛了,腰就不結實;腎主封藏,封藏不住,夜里就老起夜。補骨脂能溫腎助陽,像給腎里添把火;胡桃仁能益精健骨,像給火里添柴;杜仲能強腰脊,三藥配伍,正好對癥。”

    周老丈接過方子看了看,有些猶豫︰“這方子是官修醫書里的,可民間用得少,會不會……”“周伯,我願陪張老丈試藥,”甦墨卿笑著說,“我自己也有腰痛的毛病,正好一起用,若是有不適,咱們再調整。”張老丈見他誠懇,便點了點頭︰“那我就信你一次!”

    甦墨卿跟著周老丈炮制藥材︰先把補骨脂倒進黃酒里泡,泡了三天,直到籽兒吸飽酒氣,再倒進鍋里用文火炒,炒到褐色的籽兒微微發黃,散出香氣;胡桃仁去皮後,放在石臼里搗成泥,連帶著細小的胡桃殼碎一起留著——周老丈說,胡桃殼也有健骨的功效,民間用的時候從不扔;杜仲則用姜汁炒,炒到表面發焦,這樣能去它的澀味,還能增強溫腎的效果。

    藥材備好後,三人一起把補骨脂粉、胡桃泥、杜仲粉混在一起,加了些蜂蜜揉成丸,每顆有彈子大小,裝在瓷罐里。張老丈每天早晚各服一顆,用溫水送服;甦墨卿也按同樣的法子,每天服一顆。

    過了五天,張老丈興沖沖地來藥鋪︰“墨卿!你這方子太神了!我現在夜里只起夜一回,腰痛也輕了,昨天給學生講課,整整站了一個時辰都不覺得累!”甦墨卿摸了摸自己的腰,果然也不那麼酸了,手腳也比之前暖了些。周老丈看著兩人的模樣,笑著說︰“沒想到這官修醫書里的方子,經你這麼一說,倒比我這老掌櫃還管用!”甦墨卿趕緊把張老丈的情況記在本子上,在“病案”二字下面,寫了“張老丈,六十二歲,腎陽虛,腰痛、夜尿多,服補骨脂丸五日,癥狀大減”,字跡里滿是鄭重。

    上卷 二 藥鋪里再遇新疾 加減方顯民間智

    又過了幾日,周老丈的妻子李氏抱著個襁褓來藥鋪,臉色蒼白,眼眶發黑。李氏剛生了孩子滿一個月,卻總說腰痛得不能抱娃,渾身發冷,連奶都少得很,孩子餓得直哭。周老丈給她開了“當歸補血湯”,吃了七天,還是沒效果。

    “墨卿,你幫我看看你周嬸,”周老丈急得直搓手,“她這身子要是好不了,我這藥鋪都沒心思開了。”甦墨卿上前給李氏診脈,手指搭在她腕上,只覺得脈象沉細得像沒力氣的溪流,又摸了摸她的額頭,涼得像浸了井水。

    “周嬸這是‘產後腎陽虛’,”甦墨卿思索著說,“女人生孩子的時候,會耗掉‘先天之陽’,陽氣不足,就會怕冷、腰痛;奶是‘氣血所化’,陽氣不夠,氣血生得少,奶自然就不夠。補骨脂丸能溫腎助陽,只是得加些東西——加紅棗補血,生姜暖脾胃,脾胃好了,才能把藥的勁兒吸收進腎里。”

    李氏半信半疑︰“加紅棗和生姜?這是民間的用法嗎?”甦墨卿笑著說︰“晚輩之前听鄉下的阿婆說,婦人產後補養,常把紅棗、生姜和補養的藥一起用。紅棗能補氣血,生姜能散寒,正好配補骨脂丸的溫性。”周老丈趕緊點頭︰“我也听過這說法!之前鎮上的王阿婆產後腰痛,就是用生姜煮水燻腰,燻了幾天就好了。”

    于是,甦墨卿調整了方子︰補骨脂丸的藥量不變,每天服一顆,另外用三顆紅棗、兩片生姜煮水,送服藥丸。李氏按方用了三天,再來藥鋪時,臉色紅潤了些︰“墨卿,我現在腰不那麼冷了,奶也多了點,孩子能吃飽了!”又過了四天,李氏抱著孩子來,孩子在她懷里睡得安穩,她笑著說︰“我現在不僅能抱娃,還能幫著鋪里抓藥呢!”

