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術作為中醫健脾燥濕的核心藥材,歷代名家基于其藥性特點,創制了諸多經典方劑,這些方劑既體現了名家的學術思想,也凸顯了白術在配伍中的核心作用。以下選取4位代表性名家及其23首代表方劑,解析白術的應用邏輯
一、張仲景(漢代)——奠基“燥濕溫陽”之法,確立白術“治濕必健脾”的核心地位
代表方劑理中丸、真武湯
1 理中丸(《傷寒論》)
組成白術、人參、干姜、甘草(各三兩)
主治脾胃虛寒證(腹滿腹痛、嘔吐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
白術的核心作用
張仲景認為“濕邪為病,根源在脾”,脾胃虛寒則運化無力,濕邪內生。理中丸中,白術為“健脾燥濕”的核心
與干姜配伍干姜溫脾陽,白術燥脾濕,二者“溫陽+燥濕”同步發力,恢復脾的“運化水濕”功能(脾喜燥惡濕,虛寒則濕停,溫燥相合正合脾性);
與人參配伍人參補脾氣,白術助運化,二者“補而不滯”,既補脾胃之虛,又防濕邪阻礙氣機(脾虛易生濕,濕停又礙脾運,白術可打破這一惡性循環)。
此方被後世稱為“溫中健脾第一方”,白術在此確立了“健脾以治濕”的基本思路。
2 真武湯(《傷寒論》)
組成白術、附子、茯苓、生姜、芍藥(各三兩)
主治陽虛水泛證(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畏寒肢冷、心悸頭眩,甚至咳喘)
白術的核心作用
張仲景治“陽虛水停”,強調“溫陽需健脾,健脾以助水化”。真武湯中,白術的作用是“燥濕健脾,為溫陽化水打基礎”
與附子配伍附子溫腎陽(“腎陽為水之上源”),白術健脾氣(“脾為水之中州”),二者“上下聯動”——腎陽蒸騰水液,脾陽運化水濕,共同阻止水濕泛濫;
與茯苓配伍茯苓滲濕利水(“通利水道”),白術燥濕健脾(“杜濕之源”),二者“一滲一燥”,前者治標(排已生之濕),後者治本(防濕再生)。
此方中,白術雖非溫陽之藥,卻通過健脾燥濕,讓附子的溫陽之力能更高效地轉化為“化水”之功,體現“治濕需標本兼顧”的思想。
二、李東垣(金代)——立“脾胃為本”,凸顯白術“益氣升陽”之能
代表方劑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
1 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組成白術、黃 、人參、升麻、柴胡、當歸、陳皮、甘草
主治氣虛下陷證(體倦乏力、少氣懶言、脫肛、子宮下垂、久瀉)
白術的核心作用
李東垣提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清氣不升”,補中益氣湯以“升陽益氣”為核心,白術在此承擔“健脾助升”的關鍵角色
與黃 配伍黃 升提中氣(“升陽”),白術健脾運化(“助源”)——黃 升陽需“中氣有本”,白術通過健脾化生氣血,為黃 的升提物質基礎(無白術則黃 升陽易成“無源之水”);
與升麻、柴胡配伍升麻、柴胡“引清氣上升”,白術通過燥濕健脾,清除阻礙清氣上升的“濕邪”(脾虛易生濕,濕阻則清氣難升,白術燥濕即“通升路”)。
此方中,白術將“健脾”與“升陽”綁定,使“補脾胃”從單純的“補虛”升級為“推動氣機升降”的核心動力。
2 升陽益胃湯(《脾胃論》)
組成白術、黃 、茯苓、半夏、陳皮、升麻、柴胡、白芍等
主治脾胃虛弱、濕邪困遏證(倦怠乏力、腹瀉、舌苔白膩、四肢沉重)
白術的核心作用
李東垣針對“脾虛生濕,濕又困脾”的惡性循環,提出“升陽以化濕”。白術在此方中是“燥濕+助升陽”的雙重角色
與茯苓、半夏配伍茯苓滲濕、半夏化痰,白術燥濕,三者合力清除脾中濕邪(“濕去則脾運自復”);
