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青娥笑罷髭須綠——補骨脂奇緣記(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青娥笑罷髭須綠——補骨脂奇緣記(下卷)

    青娥笑罷髭須綠——補骨脂奇緣記

    下卷 神草揚名融醫道

    第一卷 十里椰香傳藥韻

    鄭愚服滿十日“婆固脂”那日,瓊州府衙的鳳凰花恰好落了滿院,他身著常服,在庭院中打了一套簡易的導引術,動作雖不迅捷,卻連貫有力,全然沒了往日的滯澀。幕僚們圍在一旁,看著自家大人面色紅潤,眼神清亮,紛紛感嘆“大人這精神頭,怕是比五十歲時還要健朗!”鄭愚笑著擺手,目光卻望向院外——自他服藥見效後,便讓李摩訶在府中開設臨時藥棚,為百姓免費診治虛寒之癥,此刻藥棚外早已排起了長隊,椰林掩映的小道上,滿是求醫的鄉鄰。

    藥棚內,李摩訶正忙著為一位老漁民診病。那老漁民姓周,常年在海上捕魚,十年前落下了風濕痹痛的病根,每逢陰雨天,膝蓋便痛得無法屈伸,連漁船都上不去。李摩訶搭脈後,取了炮制好的“婆固脂”,又加入桂枝、獨活,研磨成粉,囑咐他用溫酒送服,同時用生藥搗碎外敷膝蓋。老周半信半疑地服了五日,竟真的能拄著拐杖走到府衙,拉著李摩訶的手哽咽道“先生的藥比貼了十年的膏藥都管用,我現在能彎膝蓋了!”鄭愚站在一旁,看著老周激動的模樣,忽然覺得,這“婆固脂”不僅治好了自己的病,更成了連接官民的紐帶。

    府衙旁的小集市上,有個賣針線的農婦阿秀,婚後三年未孕,平日里畏寒怕冷,經期腹痛難忍,吃了無數調經的湯藥也不見效。听聞府衙有奇藥,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了。李摩訶診脈後,對鄭愚說“此婦是宮寒不孕,‘婆固脂’能溫腎暖宮,可配伍艾葉、香附同用。”鄭愚記下藥方,讓府中僕婦按方抓藥,又囑咐阿秀每日用熱水泡腳,配合服藥。三個月後,阿秀竟帶著一籃新鮮的荔枝來謝恩,臉上帶著紅暈“大人,先生,我懷上了!現在手腳暖和了,經期也不痛了!”

    隨著求醫的人越來越多,鄭愚發現,瓊州百姓多有虛寒之癥——漁民常年受海風侵襲,農夫常冒雨耕作,婦人們多因產後失養落下病根。他便與李摩訶一起,根據不同病癥調整“婆固脂”的配伍治老人夜尿多,加益智仁、山藥;治婦人宮寒,加艾葉、當歸;治風濕痹痛,加桂枝、牛膝。每一個藥方,都經過實踐驗證,每一次調整,都記錄在案。府衙的幕僚們見狀,主動幫忙整理病案,短短半年,竟攢下了厚厚的三大本,上面記滿了患者的姓名、病癥、藥方與療效。

    這日傍晚,鄭愚與李摩訶坐在府衙的亭子里,看著夕陽透過椰樹葉灑下斑駁的光影,藥棚外還有零星求醫的百姓,卻已沒了往日的擁擠——許多人服了藥後,不僅自己痊愈,還將“婆固脂”的妙用傳到了周邊州縣,甚至有人專程從雷州半島渡江而來。李摩訶拿起桌上的“婆固脂”生藥,對鄭愚說“此藥在訶陵國,多是山野村夫自用,從未想過能幫到這麼多人。”鄭愚笑著接過藥,放在鼻尖輕嗅,那淡淡的辛香中,似乎還帶著陽光與米酒的氣息“先生可知,這便是‘源于生活’的力量?百姓的病痛,是最好的醫書;實踐的經驗,是最真的藥引。”

    第二卷 山野尋蹤探本源

    鄭愚深知,要讓“婆固脂”真正留在瓊州,光靠府衙的藥棚遠遠不夠。他听說,李摩訶帶來的“婆固脂”生藥,是從訶陵國的山野中采摘的,若能在瓊州引種成功,百姓便能隨時取用,不必再依賴商船帶來的藥材。于是,他與李摩訶約定,一同進山尋找適合“婆固脂”生長的地方。

