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雙參化境︰祁壤潤璣•牛營冰魄》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雙參化境︰祁壤潤璣•牛營冰魄》下卷

    《雙參化境祁壤潤璣•牛營冰魄》

    下卷

    第五回•烽煙漫卷藥香遠,南沙參入軍糧濟危

    清末民初,戰火燃遍華北。祁州藥市半數藥鋪關門,唯劉萬春的後人劉硯之守著老鋪,將歷年收儲的南沙參分裝成小袋,送給路過的傷兵。那些士兵久戰沙場,或被炮火燻得干咳無痰,或傷口發炎高熱不退,軍醫的西藥見了底,只能嘆“燥火焚肺,氣陰兩竭”。

    劉硯之想起祖父傳下的方子,取南沙參三錢,配生地、玄參各兩錢,煮成濃汁摻入米湯。傷兵喝下去,起初只覺清甜潤喉,三日後竟能咳出黑痰,高熱也退了些。有個小卒被流彈擦傷肺部,咳血不止,劉硯之在方子里加了白及(收斂止血),南沙參的潤與白及的澀相濟,五日便止血——這是“相使”配伍,南沙參引白及入肺,止血而不滯邪。

    消息傳到軍營,將領派人來購沙參,卻嫌藥材太重,不便攜帶。劉硯之靈機一動,將沙參曬成干粉,與面粉混合做成餅。士兵行軍時揣幾枚,渴了就著水吃,既能充饑,又能潤喉防燥。有老兵說“這餅子比黃連水強,吃著甜,嗓子里像揣了片雲。”

    一日,軍中爆發“斑疹傷寒”,患者高熱神昏,皮膚起紅疹。隨軍郎中急得直跺腳,劉硯之觀其舌象絳紅無苔,正是“熱入營血,耗傷陰液”。他大膽用南沙參五錢(養陰)配丹皮三錢(涼血)、紫草二錢(透疹),煎湯灌服。起初眾人怕“補藥助邪”,誰知藥湯入口,患者竟能睜眼喝水,三劑後紅疹漸退——南沙參甘寒清潤,補陰卻不戀邪,恰如“清泉澆烈火”。

    戰事稍歇,劉硯之回到祁州,見《安國縣志》新修卷里記“光緒年間,祁州沙參隨軍糧入營,治燥咳、救傷兵,藥香飄于烽火,活人無算。”他撫著泛黃的書頁笑“祖父說‘藥醫不死病’,原來在生死場里,草木也能撐半邊天。”

    第六回•塞北冰凝藏妙法,北沙參入膳顯奇功

    牛家營子的北沙參,在牧民間早不只是藥材。巴特爾的孫子巴圖,是個牧馬好手,也是個“食療家”。他發現牧民吃多了牛羊肉,容易“胃火上沖”,嘴里發苦、牙齦腫痛,用北沙參煮奶茶,加兩勺蜂蜜,喝三天便清爽——北沙參清胃熱,蜂蜜甘緩,奶茶的溫潤又能防沙參過寒,竟是“藥食同源”的巧配。

    有年冬天,壩上暴雪封山,牧民們被困半月,靠干肉充饑,不少人得了“便秘”,肚子脹得像鼓。巴圖想起老輩說的“寒凝腸燥”,取北沙參切片,與黑芝麻同炒,再用酥油拌勻。黑芝麻潤腸,北沙參潤燥,酥油溫通,三者混著炒米吃,次日便“通則不痛”。有個老阿媽嘆“這參比大黃強,不拉肚子,還暖乎乎的。”

    更奇的是“沙參酒”。巴圖在秋分時采北沙參,洗淨晾干,泡在青稞酒里,埋在羊圈旁的土里“冬藏”。開春挖出,酒色澄黃,藥香里帶著奶香。他用這酒治“風濕痹痛”牧民騎馬久了,腰腿痛得直不起身,每晚喝一小碗,再用酒渣擦患處,半月便能跨馬——北沙參潤筋脈,青稞酒活血,羊圈土的“溫氣”又中和了沙參的寒,竟是暗合“酒為百藥之長”的古訓。

    喀喇沁旗的文書來采風,見巴圖用沙參治好了一個“夜盲癥”孩童那孩子每到黃昏就看不清路,巴圖用北沙參配羊肝煮湯(羊肝補肝血,沙參滋肝陰),連喝一月,孩子竟能在月下數羊。文書在《喀喇沁旗志》里添了一筆“牛家營子北沙參,除藥用,亦可入膳、釀酒,牧民傳其‘潤體如酥,清邪似雪’。”

    第七回•瘟疫再臨驗合璧,南北參共奏陰陽章

    民國十七年,華北、塞北同遭“濕熱疫”,卻顯兩般模樣南方患者高熱、腹瀉、尿黃;北方患者惡寒、嘔吐、關節痛。老郎中李修遠的徒弟,如今已是祁州“濟世堂”掌櫃的李明遠,帶著南北沙參趕去疫區,發現這是“同疫異癥”——南方屬“濕熱蘊脾”,北方屬“寒濕困脾”,恰如陰陽兩面。

