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青囊白術經》(上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青囊白術經》(上卷)

    楔子

    天地肇判,陰陽始分,化生五行木、火、土、金、水,周流不息;衍為六氣風、寒、暑、濕、燥、火,更迭往來。人稟五常之氣,成五髒之形,與天地同息,故有“人身小天地”之說。草木生于山川,吸日月精華,得五行偏盛之性,或溫或涼,或甘或苦,恰能調和人身失衡——此乃神農嘗百草所悟“天人合一”之至道。

    戰國年間,烽煙四起,疫病叢生。渤海郡有醫者扁鵲,姓秦名越人,周游列國,救死扶傷,其醫術如青囊藏珍,能洞見癥結,妙手回春。一日,他行醫至齊國臨淄郊外,見一村百姓皆面黃肌瘦,腹脹如鼓,遂駐足施救。正是這段經歷,讓他邂逅了一味“健脾祛濕”的神草,因其色白性靈,命名為“白術”,演繹出一段醫者仁心與草木靈性相融的傳奇。

    第一卷疫村初探,脾虛濕困

    暮春時節,齊國西鄙的“樊村”被一層愁雲籠罩。扁鵲剛入村口,便見田間荒草叢生,農舍多閉門謝客,偶有行人走過,皆是面色萎黃如敗葉,腹部脹大如抱甕,步履蹣跚如負重擔。“此地必有大疫。”扁鵲眉頭微蹙,讓弟子子陽敲響村頭的老槐樹。

    半晌,才有位拄著拐杖的老者開門,見是醫者打扮,眼中閃過一絲微光,又迅速黯淡“先生請回吧,村里的病,神仙也治不好。”扁鵲溫言問道“老丈,村民患的是何病?”老者嘆道“先是吃不下飯,後來肚子越來越大,腿也腫了,連孩童都逃不過……”說罷,咳了幾聲,扶著門框喘粗氣。

    扁鵲跟著老者走進村,只見曬谷場上躺著十幾個病人,有的呻吟不止,有的昏睡不醒。他俯身為一位婦人診脈,指尖下脈象沉緩如泥,再看舌苔,白膩如積粉。“此非疫氣,乃‘濕邪’作祟。”扁鵲對子陽說,“今年歲在‘土運不及’,太陰濕土司天,春寒未退,雨水連綿,濕邪郁于脾土。脾主運化,濕困則脾衰,水谷不化,積為腹脹,泛為浮腫,此‘脾虛濕困’之證也。”

    他又查看幾位村民的糞便,多為稀溏,夾雜未消化的食物。“《素問》雲‘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屬中央土,土虛則水泛,如堤壩崩塌,洪水四溢。”扁鵲站起身,望著村外被雨水浸泡的農田,“此地地勢低窪,土性黏滯,再逢天時濕盛,內外相引,故成此疾。”

    老者听他說得在理,跪地求道“先生若能救我村民,樊村世代不忘大恩!”扁鵲扶起老者“醫者仁心,豈能見死不救?只是此病需一味‘溫燥健脾’的主藥,能燥濕而不傷脾,補土而不滯氣,方能拔除病根。”他環顧四周,村中草木多為陰濕之地的蕨類、苔蘚,皆無此性,“待我入山尋訪,必尋得此藥。”

    第二卷鶴羽仙蹤,白術初現

    次日天微亮,扁鵲背著藥簍,獨自向村後的“白雲山”走去。此山雖不高,卻林深草密,晨露沾衣,帶著刺骨的濕寒。他邊走邊觀察草木崖邊的黃芩性寒,能清熱卻不能祛濕;谷底的蒼術氣烈,能燥濕卻恐傷脾;溪邊的茯苓能利水,卻少健脾之力……皆不合心意。

    “脾喜溫惡寒,喜燥惡濕,需得一味稟受陽坡土氣,性味甘溫之藥。”扁鵲默念著,撥開齊腰的蒿草,向向陽的南坡走去。南坡光照充足,土色黃褐,疏松肥沃,草木也多了幾分生機。忽然,一陣清風拂過,帶來一縷淡香,不似花香的濃烈,倒像陽光曬過的黃土氣息,溫厚而清透。

    他循香而去,在一片亂石叢中,發現了幾株從未見過的草木。葉片呈羽狀分裂,邊緣帶著細密的鋸齒,形似鶴鳥的羽毛,在陽光下泛著油綠的光澤;睫稈直立,如青玉雕琢,高約二尺;最奇特的是根睫,從疏松的黃土中探出頭來,肥白如截玉,表面有細密的皺紋,似老者額頭的滄桑。

    扁鵲小心翼翼地挖出一株,抖去泥土,根睫竟有拳頭大小,形狀不規則,如天然的如意。他用隨身攜帶的石刀切開根睫,斷面潔白細膩,隱約可見放射狀的“菊花心”紋理,其間點綴著細密的棕黃色油點,如碎金散落在白玉上。“好藥!”扁鵲眼中一亮,湊近輕嗅,那股溫厚的香氣更濃了,直透眉心,驅散了晨間的濕寒。

    他又觀察此草生長的環境周圍有幾塊赭紅色的岩石(屬火,火生土),腳下是疏松的黃土(屬土),不遠處有清泉流淌(屬水,水潤土),正是“火生土、土克水”的五行相生之地。“生于陽坡,得火土之精,其氣溫,其味甘,必有健脾燥濕之能!”扁鵲心中篤定,又采了幾株,連同根部的泥土一起裝入藥簍,“此草葉片似鶴羽,根睫潔白如玉,莫非是天地賜給樊村的救星?”

