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草木歸心•薪火永續
一、基地“道地育”
1995年,無錫建立“補骨脂道地藥材種植基地”,沈念祖的孫子沈思源中藥學博士)擔任基地技術負責人。他遵循“道地性”原則,選擇無錫東亭鎮古錫金縣核心產區)的沙質壤土,模擬傳統藥圃的種植環境,同時引入現代化的種植技術。
沈思源發現,傳統種植中,補骨脂常與杜仲、牛膝間作,他通過實驗驗證,這種“藥藥間作”模式,能促進補骨脂根系分泌有益物質,提高補骨脂素含量。他還沿用祖傳的“霜前采收”“陰干”等方法,確保藥材質量。基地出產的補骨脂,因有效成分含量高、品質穩定,成為全國知名的道地藥材。
為保護補骨脂種質資源,沈思源建立了“補骨脂種質資源庫”,收集全國各地的補骨脂品種,進行優良品種選育。他培育的“錫骨脂1號”,不僅產量高,還抗病蟲害,深受種植戶歡迎。他說︰“道地藥材,不僅是產地的標志,更是品質與文化的傳承。我們要讓無錫的補骨脂,始終保持老祖宗留下的好味道。”
基地還開設“農事體驗課”,邀請市民與學生參與補骨脂的種植、采收、炮制,讓大家近距離感受草藥的生長與炮制過程。有位小學生在體驗後,寫下作文︰“補骨脂像小珠子,炒的時候香香的,爺爺說它能暖腰,我要帶些回家給奶奶吃。”
二、醫院“新用研”
2010年,無錫中醫院成立“補骨脂臨床應用研究室”,沈思源與醫院骨科合作,開展補骨脂治療老年骨質疏松癥的臨床研究。他們基于中醫“腎主骨生髓”理論,采用“補骨脂總 膠囊”現代制劑)配合針灸,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患者。
臨床結果顯示,患者服用補骨脂總 膠囊三個月後,骨密度明顯提升,疼痛評分降低60。研究團隊還發現,補骨脂總 能促進成骨細胞增殖,抑制破骨細胞活性,這與中醫“補腎強骨”的理論高度契合。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中國中藥雜志》上,為補骨脂在現代骨科的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研究室還探索補骨脂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如用補骨脂配伍黃 治療慢性腎炎中醫“腎氣虛”證),用補骨脂酊外涂治療斑禿中醫“肝腎不足”證),均取得良好療效。主任中醫師張教授說︰“補骨脂就像一座寶庫,傳統用法是基礎,現代研究能讓我們挖掘出更多寶藏,為患者帶來福音。”
三、非遺“技藝傳”
2015年,“補骨脂炮制技藝”被列入江甦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沈思源成為代表性傳承人。他開設“非遺工坊”,招收學徒,系統傳授補骨脂的種植、采收、炮制技藝,包括“鹽炒法”“酒蒸法”“蜜炙法”等傳統工藝。
工坊里,沈思源帶著學徒們用青石臼搗藥,用銅鍋炒籽,還原傳統炮制場景。他說︰“炮制是中藥的靈魂,補骨脂鹽炒後,能引藥歸腎,增強溫腎強骨之力;酒蒸後,能活血通絡,適合治療痹痛。這些技藝,靠的是手感與經驗,得手把手教。”
為讓非遺技藝活起來,沈思源還與文創公司合作,開發“補骨脂文創套裝”,包含迷你藥臼、炒籽鍋、補骨脂籽種與《德仁堂藥鈔》復刻本,讓大眾在體驗中感受非遺魅力。套裝上市後,深受歡迎,許多家長買給孩子,讓他們了解傳統中藥文化。
沈思源說︰“非遺傳承,不僅是傳技藝,更是傳文化。補骨脂的炮制技藝,承載著老祖宗對草木的敬畏,對生命的關懷,我們要讓它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四、古籍“新發現”
2020年,沈思源在整理家族藏書時,發現一本清代手抄本《草木憶舊錄》,其中記載了補骨脂的一種“失傳用法”︰“補骨脂籽與松針同煮,燻洗患處,可治凍瘡久不愈合。”他立刻開展實驗,驗證這一用法。