與升麻、柴胡配伍升麻、柴胡升舉陽氣,白術通過健脾,讓陽氣能“從脾而升”(脾主升清,白術助脾功能恢復,陽氣才有升發之“基”)。
此方凸顯了李東垣“健脾需升陽,陽升則濕化”的思想,白術是連接“健脾”與“升陽”的關鍵。
三、朱丹溪(元代)——滋陰派中“燥中求平”,白術“燥濕不傷陰”的平衡應用
代表方劑白術散(《丹溪心法》)、二陳湯(加減用白術)
1 白術散(治婦人帶下)
組成白術、當歸、芍藥、川芎、茯苓、澤瀉
主治脾虛濕盛兼血虛證(帶下量多、色白質稀、面色蒼白、乏力)
白術的核心作用
朱丹溪主張“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但對“脾虛濕盛兼血虛”者,需兼顧“燥濕”與“養陰”。白術在此方中體現“燥濕不礙血”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與茯苓、澤瀉配伍茯苓滲濕、澤瀉利水,白術燥濕,三者“輕清祛濕”(避免重燥傷陰),專治“脾虛生濕”導致的帶下;
與當歸、芍藥配伍當歸、芍藥養血滋陰(補“陰常不足”),白術燥濕健脾,既通過健脾助氣血生成(“脾健則血生”),又不因其燥性耗傷已補之陰(量輕而配伍養血藥,燥性被制約)。
此方中,白術的“燥”被養血藥中和,體現了朱丹溪“治濕需防傷陰”的平衡思維。
四、張錫純(近現代)——拓展白術“通補兩用”之性,突破傳統應用邊界
代表方劑大劑量生白術治便秘方、白術安胎方
1 大劑量生白術治便秘(《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生白術(3060g)、當歸、肉蓯蓉
主治脾虛不運、腸燥便秘(大便干結、排便無力、腹脹、乏力)
白術的核心作用
張錫純打破“白術止瀉”的傳統認知,提出“白術性雖燥,然大劑量生用則能通大便”。其邏輯是
生白術保留較強的“健脾”之力(炒制後燥性減,但健脾通運之力亦弱),大劑量使用可“強脾之運化”——脾主運化水谷,脾虛則腸中津液輸布失常(水濕不能達于腸,故腸燥),生白術通過健脾,推動津液向腸道輸布,“潤而不瀉”,使大便得通;
與當歸、肉蓯蓉配伍當歸養血潤腸,肉蓯蓉溫腎通便,二者助白術“增液行舟”,避免白術燥性耗傷腸津。
此方拓展了白術“健脾通腑”的新功效,至今仍是臨床治氣虛便秘的常用法。
2 白術安胎方(《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炒白術、菟絲子、桑寄生、阿膠
主治脾虛氣弱之胎動不安(腰酸腹痛、陰道少量出血、乏力、納差)
白術的核心作用
張錫純認為“胎氣之安,全賴母氣之健”,母體脾虛則氣血不足,胎失所養。炒白術在此方中是“健脾固胎”的核心
炒白術性溫而燥性減,專事健脾益氣,推動氣血生成(“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氣血足則胎自穩);
與菟絲子、桑寄生配伍二者固腎安胎(“腎主系胞”),白術健脾益氣,形成“脾腎雙補”的安胎格局(脾為後天,腎為先天,先後天同補則胎氣更固)。
總結白術在名家名方中的核心邏輯
歷代名家對白術的應用,雖因學術思想不同而側重各異,但均圍繞其“健脾燥濕”的本質藥性
張仲景用其“治濕必健脾”,綁定“溫陽”與“燥濕”;
李東垣用其“健脾以升陽”,將其作為補脾胃、調氣機的核心;
朱丹溪用其“燥濕不傷陰”,體現藥性平衡思維;
張錫純用其“通補兩用”,拓展了“健脾”的邊界。
這些方劑至今仍是臨床常用方,印證了白術“百搭而核心”的藥性特點——無論寒熱虛實,凡涉脾失健運、濕邪為患,白術皆可通過配伍發揮關鍵作用。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