    甦墨卿把這個病案記在本子上,標注“李氏,三十歲,產後腎陽虛,腰痛、少乳,補骨脂丸加紅棗、生姜,七日見效”。他忽然發現,官修醫書里的補骨脂丸只寫了基礎配伍,卻沒說根據病癥加減——這些加減的法子,都是百姓在生活里摸出來的,像斜塘鎮的溪水,悄悄流著,卻滋養了不少人。

    這天晚上,甦墨卿坐在燈下,翻著《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看著補骨脂丸的記載,又看了看自己記的病案,忽然生出個念頭︰要是能把民間的加減用法、病案都整理下來,再配上詩文,讓更多人知道這方子的妙處,該多好。他抬頭望著窗外的月亮,想起鄭愚的詩,手指在紙上輕輕敲著,心里漸漸有了寫詩的念頭。

    上卷 三 鄉下訪農探源起 外用法補文獻缺

    甦墨卿听說鄉下的藥農對補骨脂的用法更熟悉,便趁著秋收後的空閑,跟著周老丈去了十幾里外的“胡桃村”。村里滿是胡桃樹,樹下種著成片的補骨脂,褐色的籽兒掛在枝頭,像串著的小燈籠。村口的曬谷場上,一個穿著粗布短衫的老者正在曬補骨脂,正是村里的老藥農王老栓。

    “王老伯,晚輩甦墨卿,想來向您請教補骨脂的用法,”甦墨卿作揖道,“我們在鎮上用補骨脂丸治病,效果很好,只是想知道更多民間的用法。”王老栓放下手里的木耙,笑著說︰“你們說的補骨脂丸,我也用過!我年輕時在山里砍柴,淋了雨,腰痛得不能動,就是靠補骨脂治好的。”

    三人坐在曬谷場的草垛上,王老栓慢慢講起往事︰“二十年前,我得了‘寒濕痹痛’,腰像被冰裹著,連走路都得扶著樹。村里的老郎中給我開了個方子︰把補骨脂煮成湯,先喝一碗,再用棉布蘸著湯燻腰,燻到皮膚發紅。我用了三天,腰就不疼了;連燻帶喝了七天,就能去山里砍柴了。”

    甦墨卿眼楮一亮︰“您是說,補骨脂還能外用?”王老栓點點頭,從屋里拿出個陶鍋,往鍋里放了把補骨脂,加了些水,放在灶上煮︰“你看,外用的時候,補骨脂不用酒泡,直接煮水就行——酒泡的補骨脂偏于內服溫腎,生煮的補骨脂偏于外用散寒。這是民間的老法子,官修醫書里可沒寫!”

    周老丈湊過去看︰“我之前翻《便民圖纂》明代農書),里面只說補骨脂‘溫腎,治腰痛’,沒提外用法。王老伯,您這法子是怎麼知道的?”“是我爹傳下來的!”王老栓笑著說,“我爹也是藥農,他年輕時治過不少寒濕痹痛的人,都是用這個內服加外用的法子,從來沒失手過。”

    正說著,村里的趙二郎扛著柴回來,見了王老栓,笑著說︰“王伯,您上次教我的法子真管用!我前陣子腰痹,用補骨脂煮水燻了五天,就好了!”趙二郎今年三十多歲,常年在山里扛柴,得了寒濕痹痛的毛病,之前吃了不少藥都不管用,听王老栓說的法子,試了試就見效了。

