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糟澤韻閩北藥膳傳奇》
下卷•糟香澤味傳千里
第五回 賽菜揚名 藥膳初成規
嘉慶初年的建甌城關,一場“閩北風味賽”攪熱了初秋的街市。水南村的林阿芷帶著她的“酒糟炒澤瀉”,站在臨時搭起的灶台前,紅糟的醇香引得評委頻頻側目。此時的阿芷已鬢角染霜,當年的農婦成了村里的“藥膳婆婆”,她的菜籃子里,澤瀉花睫與球睫分得整齊,紅糟是用三年陳的紅米酒釀的,雞胸肉選的是剛打鳴的嫩雞。
“阿芷嬸,您這菜有啥講究?”主持比賽的縣太爺好奇地問。阿芷笑著攪動鍋里的菜“回大人,澤瀉球睫要選‘三白’——皮白、肉白、汁白;花睫要‘三青’——睫青、葉青、心青;紅糟要‘三紅’——色紅、汁紅、酒香紅。雞肉切得細如絲,火候要‘三翻’——雞絲翻白,紅糟翻勻,澤瀉翻透。”
台下的廚娘們听得認真,有人記在帕子上,有人跟著念叨。原來這些年,“酒糟炒澤瀉”在閩北傳開後,各家有了各家的做法西鄉人愛加辣椒,稱“祛濕辣香”;東鄉人防暑,會加薄荷,叫“清涼糟味”;城里的酒樓更講究,用火腿絲代替雞胸肉,說“葷香襯藥香”。
比賽結果出來,阿芷的菜得了“最佳藥膳獎”。縣太爺嘗了一口,咂咂嘴“清苦中帶酒香,肉鮮里藏藥韻,吃下去渾身通透,果然名不虛傳。”他讓人把阿芷的做法記下來,刻在縣衙的“便民碑”上,供百姓抄錄。碑文中特別注明“澤瀉性涼,紅糟性溫,雞肉性平,三物相合,溫涼相濟,最宜閩北濕熱之地。”
這之後,建甌的藥鋪開始附帶賣“藥膳包”——一包澤瀉片,一包紅糟,配著詳細的做法說明。有個從福州來的客商,買了幾包回去,給他常年患“濕熱痢疾”的父親吃,竟真的減輕了癥狀。他特意回信給藥鋪“閩北此菜,真乃‘盤中藥’也!”
第六回 醫案佐證 糟澤入方書
道光年間的建甌“回春堂”,掌櫃周仲仁是當年周先生的孫子。他的藥櫃里,除了澤瀉飲片,還多了個陶罐,裝著特制的“炒澤瀉紅糟”——將澤瀉與紅糟同炒至焦香,研成粉末,專治“食積濕熱”。
有個綢緞莊的少東家,整日錦衣玉食,卻總說腹脹口苦,大便黏滯。周仲仁給他診脈後,開的方子不是湯藥,而是讓他回家吃“酒糟炒澤瀉配糙米飯”,連吃七日。少東家半信半疑,讓廚子按方做了,沒想到第七日,腹脹竟消了,嘴里也不苦了。
“這道菜的妙處,在于‘以食為藥’。”周仲仁在醫案上寫道,“少東家多食肥甘,濕熱積于中焦,紅糟能消食化積,澤瀉能滲濕清熱,雞肉能補脾胃,糙米能助運化,比苦寒藥更溫和,也更易堅持。”他還發現,這道菜對“婦人產後濕熱”尤其有效,有個產婦惡露不盡,用了許多方子都無效,吃了半月酒糟炒澤瀉,竟慢慢好了。
周仲仁將這些醫案整理成冊,取名《閩北藥膳錄》,其中“酒糟炒澤瀉”一節寫得最詳細“選材澤瀉球睫(當年新采為佳)、花睫(去老梗)、紅糟(三年陳)、雞胸肉(去皮)。做法球睫切片焯水,花睫切段,雞肉切絲,紅糟調汁,先炒雞絲,再入紅糟,後下澤瀉,急火快炒,加鹽少許,糖少許……功效清利濕熱,健脾開胃,主治濕熱內蘊所致的食少腹脹、肢體困倦、小便短赤。”
這本書被帶到福州,引起了福建巡撫的注意。巡撫的母親常年受“濕熱痹痛”困擾,試用這道菜後,疼痛大為緩解。巡撫特命人將《閩北藥膳錄》刊印發行,“酒糟炒澤瀉”從此走出閩北,成為南方各省都知曉的藥膳。
第七回 志書記載 風味入文脈
光緒年間修《建甌府志》,“物產篇”里專門給了“酒糟炒澤瀉”一段篇幅“澤瀉,府境溪畔多產,其球睫、花睫皆可食。民間以紅糟炒之,佐以雞肉,味清苦帶甘,能祛濕熱,為藥膳之上品。春食花睫,夏食球睫,秋加鴨絲,冬配火腿,隨季變換,風味各異。”
編撰府志的舉人吳子謙,是個美食家,他親自到水南村拜訪林阿芷的後人,記錄下“五代相傳”的做法。他在注里寫道“紅糟者,閩北之魂也;澤瀉者,溪畔之靈也;雞肉者,農家之味也。三者合一,是為‘閩北三絕’,非僅味美,實含‘藥食同源’之至理。”
吳子謙還考證出,這道菜的起源與閩北的氣候密切相關“建甌地濕,年降水量逾千毫米,民多濕熱之癥。先民以紅糟之溫制澤瀉之寒,以血肉之品濟草木之性,是智慧也,是生存也。”他的考證,讓這道家常菜有了文化的厚度。
