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玉睫仙蹤︰南沙參傳奇》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玉睫仙蹤︰南沙參傳奇》下卷

    《玉睫仙蹤南沙參傳奇》

    下卷•藥脈綿延

    五、寒邪侵老骨,溫潤化冰凝

    秋分剛過,譙縣西鄉的老木匠張翁被兒子抬進藥廬時,已不能言語。老人蜷縮在竹榻上,雙手捂著後腰,每一次呼吸都帶著細碎的顫音,面色青得像深潭里的石頭。“先生,家父前日淋了場秋雨,當夜便說腰眼像被冰錐扎著,如今連翻身都難!”其子聲淚俱下,袖中露出半截沾著木屑的墨斗。

    吳普掀開老人衣襟,見後腰命門穴處皮膚發青,按之如觸寒鐵。他取三指搭脈,脈象沉遲如寒冬的溪流,幾乎要停滯不動。“今年秋分後,客氣為太陽寒水,老人腎氣已衰,寒邪直中少陰,好比地窖里的火種被冰水澆透。”他望著窗外飄落的梧桐葉,葉片上凝著薄薄的白霜,“腎屬水,主骨生髓,寒邪困水,便如江河冰封,氣血難行。”

    他轉身從藥櫃最底層取出一甕沙參,卻是去年冬日埋在地下的陳品——根睫經冬藏後,顏色略呈琥珀色,斷面的紋路里凝著細密的油珠。“尋常沙參性涼,此等陳參經地火(地下陽氣)蘊養,涼性稍斂,添了三分溫潤。”吳普將沙參切片,與杜仲、桂枝同煎,藥湯熬得濃如蜜,盛在粗瓷碗里泛著琥珀光,“沙參補肺胃之陰,可助津液化氣;桂枝辛溫通陽,能引陽氣達于腰膝,恰如寒夜里生起的炭火。”

    張翁服藥三日後,其子來報,說老人昨夜竟能自己坐起,喝了半碗小米粥。吳普再去診視時,見老人後腰青斑已淡如薄霧,脈象雖仍沉卻已有了搏動的力道。“你看這老參,”吳普指著藥甕里剩下的根睫,“它生在陰坡卻能越冬,靠的是根須深扎汲取地中陽氣,這便是‘陰中求陽’的道理。人身亦如是,寒邪再盛,只要保住津液不枯,陽氣便能慢慢復甦。”

    六、瘟疫襲鄰縣,群藥共扶陽

    寒露過後,一場瘟疫突然席卷了毗鄰的沛縣。患者先是高熱不退,接著咳唾膿血,不出三日便形銷骨立。沛縣縣令派人快馬請吳普時,他正在藥圃里采收沙參種子——那些紫花凋謝後結出的蒴果,像一個個微型的燈籠,里面藏著褐紅色的種子,需在霜降前收貯,方能保來年出苗齊整。

    踏入沛縣城門,一股濃重的藥味混著腐氣撲面而來。醫館里擠滿了病患,人人面紅如醉,舌紅少津,咳聲震得窗紙發顫。吳普翻看當地醫者的處方,多是麻黃、石膏等發汗清熱之藥,卻越治越重。“今年五運屬金,瘟疫卻帶火毒,是‘金火相刑’之象。”他取來患者咳出的膿血,放在白瓷盤里,見其黏稠如膠,“肺屬金,主皮毛,火毒灼傷肺津,好比將蘆葦燒成了焦炭,此時再用發汗藥,只會讓津液更枯。”

    他當即開出處方南沙參為君,配麥冬、玉竹養陰潤燥,加少量黃芩清肺火,又囑百姓將沙參根須煮水當茶飲。“沙參甘寒,能澆滅肺中虛火,又不損傷胃氣,好比給將熄的油燈添油,而非猛扇風。”他親自到城郊溪澗指導采挖沙參,見有些根須上纏著菟絲子,便讓眾人將其一同采回,“菟絲子辛甘溫,與沙參相使,能助沙參之力達于肺絡,這便是七情中的‘相使’,如良將得副將相助,威力更增。”

    半月後,沛縣的瘟疫漸退。有老醫者問吳普“為何《本草》未載沙參能治瘟疫?”吳普指著溪邊新生的沙參幼苗,幼苗頂著殘露,在寒風里微微顫動“草木的性情,隨天時地利而變,就像人會隨境遇成長。書本記的是昨日之理,醫家要懂的是今日之變。”

    七、藥性辨真偽,慧眼識真機

    冬至前,有個藥商背著半麻袋“沙參”來到藥廬,說此藥采自南方深山,藥效遠勝本地品種。那根睫粗如手指,表皮黃亮,斷面卻發白如瓷,毫無尋常沙參的油潤紋理。吳普取一塊放入口中,味雖微甘,卻帶著一股土腥味,嚼之如蠟。