    他對南方疫區用“南沙參+蒼術”南沙參清潤,蒼術燥濕,一潤一燥,像“雨打芭蕉”,化去脾中濕熱。有個糧商的兒子,上吐下瀉後口渴得狂飲冷水,服此方三日,渴減了,尿也清了。李明遠解釋“南沙參補脾陰,蒼術運脾濕,脾能‘升清降濁’,病就去了。”

    到了北方疫區,他換用“北沙參+干姜”北沙參清寒,干姜辛熱,一寒一熱,似“冰火相濟”,驅散脾中寒濕。有個牧羊女,吃啥吐啥,手腳冰涼,服後竟能喝下半碗粥。李明遠嘆“北沙參清胃而不伐陽,干姜溫脾而不助火,這才是‘調和陰陽’的真意。”

    最險的是個“寒熱錯雜”的老秀才白天高熱煩躁(熱),夜里畏寒蜷縮(寒),舌苔一半黃一半白。李明遠大膽用“南北沙參同用”南沙參三錢潤脾陰,北沙參三錢清胃熱,再加半夏(化痰)、甘草(調和),竟一劑知,二劑已。他在醫案里記“南潤北清,如陰陽相抱,共治錯雜之邪。”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事後,疫區百姓編歌謠“南參如甘露,北參似冰泉,合在一處煮,瘟疫躲著走。”李明遠把這方子抄給《安國縣志》編纂者,嘆道“書本里的‘陰陽五行’,原是要在病榻前才活得起來。”

    第八回•雙參並蒂入史筆,口傳心授續薪火

    新中國成立後,祁州成了“安國藥材市場”,牛家營子也成了“中國北沙參之鄉”。南北沙參的故事,在藥農、藥商、醫者間代代相傳,漸漸織成一張“實踐網”——

    安國的藥農會說“南沙參要種在‘二合土’(沙壤摻淤土),見了‘社日雨’(春社日下雨)才肯長,這是老輩看天吃飯的理。”他們還知道,沙參與“惡苗病”(一種藥材病害)的克星“蒼耳子”種在一起,能減少蟲害,這是“相生相殺”的土智慧。

    牛家營子的牧民會笑“北沙參葉子能喂羊,羊吃了毛發光亮;根須煮奶茶,喝了不燒心。”有個老藥農,能用沙參斷面的“冰裂紋”判斷年份“三年生的紋細如絲,五年生的紋密如網,這比秤還準。”

    1980年,有西醫來考察,見用北沙參治“萎縮性胃炎”(胃陰不足型),效果比單純用胃藥好,不解其理。老中醫取來《本草綱目》,指著“沙參甘寒,補五髒之陰”說“西藥治‘病’,中藥調‘人’,就像北沙參能讓燥裂的土地重新變軟,不是一天的功夫。”

    如今,《安國縣志》與《喀喇沁旗志》並排放置,前者記“祁州沙參,潤于土水,療肺胃燥”,後者載“牛營北參,清于冰雪,清胃滋肝”。而在兩地的藥市、牧戶、醫館里,還流傳著更鮮活的細節南沙參炖雞治產後乳少,北沙參炒木耳治咳嗽帶血,南北參同煮治“梅核氣”(咽喉異物感)……這些沒寫進史書的,恰是中醫藥最生動的注腳。

    結語

    南北沙參,一株生在黃河故道的溫潤里,一株長在塞北冰雪的清寒中。它們的故事,是“天人合一”的活教材順四時而生,應五髒而用,合七情而配。從藥農的木簡到方志的墨香,從烽火中的藥餅到牧民的奶茶,實踐永遠走在文字前面,口傳永遠補全著筆載。這兩株靈草,不只是藥材,更是中國人與天地對話的密碼——草木有性,人間有智,陰陽相濟,生生不息。

    贊詩

    祁壤藏璣潤若酥,牛營凝魄潔如珠。

    一從烽火傳湯飲,再向穹廬入酒壺。

    南北相攜醫百病,陰陽合契補千虛。

    莫嘆本草無名姓,歲月箋中自有書。

    尾章

    安國的藥市上,有個老藥農在教孫兒辨沙參“你看這南沙參,斷面泛油光,是得了土的精;那北沙參,紋路如冰裂,是吸了雪的氣。”孫兒問“書上說它們治‘陰虛’,啥是‘陰虛’?”老藥農指著曬場上的糧食“就像田缺水會裂,人缺‘陰’會燥,草木能補水,也能補人啊。”

    夕陽落在堆積如山的沙參上,南沙參泛著琥珀光,北沙參閃著冰晶亮,像兩串陰陽魚,在時光里緩緩流轉。原來最好的醫書,從來不止寫在紙上,更寫在土地里、炊煙中、千萬雙撫摸過草木的手掌上。

    (全篇終)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雙參化境︰祁壤潤璣•牛營冰魄》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雙參化境︰祁壤潤璣•牛營冰魄》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