    出發那日,天剛蒙蒙亮,兩人帶著幾名熟悉山路的樵夫,背著竹筐,沿著瓊州北部的山路往上走。山路崎嶇,布滿了青苔,鄭愚雖已痊愈,卻也走得氣喘吁吁。李摩訶見狀,遞給了他一小包“婆固脂”粉末“大人含在口中,能補氣力。”鄭愚依言含下,片刻後,果然覺得喉嚨生津,腳步也輕快了些。他笑著說“這藥當真是隨身的‘暖爐’,走到哪里都不怕寒了。”

    行至半山腰,他們遇到了一位采藥的老藥農,姓陳,年過七旬,卻依舊健步如飛。老陳見他們背著竹筐,像是在尋什麼,便主動搭話“兩位是來尋草藥的?這山上的草,我閉著眼楮都能認全!”鄭愚大喜,忙取出“婆固脂”的生藥,問老陳是否見過。老陳接過藥,仔細看了看,又放在鼻尖聞了聞,忽然笑道“這草我們叫‘暖陽子’,長在向陽的坡地上,夏天開小黃花,秋天結的籽像小豆子,以前有人用它泡酒治腰痛,就是不知道藥效這麼強!”

    鄭愚與李摩訶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驚喜。老陳帶著他們來到一處向陽的緩坡,只見坡地上長滿了與“婆固脂”相似的草藥,葉片呈卵形,邊緣帶著細小的鋸齒,湊近了能聞到淡淡的辛香。李摩訶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挖出一株,查看根部“沒錯,就是‘婆固脂’!沒想到瓊州也有野生的,這里的氣候與訶陵國相似,向陽坡地又能充分接受日照,正是它喜歡的生長環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老陳告訴他們,這“暖陽子”在山里不算稀有,只是以前沒人知道它的真正功效,頂多用來泡酒治些小痛小病。有一年,村里有個少年,在山中砍柴時摔斷了腿,傷愈後總覺得腿骨發涼,陰雨天更是痛得厲害。老陳便采了些“暖陽子”,用米酒泡了三個月,讓少年每日喝一小杯,半年後,少年的腿竟完全好了,還能跟著村里人上山打獵。“現在想來,這‘暖陽子’怕是能補骨頭里的陽氣!”老陳感慨道。

    鄭愚听著老陳的話,心中越發清晰民間的口傳經驗,往往藏著未被發掘的智慧。他讓樵夫們小心翼翼地挖了些“婆固脂”的幼苗,打算帶回府衙的菜園中試種。臨走時,他給了老陳一些銀兩,卻被老陳推辭了“大人要是能把這‘暖陽子’的用法教給更多人,比給我銀兩還強!山里人不怕窮,就怕生病沒藥治。”鄭愚握著老陳的手,鄭重地說“老丈放心,我定會讓這‘暖陽子’,成為護佑一方百姓的神草。”

    第三卷 醫道相融破成見

    瓊州府推廣“婆固脂”的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很快傳到了嶺南其他州縣,甚至驚動了廣州府的醫官們。這年冬天,廣州府的資深醫官王大夫,帶著幾名弟子專程來到瓊州,名義上是“交流醫道”,實則是為了驗證這“異域奇藥”是否真如傳聞中那般神奇——在他們看來,中原醫道源遠流長,《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早已奠定了醫藥根基,“蠻夷之地”的草藥,怎能與中原的經典藥材相提並論?

    王大夫抵達瓊州府時,正趕上鄭愚在府衙舉辦“藥會”,邀請了周邊州縣的醫人、藥農,分享“婆固脂”的用藥經驗。王大夫一進府衙,便看到牆上掛著密密麻麻的病案,桌案上擺著“婆固脂”的生藥、炮制後的藥末,還有不同配伍的藥方。他掃了一眼,便皺起了眉頭,對身邊的弟子說“這些病案只記了療效,卻不提性味歸經,配伍也雜亂無章,哪里有半點醫道的嚴謹?”

