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秦巴冬藏陰陽孕藥魂
秦巴山脈橫亙陝南,冬日里盡是素裹的峰巒,寒霧像凝住的紗,纏在青石板縫里,連溪澗都縮成了細瘦的銀線。冬至這日,天剛蒙蒙亮,山腳下的藥農們便揣著粗布口袋往山深處走——他們都記著老藥仙青崖翁的話“天地有常,冬藏為要。草木的魂靈,都在這陰氣最盛時藏進了根里,等的就是懂它的人來取。”
青崖翁住在雲霧崖的半腰,草廬外種著幾株老松,松樹下擺著塊丈許見方的青石板,板上常攤著些曬干的草藥,風一吹就飄出清苦的香。這日他正對著崖下的雲海出神,指尖捻著一片泛金的葉子,葉背的金色像揉碎的陽光,嚼在嘴里,先是微苦,繼而辛麻感從舌尖竄開,順著經絡往腰腎處沉——這便是他十年前在寒崖下尋到的“金葉草”,後來藥農們見它根睫節節如連珠,治風濕痹痛最靈,便喚它“拐子七”。
此時雲海深處忽然滾過一陣輕雷,青崖翁抬頭笑了“陰極生陽,這草的根該熟了。”他知道,秦巴的冬藏,藏的不只是草木的形,更是天地陰陽相濟的理——就像這拐子七,葉屬陽,承天光雨露;根屬陰,納山石精氣,冬至後陰氣盡斂,陽氣初萌,正是采根制藥的好時候。這便是天人合一的妙處,人順天,藥順人,才能成治病的機緣。
第一卷 寒崖辨藥金葉顯真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氣五味)
青崖翁第一次見拐子七,是在十年前的孟春。那時他剛雲游到秦巴,見山下的樵夫老栓拄著拐杖,每走一步都疼得皺眉,膝蓋腫得像個饅頭,一打听才知是“風寒濕痹”,犯了三年,藥吃了無數,總不見好。
“山里的草,或許能治山里的病。”青崖翁便帶著老栓往山上去。春日的秦巴漫山是新綠,他卻在北坡的寒崖下停住——那里背陰,土薄石多,卻長著一叢叢帶金葉的草,葉形像羊的耳朵,風一吹就蹭著岩石輕顫。青崖翁蹲下身,掐了片葉子遞給老栓“嚼嚼看。”老栓剛嚼了一口,就皺著眉吐舌頭“辛得很,還麻!”
青崖翁卻眼楮一亮“辛能發散,麻能通經,這草是溫性的。”他又挖起一株,根睫節節相連,像串起來的珠子,斷面泛著白漿,聞著有股清苦氣。“根藏陰氣,葉承陽氣,溫性歸腎經——腎主骨,治痹痛正合宜。”他當時便采了些鮮根,讓老栓煎水喝,可連喝三日,老栓的膝蓋還是疼,只是不那麼僵了。
青崖翁沒急,反而天天去寒崖看那草。夏時草葉長得茂盛,金斑更亮,他采根煎藥,老栓說“麻勁兒弱了”;秋日草葉泛黃,根里的漿變稠,煎藥喝了,老栓能多走幾步;到了冬至,他再去采根,根睫變得緊實,斷面的白漿帶著點黃酒的甜香,這次煎了藥給老栓喝,當晚老栓就能自己站起來走兩步了。
“原來這草要順四季走。”青崖翁恍然大悟——春生葉,夏長睫,秋收氣,冬藏精。只有冬至後采的根,才藏足了一整年的精氣,溫性更純,辛麻感更烈,這便是“冬藏”的道理。他後來把這觀察記在本草冊上“秦巴拐子七,葉背泛金,根如連珠,冬采者性溫,味辛微苦,歸腎經,主風寒濕痹,筋骨攣急——此乃順四時而得真味也。”
那年開春,老栓的痹痛竟好了大半,能扛著柴下山了。他特意給青崖翁送了袋新米,指著寒崖的方向說“那金葉草長得更密了,像等著您去采呢!”青崖翁望著遠山笑,他知道,這不是草等他,是他懂了草的“時節語”——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從來不是一句空話,是草木寫給人的藥方子。
第二卷 酒制秘藝青石養藥魂(陰陽五行•性味歸經)
老栓的痹痛雖減,可一到陰雨天,膝蓋還是隱隱作痛。青崖翁琢磨著“拐子七溫通是夠了,可寒氣藏在骨縫里,得借點‘陽火’把它逼出來。”他想起秦巴人家常喝的黃酒,酒性辛熱,屬陽,能引藥入經絡——這不正是陰陽相濟的理?