實驗顯示,補骨脂中的補骨脂素與松針中的揮發油協同作用,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愈合。沈思源將這一方法應用于臨床,治療一位患“頑固性凍瘡”的患者,每日用補骨脂松針湯燻洗,配合內服補骨脂丸,半月後,凍瘡愈合,未留疤痕。
他還將《草木憶舊錄》中的其他補骨脂用法,如“補骨脂配艾葉治婦人宮寒”“補骨脂籽研粉敷臍治小兒遺尿”等,一一整理驗證,補充到現代臨床應用中。他說︰“古籍中藏著太多未被發掘的智慧,我們要做的,就是讓這些‘老方子’在現代煥發新活力,這才是對傳統最好的傳承。”
五、家庭“憶舊味”
2023年,沈思源的女兒沈語然,在無錫開設了一家“骨脂憶舊茶社”,將補骨脂與茶文化、詩詞文化結合。茶社里,既有“補骨脂核桃茶”“補骨脂紅棗茶”等養生茶飲,也陳列著《德仁堂藥鈔》復刻本、補骨脂炮制工具與歷代文人的題詠詩稿。
茶社的招牌茶飲“憶舊茶”,用鹽炒補骨脂、核桃、桂圓煮制,甜香中帶著淡淡的辛香。沈語然說︰“這茶的配方,源自太奶奶傳下來的食療方,喝的不僅是健康,更是回憶。”許多顧客喝著茶,看著牆上黃景仁的詩句,感慨道︰“沒想到這小小的補骨脂,竟承載著這麼多故事,喝著茶,就像走進了時光里。”
沈語然還會定期舉辦“藥香詩會”,邀請文人雅士與市民,圍繞補骨脂創作詩詞,講述與補骨脂相關的回憶。有位老人分享道︰“小時候,奶奶常用補骨脂給我治腰痛,現在喝著這茶,就像奶奶還在身邊。”茶社成了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紐帶,讓補骨脂的“憶舊”情懷,在新時代繼續傳遞。
第八卷 香遠益清•情寄千秋
一、補骨脂的“精神密碼”
從明代無錫“德仁堂”的銅鈴,到清代文人的詩箋;從亂世中的藥囊,到現代的種植基地;從中醫的辨證施治,到中西醫的融合創新,補骨脂走過的千年歷程,藏著三重“精神密碼”。
其一,“實踐為根”的韌性。補骨脂的每一種用法,都源于百姓的生存實踐——漁民從藥鋪得方治腰痛,農民在田間摸索出驅蟲法,戰亂中鄉親們用野生補骨脂應急。這些未入典籍的“口傳知識”,是補骨脂穿越時空的根基,印證了“實踐先于文獻”的真理。正如《德仁堂藥鈔》所言︰“草木之效,在田間,在藥囊,在百姓的口碑里,不在紙墨間。”
其二,“兼容並蓄”的智慧。它既能融入中醫的“腎主骨生髓”理論,也能適應西醫的藥理分析;既能成為文人“以藥寄情”的意象,也能化作農民護田的驅蟲劑;既能保留傳統的鹽炒炮制,也能創新為現代的總 制劑。這種“兼容”,不是妥協,而是對“治愈”與“關懷”本質的堅守,體現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醫學智慧。
其三,“以情載道”的溫度。從黃景仁“補骨脂香飄舊夢”的鄉愁,到戰亂中沈硯秋護籽傳方的堅守;從江南家庭“骨脂粥”的親情,到現代茶社“憶舊茶”的情懷,補骨脂始終承載著人的情感。它不僅是治病的草藥,更是連接人與自然、人與歲月、人與人的“情感媒介”,讓冰冷的醫術,有了溫暖的底色。
二、傳統的“未來之徑”
補骨脂的傳承與創新,為傳統醫藥的現代化提供了清晰的路徑。它告訴我們,傳統不是靜止的“古董”,而是流動的“活態智慧”——既要堅守“道地性”與“核心技藝”如補骨脂的鹽炒炮制、道地種植),保留傳統的根脈;也要用現代科技賦能如種質資源庫、質量標準制定),讓傳統適應新時代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傳統的傳承,離不開“人”的溫度。從沈仲山到沈思源,五代人的堅守;從李墨卿到沈語然,文人與百姓的參與,讓補骨脂的故事,始終充滿“人情味”。未來,傳統醫藥的傳承,不僅需要技術與標準,更需要有人願意傾听民間的聲音,記錄百姓的經驗,傳遞草木的情感,讓傳統真正走進生活,融入人心。
三、草木的“永恆詩意”