    第三卷藥湯初驗,沉痾漸愈

    扁鵲回到樊村,立刻取新鮮白術洗淨,切片曬干。陽光下,白術片漸漸失去水分,顏色轉為黃白,香氣卻愈發醇厚。他取曬干的白術五錢,放入陶罐,加井水煮沸,文火慢煎。藥香裊裊升起,彌漫在村頭,昏睡的病人竟有幾位微微睜眼,似被這香氣喚醒。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先給最危重的張老丈服藥。”扁鵲指著一位氣息奄奄的老者,他腹脹如鼓,下肢浮腫按之如泥。子陽小心地將藥湯濾出,溫熱後喂服。藥湯入口微苦,繼而回甘,帶著一股暖意滑入腹中。半個時辰後,老者喉間動了動,竟咳出一口黏痰,臉色也緩和了些許。

    次日,扁鵲又為老者煎藥,這次加入了三片生姜(溫散)、兩枚大棗(補土)。“白術健脾為君,姜棗調和為佐,此‘君臣佐使’之法,能助藥力直達脾經。”藥湯喂下後,老者竟能輕聲說話“腹中……似有熱氣在動……”傍晚時分,他排出了許多清水樣的大便,腹脹明顯消減。

    第三日,扁鵲選取一位十歲孩童試藥。這孩子面黃肌瘦,腹脹如蛙腹,連走路都需人攙扶。服藥兩劑後,孩子竟能自己坐起來,指著灶台說“餓……想吃粥……”婦人喜極而泣,連忙熬了小米粥,孩子竟喝下小半碗。

    消息傳開,村民們爭相求藥。扁鵲將白術分發給各家,教他們煎藥之法“水要山泉水,火用桑柴火,煎至藥湯濃稠如飴,空腹溫服。”他還根據病情輕重調整劑量病重者每日五錢,病輕者三錢,孩童減半。

    五日過後,奇跡發生了村中大部分病人腹脹消退,能下地行走,甚至有人扛著鋤頭去田埂查看莊稼。那位最先服藥的老者,竟能拄著拐杖到扁鵲住處道謝,臉上有了血色,聲音也洪亮了許多“先生的藥真是仙術!喝下去,肚子里的‘水’好像被吸干了!”

    第四卷命名傳世,術蘊真機

    見村民們日漸康復,扁鵲召集眾人到曬谷場,指著藥簍中剩余的白術說“此草無名,今日便為它定名。”他舉起一段曬干的根睫,“諸君看,其色潔白如玉,當取一‘白’字;其形態屈曲,如草木扎根生長之狀,恰合古‘術’字(甲骨文‘術’為象形字,象草木睫稈),且能治此沉痾,有‘仙術’之能,故名‘白術’。”

    眾人齊聲叫好,老者問道“先生,這白術如此神奇,尋常草木也能長成嗎?”扁鵲笑道“白術有靈,需順天時地利。它春生苗,得木氣以疏土;夏長葉,得火氣以壯睫;秋收根,得金氣以斂精;冬藏土,得水氣以養元。采挖需在霜降後,此時根睫飽滿,藥力最厚;儲存需用黃土掩埋,忌見風霜,方能保其土性。”

    他又教村民辨識白術“葉片似鶴羽,邊緣有細齒,葉面光滑帶油光;根睫肥白,斷面有菊花心、朱砂點,香氣濃郁者為上。”還示範采挖之法“需用竹刀,忌鐵器,以免傷其靈氣;挖時要保留須根,帶土移栽,明年便能再發。”

    有村民問“除了治腹脹,白術還能治別的病嗎?”扁鵲沉吟道“此藥甘溫健脾,能補能燥,用途甚廣。若遇風寒感冒,可配生姜、蔥白;若遇小兒疳積,可配山楂、麥芽;若遇婦人產後虛弱,可配當歸、黃 ……”他邊說邊在地上畫出配伍圖,“此乃‘七情’之理相須者,如白術配人參,益氣倍增;相使者,如白術配茯苓,利水更捷;相畏者,如白術配半夏,可制其毒。”

    臨別前,扁鵲將剩余的白術種子分發給村民,囑咐他們在村南的陽坡開闢藥圃,依時種植。“此藥不僅能救樊村,更能澤被四方。”他望著夕陽下泛著金光的藥圃,“草木無情,卻因醫者仁心而有濟世之能;天地無言,卻因順應規律而有長生之道。此‘白術’二字,當記‘補土’之要,‘中庸’之德。”

    村民們立碑于白雲山腳下,刻“扁鵲識藥處”五字,世代供奉。而“白術”之名,也隨著扁鵲的足跡,傳遍列國,載入醫家典籍,成為中醫“健脾祛濕”的千古名藥。

    (上卷終)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青囊白術經》(上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青囊白術經》(上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