他先取了冬至采的拐子七根,洗淨切成薄片,用本地釀的黃酒拌勻。可黃酒太稀,浸不透根片,藥香總飄不出來。青崖翁盯著草廬外的青石板發呆——這石板在崖下埋了百年,吸足了陰氣,摸上去總帶著涼潤。“陽酒浸陰根,還得有陰石鎮著,才能陰陽平衡。”他忽然有了主意。
當晚,青崖翁把拌了黃酒的根片鋪在青石板上,再用另一塊石板壓住,埋進松針堆里陰干。松針的清香滲進根片里,黃酒的辛熱被青石的陰氣收著,既不耗散藥力,又能讓酒氣慢慢鑽進根肉里。三天後掀開石板,根片變成了深褐色,聞著有股醇醇的酒香,嚼一口,辛麻感里帶著甜,順著喉嚨往下走,腰腹間暖融融的——比生煎時的藥力,竟強了三成。
他把這“酒制拐子七”給老栓試,老栓只喝了兩劑,陰雨天膝蓋就不疼了。可沒過多久,山下的鐵匠老王也來了,他患痹痛多年,還兼有口干舌燥的毛病,喝了酒制拐子七,關節不疼了,卻總上火。青崖翁便想“老王是陰虛體質,酒制拐子七偏陽,得加點陰藥調和。”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他想起崖上長的麥冬,味甘性微寒,歸心經、肺經,能滋陰生津——肺屬金,腎屬水,金能生水,麥冬的陰性能補老王的陰虛,又不克拐子七的溫性,這是五行相生的道理。他便讓老王用酒制拐子七配麥冬煎水喝,果然,上火的毛病沒了,痹痛也漸漸好了。
後來藥農們都學著青崖翁的法子,冬至後采拐子七根,用黃酒拌了埋在青石板下陰干,制成的“酒制拐子七”成了秦巴的寶貝。青崖翁在本草冊上補道“酒制者,借酒之陽,引藥入肝、腎二經——肝屬木,腎屬水,木能疏泄,水能養骨,故治痹痛更捷。青石鎮之,制酒之燥,存根之陰,陰陽相濟,性味歸經更專,此乃炮制之妙也。”
第三卷 六氣應藥風雨識機緣(五運六氣•七情理論)
又過了三年,秦巴的夏天格外多雨,連月不見晴,山腳下的村民們接二連三犯了痹痛,比往年多了一倍。青崖翁翻著他的“運氣冊”,上面記著“本年水運不足,太陰濕土司天,厥陰風木在泉——濕邪盛,風邪動,故風寒濕三氣雜至,痹痛易生。”
他去看藥農采的拐子七,發現今年的根比往年細些,辛麻感也弱了點。“水運不足,山石的精氣少了,草的根氣就弱。”青崖翁便改了采挖的日子——往年是冬至後三日采,今年他等至冬至後七日,待天上的“水氣”稍斂,地上的“土氣”漸生,才讓藥農上山。這次采的根,果然比之前緊實,斷面的白漿也稠了。
可即便如此,有個叫翠姑的婦人,喝了酒制拐子七還是不見好。她不僅關節疼,還總覺得胸悶,一喘氣就咳。青崖翁診了她的脈,脈弦而濡“是濕邪困脾,又兼肝氣不舒——脾屬土,肝屬木,木克土,肝氣郁了,脾濕更難化,藥氣也運不到關節里。”
他便想,拐子七主通腎經,可翠姑的病在脾和肝,得找些藥材配伍。他想起山里的紫甦葉,味辛性溫,歸肺、脾經,能散寒化濕;還有柴胡,味苦性微寒,歸肝經,能疏肝解郁。紫甦的溫性與拐子七的溫性相合,是“相須”——兩藥同用,溫通之力更強;柴胡的微寒能制紫甦的燥,又不克拐子七的溫,是“相使”——柴胡引拐子七的藥力入肝經,疏肝的同時還能通痹。
他給翠姑開的方子里,除了酒制拐子七,還加了紫甦葉和柴胡。翠姑喝了三劑,胸悶就輕了,再喝五劑,關節疼也消了。青崖翁便對藥農們說“用藥如用兵,不能只看一味藥的性,得看天的氣、人的體。今年濕盛風動,就得加些化濕疏肝的藥,不然藥再好,也走不到該去的地方。”
可沒過多久,又出了岔子——有個藥農把拐子七和黃連一起煎了,給家里的孩子治痹痛,結果孩子喝了藥,上吐下瀉。青崖翁趕緊去看,原來黃連味苦性寒,歸心經、胃經,能清熱燥濕,可拐子七性溫,黃連的寒性與拐子七的溫性“相殺”——兩藥同用,不僅沒了藥效,還傷了孩子的脾胃。