此時的“酒糟炒澤瀉”,已不只是藥膳,更成了閩北的文化符號。文人雅士聚會,常會點這道菜,說“吃的是山水靈氣”;游子歸鄉,第一頓飯必點它,說“聞著糟香,就知道到家了”。有個在外做官的建甌人,讓家僕將紅糟和澤瀉曬干,帶到任上,想家時就做一盤,說“見菜如見溪”。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第八回 薪火相傳 糟香滿人間
如今的閩北,“酒糟炒澤瀉”仍是餐桌上的常客,但做法更多樣了。酒店里有“堂灼酒糟澤瀉”,用滾燙的紅糟汁淋在鮮澤瀉上,吱吱作響,香氣撲鼻;農家則保留著最傳統的“柴火快炒”,說“火功到了,藥味才能融到肉里”。
建甌還成立了“澤瀉藥膳協會”,定期舉辦培訓班,教年輕人辨識澤瀉、制作紅糟、搭配食材。協會會長是林阿芷的第七代後人林巧妹,她帶著團隊把這道菜做成了真空包裝的速食菜,方便外出的閩北人攜帶,包裝上印著吳子謙的詩句“紅糟澤味閩北魂,一炒香傳三代人。”
在福建中醫藥大學的課堂上,“酒糟炒澤瀉”成了“藥食同源”的經典案例。教授們會給學生講它的配伍原理“紅糟含酒精度,能活血通絡,助澤瀉祛濕;雞肉含優質蛋白,能健脾,防澤瀉利水太過傷正;三者寒熱平衡,是‘食療’的典範。”學生們還會去實驗室檢測,發現這道菜確實含有促進消化、利尿的成分,印證了古人的智慧。
每年澤瀉豐收時,建甌都會舉辦“紅糟澤瀉節”。游客們可以下田采澤瀉,去酒坊學做紅糟,最後在農家菜館里品嘗這道傳奇藥膳。有個外國游客吃了之後,豎起大拇指“中國的菜,不僅好吃,還能治病,太神奇了!”
在建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里,陳列著林阿芷用過的銅鍋、周仲仁的《閩北藥膳錄》手抄本、吳子謙的府志原稿,旁邊的屏幕上,播放著“酒糟炒澤瀉”的制作過程。講解員會告訴參觀者“這道菜的背後,是閩北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從溪畔采澤瀉,到酒坊釀紅糟,再到灶台炒出香,每一步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見證。”
結語
“酒糟炒澤瀉”的傳奇,是一部閩北人的生活智慧史。從林阿芷灶台上的偶然嘗試,到成為風靡南方的藥膳;從農婦口傳的做法,到府志記載的規範;從簡單的“祛濕”需求,到蘊含“溫涼相濟”的醫理,這道菜的每一步演變,都印證著“實踐先于文獻”的真理——百姓在飲食中摸索草木的藥性,在生活中總結配伍的規律,最終讓一盤家常菜,長出了文化與科學的根系。
它告訴我們,中醫藥的“藥食同源”,從來不是高深的理論,而是融入日常的生存智慧紅糟的暖,澤瀉的涼,雞肉的平,恰如天地陰陽的調和;急火快炒的技藝,隨季變換的搭配,藏著“天人合一”的密碼。從溪畔的澤瀉到餐桌上的美味,從口耳相傳到典籍記載,這道菜的流轉,恰是中國傳統醫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動寫照。
贊詩
武夷余脈潤溪蓀,
紅糟巧配澤芝魂。
雞絲嫩裹三春露,
鍋氣香融九醞醇。
苦盡甘來驅濕濁,
寒溫相濟養元神。
閩北煙火千年味,
一炒相傳是至真。
尾章
當暮色染紅建甌的溪澗,農家的廚房里又飄起了紅糟的香氣。林巧妹的女兒正在學做“酒糟炒澤瀉”,稚嫩的小手握著鍋鏟,像當年的林阿芷一樣,認真地翻動著鍋里的食材。“外婆,為什麼一定要用三年的紅糟?”小女孩問。
巧妹望著窗外的澤瀉田,那里的花睫在晚風里輕輕搖曳,像無數雙小手在招手。“因為時間會讓味道更醇厚,就像這道菜,傳了幾百年,才成了咱們閩北的根。”
紅糟的香,澤瀉的苦,雞肉的鮮,在鍋里交融,像一首唱了千年的歌。這歌聲里,有溪畔草木的清響,有酒坊歲月的醇厚,更有閩北人“于飲食中求康健”的生活哲學——這種哲學,就像紅糟的顏色,深沉而溫暖;像澤瀉的清苦,樸素卻有力,在時光里,永遠散發著動人的芬芳。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