    鄭愚見王大夫來了,忙上前迎接。王大夫卻沒理會他的寒暄,直接問道“鄭大人,听聞你用‘婆固脂’治好許多人,可此藥從未見于中原醫書,不知你如何確定它的藥性?若是藥性猛烈,傷及百姓,豈不是害了人?”鄭愚沒有生氣,只是笑著將王大夫請進內堂,取出那三大本病案,又讓人請來幾位痊愈的患者。

    第一位患者是之前的老管家,他笑著對王大夫說“王大人,我以前每夜起夜五六次,服了‘婆固脂’配益智仁,現在一覺到天亮,手腳也暖和了。”第二位患者是漁民老周,他當場彎了彎膝蓋,活動自如“我這腿痛了十年,吃了多少湯藥都不管用,就服了這藥,現在能上船捕魚了!”第三位患者是農婦阿秀,她抱著剛滿周歲的孩子,笑著說“若不是這藥,我怕是一輩子都當不了娘。”

    王大夫看著患者們真切的笑容,又翻了翻病案,上面詳細記錄了每位患者的服藥時間、劑量、反應,甚至還有調整藥方的過程,心中的疑慮消了幾分,卻仍嘴硬“即便有療效,也需辨明性味歸經,方能融入中原醫道。”這時,李摩訶走上前,將炮制好的“婆固脂”遞給王大夫“王大人可嘗嘗,此藥味辛、苦,性溫,經日曬酒蒸後,燥性大減,能入腎經,補骨中之陽,驅體內之寒,與中原的附子、肉桂雖來源不同,卻有相似之效。”

    王大夫接過藥末,放在舌尖輕嘗,果然嘗到一股辛苦之味,片刻後,腹中升起一股暖意,與服用附子時的感受相似,卻更為溫和。他沉默了許久,終于站起身,對鄭愚深深一揖“鄭大人,李某今日才算明白,醫道不分地域,能治百姓病痛的,便是好藥。這‘婆固脂’的妙用,值得記入醫案,流傳後世。”

    鄭愚笑著扶起他“王大人言重了。中原醫道講究‘辨證施治’,異域草藥自有其特性,若能將兩者相融,便是百姓之福。”此後幾日,王大夫留在瓊州,與鄭愚、李摩訶一同研究“婆固脂”的配伍,將中原醫書的理論與民間實踐相結合,完善了“婆固脂”的用藥體系。離開時,他帶走了一套“婆固脂”的炮制方法和病案,承諾會在廣州府推廣此藥——一場關于“異域奇藥”的成見,終究被實踐與實效化解,化作了醫道相融的佳話。

    第四卷 歸帆載得神草還

    時光荏苒,鄭愚在瓊州任上已過七年。這七年里,“婆固脂”在嶺南各地扎下了根,不僅府衙的菜園中引種成功,許多百姓也在自家的菜園里種上了這種“暖陽子”,炮制之法通過口傳心授,傳遍了漁村與山野。鄭愚每日除了處理公務,便與李摩訶、老藥農們一起,整理“婆固脂”的用藥經驗,從生長習性到炮制細節,從單方使用到配伍禁忌,一一記錄在冊,漸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婆固脂用藥紀要”。

    這年秋天,朝廷傳來旨意,召鄭愚回京任職。此時的鄭愚,已年過八十二歲,卻依舊精神矍鑠,鬢邊雖仍有白發,卻夾雜著不少黑發,腰背挺直,步履穩健,絲毫不像垂暮之人。幕僚們笑著說“大人這哪是回京任職,分明是帶著‘春光’榮歸故里!”鄭愚听了,也忍不住發笑,想起自己初到瓊州時的狼狽,再看看如今的模樣,心中滿是感慨——這一切,都要歸功于那味從訶陵國傳來的“婆固脂”。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啟程那日,瓊州的百姓自發來到碼頭送行,有的提著裝滿“婆固脂”生藥的竹籃,有的捧著炮制好的藥末,還有的帶來了自家種的瓜果。老漁民老周拄著拐杖,顫巍巍地將一壇“婆固脂藥酒”遞給鄭愚“大人,這酒您帶著,路上喝,暖身子!”農婦阿秀抱著孩子,哽咽著說“大人,是您讓我有了孩子,這份恩情,我們一輩子都記著!”鄭愚看著眼前的百姓,眼眶濕潤,他對著眾人深深一揖“我在瓊州七年,蒙百姓厚愛,這‘婆固脂’能護佑大家,便是我最大的心願。”