    “此非沙參,是形似沙參的桔梗根。”吳普將其擲回袋中,“沙參得溪澗清氣,味甘中帶清芳;桔梗生在旱地,味甘卻含濁氣。再者,沙參斷面有細密的‘玉筋’(縴維束),如人身脈絡;桔梗斷面卻散如亂麻,這便是‘性味歸經’的玄機——藥之形質,早已注定它能走哪條經絡。”

    藥商面紅耳赤,卻仍強辯“百姓只認藥效,管它是真是假!”吳普便帶他去看藥圃里的沙參與桔梗——沙參葉片柔潤,貼地而生,如謙謙君子;桔梗睫稈挺拔,葉片堅硬,似赳赳武夫。“沙參主補潤,桔梗主宣散,好比一人擅守,一人擅攻,用錯了便是助紂為虐。”他取來真沙參,讓藥商細看其根須“你看這根須,向陰處延伸卻不糾纏,恰如醫者之心,雖治陰病卻守陽道。”

    藥商羞愧而去。吳普望著那袋偽藥,忽然想起師傅說的“藥有真偽,醫有仁術”,便將真沙參的圖譜畫在木板上,掛在藥廬門口,旁題“草木有本心,非為良醫昧。”

    八、薪火傳後世,藥脈接天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建安十三年,華佗被征入許昌,臨行前將一疊手札交與吳普“我觀沙參能補能清,可補《本草》之缺,你若能將其性味、配伍、采收之法傳于後世,便是大功一件。”吳普捧著泛黃的手札,見上面畫著沙參在四季的形態春苗如翡翠,夏花若紫霞,秋根似玉簪,冬藏如潛龍,旁注“順四時而采,合五行而用”。

    此後數年,吳普踏遍江淮山水,記錄沙參的生長環境生于山陽者,味偏辛;生于水陰者,味偏甘;生于石縫者,質堅而力厚;生于沃土者,質柔而性緩。他還發現,與枸杞共生的沙參,滋陰之力更勝;被蜜蜂常采花的沙參,疏肝之效尤佳——這便是“七情”之外,草木與萬物相感的玄機。

    有後生問他“先生為何對一味沙參如此執著?”吳普正坐在藥廬前曬沙參,陽光透過他的白發,在藥材上灑下斑駁的光影。“你看這沙參,不與牡丹爭艷,不與松柏比高,只在溪澗邊默默生長,卻能解世人疾苦。”他拿起一塊沙參,對著陽光細看,斷面的紋路在光下如流動的星河,“醫道亦如是,不求聞達,只問天地良心;草木無言,卻藏著陰陽大道理。”

    結語

    吳普晚年將沙參的藥用經驗輯入《吳普本草》,雖未詳盡,卻開後世入藥之先河。至南北朝,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補記其“利肺氣,治久咳”;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載其配伍之法;明清以降,醫家更從民間實踐中總結出沙參“清補而不膩,潤燥而不寒”的特性——這味曾隱于溪澗的草木,終在“口傳心授”與“文獻記載”的交織中,成為中醫寶庫的明珠。

    正如吳普臨終前對弟子所言“藥不在貴賤,在于識其性、順其理。沙參能活,因它懂‘藏’;醫者能活,因他懂‘順’——順天地之序,順人身之常,便是大醫之道。”

    贊詩

    崖壁藏珍草,清芳潤九垓。

    甘寒能降火,柔潤可培垓。

    四季含真機,七情藏妙裁。

    千年傳藥脈,一曲玉睫來。

    尾章

    如今譙縣的涂山北麓,仍有沙參在溪澗邊生長。當地藥農采收時,仍遵循著“秋分時,帶露采,陰干百日,陳藏三年”的古法——這是吳普留下的智慧,也是草木與人間的約定。

    從東漢的藥廬到現代的藥房,南沙參的故事,恰如它蜿蜒的根須,一頭扎在古老的土地里,一頭連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它告訴我們所謂醫道,不過是讓草木的性情,與天地的節律,在人身上找到最溫柔的共鳴;所謂傳承,不過是讓昨日的實踐,成為今日的燈火,照亮明天的路。

    而那些未被文獻記載的民間智慧,那些在田埂、溪邊、山岩間流傳的藥草故事,恰如沙參的根須,沉默卻堅韌,在時光的土壤里,悄悄滋養著中醫的根基,綿延不絕。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玉睫仙蹤︰南沙參傳奇》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玉睫仙蹤︰南沙參傳奇》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