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麻黃治療傷寒無汗的藥理作用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麻黃治療傷寒無汗的藥理作用

    麻黃治療“傷寒無汗”(中醫指風寒束表、衛閉營郁導致的無汗表實證)的藥理作用,主要與其含有的麻黃堿、偽麻黃堿等有效成分的生理活性密切相關,現代藥理學研究從以下幾方面解釋其機制

    1 促進汗腺分泌,直接誘導發汗

    麻黃的主要成分麻黃堿能興奮交感神經末梢,作用于汗腺的α受體,刺激汗腺分泌功能增強,促進汗液排出。中醫所謂“開腠理”(打開皮膚毛孔),在現代藥理中體現為汗腺分泌增加,從而打破“風寒束表、毛孔閉塞”導致的無汗狀態。

    2 擴張皮膚血管,增加皮膚血流量,協同發汗

    麻黃堿可通過興奮交感神經,使皮膚血管(尤其是體表淺層血管)擴張,增加皮膚血流量。皮膚血液循環加快後,熱量更易通過體表散發,同時為汗腺分泌充足的血液供應,間接增強發汗效果,幫助驅散體表寒邪。

    3 興奮體溫調節中樞,調節產熱與散熱平衡

    風寒束表時,機體因寒邪刺激,體溫調節中樞處于“產熱>散熱”的失衡狀態(表現為惡寒無汗)。麻黃堿可輕度興奮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一方面促進機體產熱增加(如骨骼肌戰栗),另一方面通過擴張皮膚血管、促進汗腺分泌增強散熱,使產熱與散熱重新平衡,從而緩解惡寒無汗,實現“發汗解表”。

    4 抗炎與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輔助緩解表證

    “傷寒”(外感風寒)常伴隨病原體(如病毒、細菌)感染及局部炎癥反應(如鼻黏膜充血、全身肌肉酸痛)。麻黃中的麻黃堿、揮發油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抑制炎癥介質釋放),並對部分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可減輕寒邪侵襲引起的炎癥反應,輔助緩解表證的全身不適(如頭痛、身痛),為“發汗散邪”創造條件。

    總結

    麻黃治療傷寒無汗的核心藥理作用是通過麻黃堿等成分興奮交感神經,促進汗腺分泌、擴張皮膚血管、調節體溫中樞,打破“寒邪束表、毛孔閉塞”的狀態,實現發汗散熱;同時其抗炎、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輔助緩解外感表證的整體癥狀。這與中醫“發汗解表、開腠理、散風寒”的理論相吻合,是中西醫對其作用機制的共同闡釋。

    麻黃主要用于治療哪些類型的疾病

    麻黃是中醫臨床常用的辛溫解表藥,其功效核心為“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主要用于治療以下幾類與“表邪壅滯、肺氣郁閉、水濕內停”相關的疾病

    1 外感風寒表實證(表寒無汗類疾病)

    針對風寒之邪侵襲肌表,導致“衛氣閉郁、毛孔閉塞”的表證,表現為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等。

    現代疾病對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初期(屬風寒證且無汗者)。

    2 肺氣郁閉所致的咳喘(呼吸系統喘息性疾病)

    通過“宣暢肺氣”緩解因肺氣不通導致的咳嗽、氣喘,尤其適用于咳喘伴痰壅、氣逆者,無論寒熱均可配伍使用

    寒邪犯肺咳喘如支氣管哮喘(寒哮)、喘息性支氣管炎(寒痰證),表現為痰稀色白、遇寒加重。

    肺熱壅盛咳喘如肺炎、急性支氣管炎(肺熱證)、支氣管哮喘(熱哮),表現為痰黃黏稠、喘促氣粗。

    痰濕阻肺咳喘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痰濕證),表現為痰多黏膩、胸悶氣喘。

    3 風水水腫(急性水腫類疾病)

    針對“風邪襲表、肺氣失宣”導致的水腫(風水相搏證),特點是眼瞼顏面先腫,迅速蔓延全身,伴惡寒無汗、尿少。

    現代疾病對應急性腎小球腎炎初期(屬風水證者)。

    4 風寒濕痹(關節疼痛類疾病)

    用于風寒濕邪侵襲關節導致的“寒痹”,表現為關節劇烈疼痛、遇寒加重、屈伸不利,伴惡寒無汗。

    現代疾病對應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屬寒痹證者)。

    5 風寒束表所致的皮膚瘙癢(過敏性炎癥性皮膚病)

    針對風寒郁于肌表引起的皮膚瘙癢、皮疹(皮疹色白、遇寒加重)。

    現代疾病對應蕁麻疹、濕疹(屬風寒證者)。

    總之,麻黃的臨床應用始終圍繞其“開表散邪、宣肺通竅、利水退腫”的核心作用,需根據具體證候配伍(如寒證配溫藥、熱證配寒涼藥),且需在辨證指導下使用,避免用于虛證、汗多及特殊人群(如高血壓、孕婦等)。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麻黃治療傷寒無汗的藥理作用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麻黃治療傷寒無汗的藥理作用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