    李摩訶也來送行,他遞給鄭愚一個木盒,里面裝著“婆固脂”的種子和詳細的種植、炮制圖譜“大人,這種子您帶回長安,若能在北方引種成功,便能幫到更多畏寒的人。”鄭愚接過木盒,緊緊握在手中“先生放心,我定會讓這‘婆固脂’,在中原大地生根發芽。”船開之時,李摩訶站在碼頭,對著鄭愚揮手,陽光灑在他黝黑的臉上,笑容溫暖——這段跨越山海的醫道奇緣,雖始于偶然,卻成了永恆的羈絆。

    航行途中,鄭愚站在船頭,望著滔滔江水,想起這七年的經歷,心中感慨萬千,隨口吟出一首詩“七年使節向邊隅,人言方知藥物殊;奇得春光采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須。”幕僚們听了,紛紛稱贊,這首詩不僅道出了“婆固脂”的神奇,更寫出了鄭愚對這段經歷的珍視。船到長安時,百姓們听說這位八旬老臣竟如此健朗,紛紛圍來看望,當得知他是靠嶺南的“奇藥”恢復精神時,都好奇地詢問藥名。鄭愚口中的“婆固脂”,因音譯的緣故,漸漸被百姓們傳成了“破故紙”,雖名字變了,卻絲毫不影響它的妙用,很快便在長安的藥鋪中流傳開來。

    結語

    鄭愚回京後,將“婆固脂”的用藥紀要與病案整理成冊,呈給了朝廷太醫院,雖未立刻被納入官方醫書,卻在民間廣泛流傳。此後數百年,“破故紙”的名字被一代代人口口相傳,它的療效經過無數實踐的驗證,從嶺南傳到中原,從中原傳到四方,成了治虛寒、補陽氣的常用藥材。直到明代,李時珍編撰《本草綱目》時,根據其“補骨中之陽”的功效,將“破故紙”正式定名為“補骨脂”,並詳細記載了它的性味、歸經、炮制方法與配伍應用,讓這味源于異域、興于民間的神草,終于登上了中原醫典的殿堂。

    補骨脂的故事,藏著中國傳統醫學最樸素的智慧——它始于訶陵國的口傳經驗,興于瓊州百姓的實踐驗證,融于中原醫道的理論體系,最終被文獻記載,流傳後世。這“口傳知識”與“文獻記載”的互動,恰是“實踐先于文獻”的生動寫照,也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最佳詮釋。正如山野中的補骨脂,需經日曬酒蒸方能成藥,傳統醫學的智慧,也需經歲月的沉澱、實踐的打磨,方能歷久彌新。

    贊詩

    瘴海逢痾嘆暮年,訶陵神草渡塵緣。

    三請藥石消冷疾,七朝暖意入丹田。

    椰林傳韻療民苦,醫道相融破俗偏。

    莫道遐方無妙藥,補骨猶帶嶺南煙。

    尾章

    如今,在瓊州的山野間,仍能看到成片生長的補骨脂,每到秋日,細小的籽實掛滿枝頭,帶著陽光與泥土的氣息。當地的老人,依舊會用酒蒸補骨脂,為家人驅寒暖身;藥鋪的掌櫃,會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將補骨脂與其他藥材配伍,治百姓的虛寒之癥。偶爾有孩童在山野中采摘補骨脂的葉片,老人便會給他們講起那個八旬老臣與異域船主的故事,講起那味從“婆固脂”變成“補骨脂”的神草,講起那段跨越山海、融合醫道的奇緣。

    而在更遙遠的地方,當人們翻開《本草綱目》,看到“補骨脂”三個字時,或許不會想到,這味普通的藥材背後,藏著一段關于勇氣、信任與實踐的傳奇,藏著中國傳統醫學“向生活學習、向實踐致敬”的永恆初心。這初心,如同補骨脂的藥性一般,溫和卻堅定,歷經千年,依舊溫暖著每一個需要它的人。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青娥笑罷髭須綠——補骨脂奇緣記(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青娥笑罷髭須綠——補骨脂奇緣記(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