補骨脂的故事,最終回歸到“人與草木”的和諧共生。它從昆侖余脈走來,在江南的藥圃、農田、書齋、茶社中扎根,以其溫厚之性,療愈人身之疾,承載歲月之憶,連接不同的時空與人群。正如當代詩人在《骨脂吟》中所寫︰“一粒褐珠,藏著千年的霜;一縷辛香,飄著萬家的光。它是藥,是詩,是時光的信箋,寫著人間的暖與望。”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補骨脂提醒我們︰慢下來,去感受草木的氣息,去傾听傳統的聲音,去珍惜那些承載著情感與智慧的“舊物”。或許,在一杯“憶舊茶”的香氣中,在一本老藥鈔的字跡里,在一片補骨脂葉的紋理間,我們能找到內心的寧靜,讀懂歲月的深情。
四、薪火的“永續之諾”
如今,無錫“德仁堂”的藥圃仍在,補骨脂的嫩芽每年都會如期破土;《德仁堂藥鈔》的復刻本,在圖書館與茶社中被翻閱;“補骨脂炮制技藝”的非遺工坊里,年輕學徒的搗藥聲,與百年前的銅鈴遙相呼應。這一切,都在訴說著一個承諾︰薪火不息,傳承不止。
沈思源在非遺工坊的牆上,寫下這樣一段話︰“守一株草,傳一方術,承一份情。願補骨脂的辛香,繼續飄向未來,讓後人知道,我們曾如此敬畏草木,如此珍視傳統,如此熱愛生活。”這不僅是沈家世代的承諾,更是每一個傳承者的心聲——讓草木有情,讓醫脈有續,讓歲月有痕,讓人間有暖。
結語
《骨脂憶舊︰藥香載夢記》至此終章。從明代江南藥鋪的銅鈴搖曳,到清代文人的詩箋染香;從亂世藥囊的續命微光,到現代基地的道地新綠;從農圃驅蟲的民間智慧,到醫堂辨證的古今和鳴,補骨脂這顆褐紅的籽實,以其溫厚之性,在“實踐”與“文思”的流轉中,在“醫”與“情”的交織里,成為跨越千年的“時光信物”。
它的歷程,是“實踐先于文獻”的生動注腳——漁民的腰痛、農人的蟲害、戰亂的急癥,百姓在生存中摸索的用法,最終匯成《德仁堂藥鈔》的筆墨;它的故事,是“口傳與文獻互動”的鮮活例證——祖傳的識草訣、文人的題詠詩、現代的科研文,不同形式的“記載”,讓補骨脂的智慧代代相傳;它的價值,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深刻詮釋——從治病的草藥,到養生的茶飲,再到寄情的意象,補骨脂始終扎根生活,卻又超越了草木本身,成為情感與文化的載體。
補骨脂雖微,卻映照出傳統醫藥的韌性與溫度,也映照出中國人對生命、對歲月、對情感的珍視。願這縷穿越千年的藥香,繼續飄向未來,讓更多人在草木中讀懂傳統,在藥香中感受溫情,讓“以藥寄情”的詩意,在時光中永續流傳。
贊詩
褐珠一粒歷滄桑,辛香縷縷入詩行。
藥圃傳薪承古意,書齋寄夢憶舊光。
亂世護生情未改,新程融智韻更長。
莫道草木無言語,歲歲留香暖四方。
尾章
暮春時節,無錫“德仁堂”舊址旁的藥圃里,沈思源帶著年幼的孫女沈念昔,采摘剛成熟的補骨脂籽。陽光透過葉片,灑在褐紅的籽實上,泛著溫潤的光。
“爺爺,這小珠子是什麼呀?”念昔好奇地問。
沈思源笑著說︰“這是補骨脂,咱們家傳了五代的靈草。它能治腰痛,能護莊稼,還能讓人想起以前的事。”
他拿起一粒籽實,放在念昔手心︰“你聞,有香香的味道,這味道里,有太爺爺在戰亂中護籽的故事,有太奶奶煮粥的味道,還有古時候文人寫詩的情懷。”
念昔湊近聞了聞,似懂非懂地點頭。沈思源又教她念祖傳的“識草訣”︰“睫似弱柳,葉如翠羽,花呈蝶形,籽若褐珠……”念昔跟著念,聲音清脆,與藥圃中補骨脂的搖曳聲,一同融入江南的暮色。
不遠處的“骨脂憶舊茶社”里,沈語然正為顧客沖泡“憶舊茶”,茶煙裊裊,與牆上黃景仁的詩句相映。一位老人喝著茶,感慨道︰“這味道,和我小時候奶奶做的一樣,多少年了,還這麼暖。”
夕陽西下,藥圃的補骨脂在風中輕輕搖曳,似在訴說著千年的故事。這顆小小的褐珠,從古代走來,在現代停留,又將跟著念昔這樣的孩童,走向更遠的未來。它的辛香,不僅是草木的氣息,更是時光的味道,是情感的紐帶,是傳承的承諾,將永遠在人間,溫暖歲月,撫慰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