    甦墨卿把外用法和趙二郎的病案記在本子上,又問王老栓補骨脂的采摘時間︰“老伯,補骨脂什麼時候采最好?”“霜降後三天!”王老栓指著地里的補骨脂,“霜降前采,藥性不夠;霜降後采,霜氣能讓它的溫性更足,還能去點燥性。采回來後不能暴曬,要陰干,暴曬會讓藥效跑掉——這些都是農書里沒寫的,是我們藥農一代代傳下來的。”

    甦墨卿恍然大悟︰原來農書和官修醫書里的記載,只說了補骨脂的基本功效,卻沒提采摘、炮制的細節,更沒說外用法。這些細節,都是百姓在實踐里摸出來的,像胡桃村的胡桃樹,栽在土里,沒人特意管它,卻年年結果,滋養著村里人。

    回去的路上,周老丈笑著說︰“墨卿,今天沒白來!這些用法要是寫進書里,比官修醫書還周全。”甦墨卿點點頭,摸著懷里的本子,心里越發覺得︰民間的實踐,就像補骨脂的根,扎在土里,默默吸收養分,而文獻記載,是補骨脂的枝丫,要靠根的滋養才能長得茂盛。

    上卷 四 燈下和詩初得韻 藥香伴筆潤華章

    從胡桃村回來後,甦墨卿把收集到的外用法、采摘細節、加減病案都整理到本子上,密密麻麻寫了十幾頁。這天晚上,他坐在燈下,翻著鄭愚的詩,忽然想︰要是能和一首詩,把補骨脂丸的功效寫進去,既符合格律,又能傳揚這方子,該多好。

    鄭愚的詩是七言絕句,押“微、衣、須”的韻。甦墨卿摸著下巴,琢磨著首句︰鄭愚寫“七年邊戍向金微”,說的是自己戍邊七年用了方子;他想寫民間用補骨脂丸的時間,不如改成“三年時節向邊隅”——“三年”是說民間用這方子的時間久,“邊隅”則對應百姓在鄉野間的實踐,既和原詩格律相同,又有新意。

    第二句該寫什麼呢?甦墨卿想起張老丈服了藥後,腰痛好了,能重新開課;李氏服了藥後,能抱娃抓藥。這些都是“藥力”的功勞,不如寫“人信方知藥力殊”——只有親身用了,才知道這方子的奇特,既扣住了“藥”的主題,又符合韻腳。

    第三句,鄭愚寫“奪得春光來在手”,甦墨卿覺得這句寫得極好,“春光”對應補骨脂溫腎助陽的效果,像把春天的暖意握在手里,不用改,直接用正好。第四句,鄭愚寫“青娥休笑白髭須”,甦墨卿想起張老丈的白髭最近竟有了些青色的絨毛,便稍作調整,還是用“青娥休笑白髭須”,既和原詩呼應,又貼合張老丈的情況。

    “三年時節向邊隅,人信方知藥力殊。奪得春光來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須。”甦墨卿把詩寫在紙上,反復讀了幾遍,覺得既符合格律,又寫出了補骨脂丸的功效。他又在詩後加了段小注,寫了張老丈和李氏的病案,還有王老栓的外用法,算是對詩的補充。

    第二天,甦墨卿把詩拿給周老丈看,周老丈讀了幾遍,笑著說︰“好詩!既寫了藥的功效,又有文人的風雅,比單純的藥方好記多了!”鎮上的書友柳彥臣來看他,見了這首詩,也贊不絕口︰“墨卿,你這詩把‘藥’和‘文’融在一起,真是別出心裁!要是能多寫幾首,編成一本‘藥詩集’,定能傳揚開來。”

    甦墨卿听了,心里越發堅定︰他要把補骨脂丸的民間實踐、病案、用法都整理成集,配上和詩,讓這方子不僅能治病,還能成為中醫藥文學的一段佳話。他把詩箋和病案本放在一起,窗外的陽光照在紙上,補骨脂的香氣從藥鋪飄進來,混著墨香,像在為這樁“藥詩傳薪”的心事,添了幾分綿長的詩意。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青娥笑罷髭須綠︰明賢藥詩補骨記(上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青娥笑罷髭須綠︰明賢藥詩補骨記(上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