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吳水藿芡傳(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吳水藿芡傳(下卷)

    吳水藿芡傳

    下卷•藿芡映吳醫

    第一卷 春濕傷脾繡娘苦 藿芡香附疏肝滯

    南宋紹熙四年初春,太湖的冰層剛化盡,岸邊的蘆葦冒出嫩黃的芽尖,濕氣卻比冬日更甚——晨霧裹著湖水的潮氣,黏在繡娘林阿繡的繡繃上,連絲線都透著濕意。阿繡在自家繡坊里坐了半個月,趕制郡城訂單的絲綢繡品,近日卻總覺得手腳發腫,拿針的手都在抖,連最熟練的“纏枝蓮”紋樣都繡走了樣。

    “甦大夫,您快看看我的手!”阿繡走進藥廬時,雙手腫得像發面饅頭,指節泛著淡青色,手腕處按下去能陷出淺坑,“不僅手腫,還沒胃口,吃兩口飯就覺得腹脹,夜里躺著也睡不著,總覺得胸口悶得慌。”甦禾握住她的手,觸感冰涼,再診她的脈,脈象濡緩中帶著點弦意,舌苔白膩得像一層薄霜。

    “阿繡,你這是春濕困脾,兼肝郁氣滯。”甦禾解釋道,“初春‘春生’,太湖的濕氣順著經絡滲進脾里——脾屬土,主運化,脾困了就會手腳腫、沒胃口;你天天坐著繡活,用眼過度不說,還總惦記訂單趕不完,肝氣郁了——肝屬木,木克土,肝郁更會加重脾的運化不暢,所以你胸口悶、睡不著。”

    阿繡急得眼圈發紅“那可咋整?訂單再過十天就要交了!”甦禾笑道“別急,用淫羊藿、芡實再加香附,就能幫你把濕邪趕跑,肝氣理順。淫羊藿辛甘溫,歸肝腎經,溫腎化氣——腎氣足了,能推著濕邪往外走;芡實甘澀平,歸脾腎經,健脾利濕——脾健了,就不會再積濕;香附辛微苦甘,歸肝脾經,能疏肝理氣、調中止痛——肝氣順了,就不會再克脾,這三藥配著,是‘疏肝健脾、溫腎化濕’的法子,正好對癥。”

    她帶著阿繡去湖邊采初春的淫羊藿——剛冒芽的植株帶著淡綠,三枝九葉還沒完全舒展,葉背沾著晨露,像撒了層碎鑽。“春采的藿草性最平和,溫腎不燥,適合你這種兼肝郁的體質。”甦禾一邊采,一邊說,又去村東的荷塘挖新鮮芡實(初春的芡實剛結籽,顆粒雖小卻格外鮮嫩),再從藥櫃里取出曬干的香附(按吳門古法炮制,用酒炒過,增強疏肝力)。

    回到藥廬,甦禾將淫羊藿三錢、芡實四錢、香附二錢放入砂鍋,加過濾後的湖水(太湖活水更能引藥入濕滯)煎了三刻鐘,藥香里混著香附的清苦與芡實的微甜。“你每天喝一劑,喝完別立刻坐回繡繃,在湖邊走兩圈,讓肝氣順順,濕氣散散。”阿繡按此法服藥,第三天就覺得手腳腫消了大半,能穩穩拿住針;第五天,胃口開了,胸口也不悶了;第七天,不僅趕完了訂單,連夜里的睡眠都好了。

    她特意給甦禾送了塊繡著“藿芡映湖”的絲帕“甦大夫,這方子太靈了!我問了巷里的老繡娘,她們說以前春濕重時,也用香附煮水喝疏肝,只是沒加藿草和芡實,您這是把治濕和疏肝合在一起了!”甦禾翻出《吳郡志》手抄本,在“方技”卷中找到一行小字“春濕困脾,兼郁者,宜疏肝健脾,佐溫腎化濕。”她在筆記上鄭重寫下“初春春濕困脾兼肝郁,淫羊藿三錢,芡實四錢,香附二錢,水煎服,疏肝健脾、溫腎化濕,合‘春生疏肝’之自然道法,《吳郡志》理論與民間香附用法印證,效著。”