“這就是七情的道理。”青崖翁召集藥農們,拿著拐子七和黃連說,“有些藥合在一起,能添力;有些藥合在一起,會害命。咱們秦巴的藥多,可不能瞎配。就像拐子七,和紫甦、柴胡是朋友,和黃連、黃芩是仇人,這得記牢了。”他還把常見的配伍寫在木牌上,掛在藥農的屋里,讓大家照著做。
那年冬天,秦巴的雪下得早,可犯痹痛的人卻少了。藥農們都說,是青崖翁懂了天的“運氣”,配的藥正好對著病,這便是“天人同律”——天有五運六氣,藥有四氣五味,人有五髒六腑,只要合著這規律來,再難治的病,也能找到藥方。
第四卷 口傳心授本草留余韻(實踐先于文獻•口傳知識)
青崖翁的頭發漸漸白了,可他還是天天往山里跑,帶著藥農們認藥、采藥、炮制。他從不把方子藏著掖著,誰來問,他都細細講——冬至後采拐子七,要選根粗、節多的,太細的藥力不足;黃酒要選陳釀,新酒太烈,會耗了根的精氣;埋青石時,要鋪三寸厚的松針,太少了不防潮,太多了藥香會散。
山下有個叫李墨的秀才,听說青崖翁的藥靈,便來請教。他翻遍了隨身帶的《本草圖經》,里面只寫著“淫羊藿,湖湘出者佳,葉如羊藿,主陰痿絕傷”,卻沒提秦巴的拐子七,更沒說“酒制”的法子。“先生,您這藥比書上寫的還靈,怎麼不記下來?”李墨問。
青崖翁笑著搖了搖頭“書上的字是死的,山里的藥是活的。我年輕時也讀過《本草》,可到了秦巴才知道,湖湘的淫羊藿長在濕地,秦巴的拐子七長在寒崖,土不一樣,性就不一樣,炮制的法子也得跟著變。這些不是寫在紙上的,是踩在山里、嘗在嘴里的。”他還帶著李墨上山,教他辨拐子七的葉——秦巴的拐子七葉背金斑更密,嚼著辛麻感更重,和湖湘的比,多了股山石的清勁。
李墨听了,便想把青崖翁的法子記下來。可青崖翁不讓他急“你先跟著藥農采三個月藥,再寫不遲。”李墨便跟著藥農們上山,冬至後采拐子七,他的手凍裂了,才知道采藥的苦;埋青石時,他沒鋪夠松針,根片潮了,才知道炮制的細。三個月後,他再寫方子,不僅記了“冬藏春采”“酒制青石”,還加了“采時避霜,曬時避雨”的細節——這些都是藥農們口口相傳的“秘訣”,書上從來沒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有一天,山外來了個郎中,帶著本厚厚的《本草》,說秦巴的拐子七“不合古法”,非要用湖湘的法子炮制。結果他制的拐子七,治不好村民的痹痛,還讓一個老漢喝了上火。青崖翁便把他帶到青石板前,掀開松針,拿出酒制的拐子七“你看這根片,深褐帶香,是陰陽相濟的色;你嘗這味道,辛甜帶麻,是性味歸經的味。古法是死的,可秦巴的天、秦巴的地、秦巴的人是活的,哪能照著書瞎來?”
那郎中嘗了酒制拐子七,又看了村民們的病案——老栓喝了五年,痹痛再沒犯;翠姑現在能上山采茶;連之前上吐下瀉的孩子,也能跟著大人跑了。他紅著臉說“先生說得對,是我守著死書,忘了‘源于生活’的理。”
後來李墨把青崖翁的法子和藥農們的經驗,都寫進了《秦巴本草抄》里,還加了一段“秦巴拐子七,非湖湘之淫羊藿可比,其采在冬,制在酒,藏在石,皆本于秦巴之天地。口傳之藝,勝于文獻之記,蓋因實踐出真知,生活生智慧也。”
青崖翁見了,只是笑著把書遞給藥農們“這書你們留著,以後教給娃娃們。可別忘了,書是死的,山是活的,年年的運氣不一樣,藥的性子也會變,得自己去看、去嘗、去想——這才是咱們秦巴藥人的本分。”
那時正是初春,寒崖下的拐子七剛冒出新芽,葉背的金斑在陽光下閃著光,像撒了一層碎金子。藥農們捧著書,望著遠山,忽然明白了青崖翁的話——這拐子七的故事,不是寫在書里的,是長在秦巴的山里,藏在藥農的手里,記在治病的心里,一代又一代,跟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慢慢往下傳。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