    第二卷 夏暑濕盛漁民暈 藿芡藿蘭化暑濁

    紹熙四年盛夏,太湖的荷塘開得滿湖皆粉,暑氣卻裹著濕氣,像個密不透風的蒸籠。漁民周阿福每天天不亮就駕著漁船去湖中心捕魚,近日卻總在正午時分頭暈惡心,好幾次撒網時差點栽進湖里。“甦大夫,我這頭暈得像裹了塊濕布,還吐清水,渾身沒力氣,連魚都撈不動了!”阿福扶著藥廬的門框,臉色蠟黃,額上的汗珠混著湖水的潮氣往下淌。

    甦禾讓他坐在通風的竹椅上,遞過涼茶水,又診了他的脈——脈象濡數,像被水泡過的棉線,舌苔黃膩得能刮下一層。“阿福,你這是夏暑濕盛,傷了脾陽。”她解釋道,“盛夏‘夏長’,太湖的暑氣本就盛,你在湖上暴曬,暑氣鑽進身子,又沾了滿船的濕氣,暑濕裹在一起,困在脾里——脾主升清,脾陽被傷,清陽不升就頭暈,濕濁不降就嘔吐,所以你又暈又吐,沒力氣。”

    阿福急道“那可咋整?這季節正是捕魚的好時候,耽誤一天就少賺一天錢!”甦禾笑著指向藥廬牆角的草筐“用淫羊藿、芡實,再加上藿香和佩蘭,保準你兩天就好。藿香辛溫,佩蘭辛平,兩者都是歸脾胃經,能化暑濕、和中止嘔——這倆是‘相須’配伍,化暑濕的力道比單用強十倍;淫羊藿辛甘溫,溫腎化氣,幫著脾陽升發;芡實甘澀平,健脾固濕,不讓暑濕再積——四藥一起,是‘化暑濕、溫脾陽、固根本’的法子,正好應對這太湖的暑濕天。”

    她帶著阿福的兒子去采藿香佩蘭——藥廬後院的牆角,藿香長得比人還高,淡紫色的花穗透著辛香;佩蘭貼地生長,葉片翠綠,摸上去帶著清涼感。“藿香要采帶花的,佩蘭要采嫩葉,這時候的藥力最足。”甦禾一邊采,一邊說,又去湖邊采了盛夏的淫羊藿(葉片繁茂,帶著湖濕滋養的韌勁)和荷塘里的新鮮芡實(顆粒飽滿,剛從蓮蓬里剝出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回到藥廬,甦禾將淫羊藿三錢、芡實五錢、藿香三錢、佩蘭二錢放入砂鍋,加井水(井水涼,能中和暑氣)煎了半個時辰,濾出的藥汁帶著清新的辛香。“你每天喝兩劑,上午出船前喝一劑,下午回來再喝一劑,出船時記得戴草帽,別讓太陽直曬。”阿福按此法服藥,當天下午就覺得頭暈輕了,不吐了;第二天就能正常撒網捕魚;第三天,暑濕全消,連之前總犯的“夏季困乏”都沒了。

    他特意提著一筐新鮮的銀魚來謝甦禾“甦大夫,這藿香佩蘭配藿芡,比我娘煮的‘綠豆湯’管用多了!我問了湖上的老漁民,他們說祖輩夏天中暑濕,就用藿香佩蘭煮水喝,只是沒加藿草和芡實,您這法子,連身子里的濕根都除了!”甦禾在筆記上補充“盛夏暑濕傷脾陽,淫羊藿三錢,芡實五錢,藿香三錢,佩蘭二錢,水煎服,化暑濕、溫脾陽、固脾胃,合五運六氣‘暑濕偏盛’之病機。吳郡漁民口傳藿香佩蘭用法,與藿芡配伍,深化‘濕者燥之’吳醫特色。”窗外的荷塘里,蜻蜓點水,荷風送香,甦禾望著這景致,忽然覺得——吳郡的用藥智慧,從來都藏在這湖光山色里,藏在百姓的日常勞作中。

    第三卷 秋濕傷肺茶農咳 藿芡杏仁潤肺脾

    紹熙四年深秋,太湖的晨露重得能壓彎茶枝,村北的茶園里,茶農陸阿伯每天天不亮就去采茶,近日卻總被咳嗽纏上——咳得胸口發疼,痰是白稀的,像摻了湖水,連采茶的籃子都提不動,夜里咳得更厲害,常常從夢中咳醒。

    “甦大夫,我這咳得快把肺都咳出來了!”阿伯走進藥廬時,還在不停咳嗽,手帕上沾著白稀痰,臉色蒼白得像秋霜打過的茶葉,“不僅咳,還覺得氣短,爬兩步茶山就喘,關節也隱隱作痛,像是灌了濕泥。”甦禾給阿伯遞過溫水,診了他的脈,脈象濡細,像被露水打濕的棉線,舌苔白滑得能滴出水來。

    “阿伯,您這是秋濕傷肺,兼脾濕犯肺。”甦禾解釋道,“深秋‘秋收’,本該養肺,可太湖的晨露帶著濕氣,您在茶園里天天沾露采茶,濕邪從皮毛鑽進肺里——肺屬金,主宣發,濕邪困肺就會咳嗽、氣短;脾屬土,土生金,您常年采茶勞累,脾本就虛,脾濕順著‘土生金’的路子滲進肺里,加重了咳嗽,濕邪還會流到關節,讓您腿疼。”

    阿伯嘆了口氣“那可咋整?再過幾天就要采‘秋露茶’了,這是一年里最值錢的茶啊!”甦禾笑道“別急,用淫羊藿、芡實再加杏仁,就能幫您把肺里的濕邪趕跑。杏仁苦甘溫,歸肺大腸經,能止咳平喘、潤腸通便——肺主通調水道,杏仁能幫肺宣發,把濕邪通過痰液排出去;淫羊藿辛甘溫,溫腎化氣——腎屬水,金生水,腎能助肺納氣,讓您不氣短;芡實甘澀平,健脾利濕——脾健了,就不會再給肺送濕邪,這三藥配著,是‘潤肺止咳、健脾溫腎’的法子,正好對癥。”

    她帶著阿伯去茶園旁的杏樹底下采杏仁(深秋的杏仁剛成熟,去殼後顆粒飽滿,帶著淡淡的杏仁香),又去湖邊采了深秋的淫羊藿(葉片雖帶了點秋黃,卻更厚實,藥力足)和荷塘里的芡實(深秋的芡實已成熟透,去殼後泛著瑩白,健脾力更強)。“杏仁要選沒壞的,用溫水泡過,去皮尖,不然會有小毒;淫羊藿要采帶根的,溫腎力更足。”甦禾一邊處理藥材,一邊叮囑。

    回到藥廬,甦禾將淫羊藿三錢、芡實五錢、杏仁三錢(去皮尖)放入砂鍋,加湖水煎了三刻鐘,藥香里混著杏仁的微苦與芡實的清甜。“您每天喝一劑,喝完別立刻去茶園,在屋里坐會兒,讓肺里的濕氣慢慢散;夜里睡前可以喝一小碗芡實粥,幫著健脾。”阿伯按此法服藥,第三天咳嗽就輕了大半,痰也少了;第五天,氣短好了,能爬茶山采茶了;第七天,咳嗽全消,關節也不疼了,順利采完了“秋露茶”。

    他特意給甦禾送了一小罐新炒的秋露茶“甦大夫,這杏仁配藿芡,比我以前喝的‘止咳湯’管用多了!我問了村里的老茶農,他們說以前秋濕咳,就用杏仁煮水喝,只是沒加藿草和芡實,您這法子,連脾和腎都顧到了!”甦禾翻出《吳門醫鈔》,在里面找到一段記載“秋濕傷肺,宜潤肺健脾,佐溫腎納氣。”她在筆記上寫下“深秋秋濕傷肺,淫羊藿三錢,芡實五錢,杏仁三錢,水煎服,潤肺止咳、健脾溫腎,合‘秋收養肺’之自然道法,《吳門醫鈔》理論與茶農杏仁用法結合,效顯。”

    第四卷 冬寒濕凝老漁艱 藿芡桂歸溫經絡

    紹熙四年冬,太湖的寒風裹著濕意,像帶了冰碴子,刮在人身上生疼。老漁民沈阿公在湖上捕魚幾十年,右腿的老毛病每年冬天都會犯,今年卻比往年更重——關節腫得像老樹根,又紅又紫,夜里疼得直哼哼,連蓋被子都不敢踫到腿,更別說駕船捕魚了。

    “甦大夫,我這腿怕是要廢了!”阿公被兒子攙扶著走進藥廬時,右腿直打顫,褲腿得用繩子松松系著才能套進去,“疼得夜里睡不著,只能坐著熬到天亮,連熱水敷都不管用,反倒覺得寒氣往骨頭里鑽。”甦禾蹲下身,指尖輕觸阿公的膝蓋,觸感冰涼,比寒冬的湖水還冷,診他的脈,脈象沉緊如弦,舌苔白厚得像一層凍霜。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阿公,您這是冬寒濕凝,深入筋骨了。”甦禾解釋道,“冬藏‘冬藏’,本該養腎,可您在湖上待了幾十年,寒濕邪氣滯在關節里,一年比一年深,今年冬天‘水運過盛’,寒濕更重,順著經絡鑽進筋骨——腎主骨,肝主筋,肝腎兩虛,筋骨失養,寒濕又裹著寒氣,所以您疼得這麼厲害,熱水敷只能解表面,治不了根。”

    阿公的兒子急道“甦大夫,您快想想辦法!我爹這腿要是廢了,我們家可就沒活路了!”甦禾安慰道“別急,用酒炙淫羊藿、芡實,再加桂枝和當歸,就能把筋骨里的寒濕趕出去。酒炙淫羊藿辛甘溫,歸肝腎經,溫腎化氣的力道比生用強三倍,還能引藥入筋骨;桂枝辛甘溫,歸心膀胱經,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把筋骨里的寒氣‘通’出去;當歸甘辛溫,歸肝心脾經,能補血活血——血能載氣,氣血通了,寒濕才好散;芡實甘澀平,健脾利濕——不讓濕邪再積,這四藥配著,是‘溫經活血、溫腎健脾’的法子,能治您這老寒腿。”

    她從藥櫃里取出早已炮制好的酒炙淫羊藿(用吳郡陳酒拌透,隔水蒸了兩次,曬干後呈深褐色,帶著濃郁的酒香),又去村西的桂樹底下采桂枝(冬月的桂枝木質堅韌,帶著辛香),再從藥櫃里取出當歸(用酒浸過,增強活血力)和曬干的芡實(冬藏的芡實,顆粒飽滿,健脾力足)。“桂枝要選細枝,去皮,藥力才足;當歸要選歸頭歸身,補血活血兼顧。”甦禾一邊配藥,一邊解釋。

    回到藥廬,甦禾將酒炙淫羊藿五錢、芡實五錢、桂枝三錢、當歸三錢放入砂鍋,加黃酒(增強溫通力)和井水同煎,煎了一個時辰,藥香里混著酒香與當歸的甜香。“阿公,您每天喝一劑,喝完蓋被子發點汗,讓藥力順著經絡鑽進筋骨;再用剩下的藥渣煮水,溫泡右腿,每次泡一盞茶的功夫,內外一起治。”阿公按此法用藥,第五天就覺得腿不那麼冷了,夜里能睡兩個時辰;第十天,紅腫消了大半,能扶著椅子慢慢走;半個月後,關節不疼了,雖然還不能駕船,但已能在岸邊幫忙整理漁網。

    他特意讓兒子給甦禾送了一筐自己曬的魚干“甦大夫,您這方子比城里大夫開的藥還管用!我問了湖上的老漁民,他們說以前冬寒腿,就用桂枝當歸煮水喝,只是沒加酒炙藿草和芡實,您這法子,連根子上的濕寒都除了!”甦禾翻出《吳郡志》手抄本,在“民生•醫藥”卷中找到記載“吳中冬寒濕凝,宜溫經活血,佐溫腎健脾。”她在筆記上鄭重寫下“冬寒冬寒濕凝筋骨,酒炙淫羊藿五錢,芡實五錢,桂枝三錢,當歸三錢,水煎服,藥渣外洗,溫經活血、溫腎健脾,合‘冬藏養腎’之理,《吳郡志》記載與老漁民桂枝當歸用法融合,攻克寒痹頑疾。”

    結語

    《吳水藿芡傳》雖為神話,卻深植于南宋吳郡的水土與醫脈。甦禾以太湖陰坡的淫羊藿為骨,荷塘芡實為肌,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序,應“水濕困脾”之地域病機,用“相使”“相須”之七情配伍,治春濕肝郁、夏暑濕盛、秋濕傷肺、冬寒濕凝,每一案都藏著吳醫“濕者燥之、濁者清之”的精髓。

    從祖母口傳的“藿芡同煮”,到湖上漁民的“藿香佩蘭”、茶農的“杏仁止咳”、老漁的“桂枝當歸”,民間智慧如太湖流水般匯聚;再與《吳門醫鈔》的理論、《吳郡志》的記載相互印證,終成“實踐先于文獻”的生動注腳——這株三枝九葉的淫羊藿,這顆瑩白飽滿的芡實,不僅治好了吳郡百姓的濕痹,更承載著中國傳統醫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永恆智慧。

    贊詩

    吳水泱泱泛碧荷,藿芡同煮解濕痾。

    春疏肝滯香附佐,夏化暑濁藿蘭和。

    秋潤肺金杏仁助,冬溫經絡桂歸呵。

    千年醫脈傳吳地,一碗藥香映太湖。

    尾章

    時光流轉,數百年後的明代,吳郡學者在整理地方文獻時,于一座宋代古墓中發現了一冊泛黃的《吳水藿芡用藥錄》——正是甦禾當年的筆記。冊中詳細記載著淫羊藿與芡實的配伍、不同季節的病案、民間口傳的經驗,甚至還夾著幾片壓干的淫羊藿葉片與芡實殼。

    學者們將筆記與《吳郡志》對照,發現兩者記載的“藿芡治濕痹”完全吻合,甚至筆記中的民間用法,還補充了方志未載的細節。“原來南宋時,已有醫者將民間智慧系統化,與方志相互印證!”學者們驚嘆不已,將《吳水藿芡用藥錄》抄錄成冊,納入《吳門醫派典籍》,讓甦禾的用藥智慧得以傳承。

    如今的太湖邊,仍有漁民、茶農、繡娘用“藿芡配伍”應對濕邪,湖邊的藥廬里,偶爾還能見到“三枝九葉草”與芡實同煮的藥香。那縷跨越千年的藥香,像太湖的水波般生生不息,訴說著吳郡草木與中醫智慧的羈絆,也訴說著“實踐為先、文獻為載”的醫道傳承——這傳承,藏在太湖的每一滴水里,藏在藿芡的每一縷香里,從未消散。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吳水藿芡傳(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吳水藿芡傳(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