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災年里的“苦命糧”》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災年里的“苦命糧”》下卷

    第五章根稀起紛爭,二柱立新規

    光緒三年的冬天,來得比往年早,也比往年冷。黃土高原上的風,像無數把小刀子,刮在人臉上生疼。王家坳的麻黃根,經過大半年的挖掘,已經越來越少了。野狼溝的山坳里,能挖到的根睫越來越細,越來越短,有時候挖半天,才能湊夠一家人一天的口糧。

    矛盾,就這樣悄無聲息地冒了出來。

    先是東頭的李家和西頭的趙家,為了一叢麻黃草的歸屬打了起來。李家說那叢草長在自家祖墳旁邊,該歸自己;趙家說他們先看見的,憑啥歸李家?兩家人拿著鋤頭鐵鍬,在山坳里吵得面紅耳赤,差點動了手。

    接著,有人開始偷挖別人藏起來的麻黃根。村西的王寡婦,把挖來的根曬在窯頂上,夜里被人偷了大半,她坐在窯門口哭了整整一夜,說那是給臥病在床的公公留的救命糧。

    王二柱看著這些,心里像被針扎一樣難受。他找到張先生,嘆著氣說“張先生,這可咋整?再這樣鬧下去,沒等餓死,就得先打起來了。”

    張先生捋著白胡子,沉吟半晌說“亂世需立規矩,災年更得有章法。麻黃根是老天爺給咱的救命糧,不是誰家的私產,得大伙一起守著,才能熬到開春。”

    他讓二柱召集村里的老人和管事的,在村口的老槐樹下開了個會。張先生先說了話“眼下麻黃根越來越少,再爭搶下去,誰也活不了。我看這樣,把野狼溝的山坳分成幾塊,按戶頭分,每戶一塊,只能在自己的地界里挖,不許越界;挖的時候,要留三分之一的根,讓它明年能再長;挖回來的根,除了自己吃,多余的交上來,統一分給孤寡老人和孩子多的人家。”

    大伙都覺得這法子公道,沒人反對。王二柱主動提出“我年輕,力氣大,我來給大伙分地界,再每天去看看,誰要是不守規矩,我第一個不答應。”

    分了地界,又有了規矩,王家坳的爭吵果然少了。王二柱每天天不亮就去野狼溝,看看誰家越界了,誰家沒留根,發現了就勸說幾句,大伙也都听他的。有次,李大叔家的兒子貪多,挖了別人家地界里的麻黃根,李大叔知道了,硬是把兒子打了一頓,還把挖來的根送了回去,給人家賠了不是。

    王二柱看著這一切,心里踏實了些。他對張先生說“還是您有辦法,這下大伙能安生點了。”張先生嘆了口氣“安生是暫時的,就怕這根,撐不到開春啊。”

    話雖這麼說,可看著家家戶戶的窯洞里,都藏著點麻黃根,看著孩子們雖然面黃肌瘦,卻總算有口東西吃,王二柱覺得,日子總有盼頭。他自己的窯洞里,也藏著一小袋麻黃根,是他特意留著的,準備開春下種——他听張先生說,麻黃的種子落在土里,明年能長出新的麻黃,到時候,就不用再挖根了。

    第六章寒冬添新病,根藥兩相依

    冬至過後,慶陽的天氣冷到了極致。土窯里的溫度,比外面高不了多少,晚上睡覺,得蓋著所有能找到的破布、爛棉絮,縮成一團才能勉強睡著。

    長期吃麻黃根,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村里開始有人覺得渾身沒勁,手腳發麻,臉也腫了起來。張先生來看了,說這是“缺鹽”加上“麻黃根性溫,吃多了上火”。災年里,鹽比金子還金貴,誰家還有多余的鹽?

    張先生想了個法子,讓大家去幾里外的鹽堿地,刮點堿土回來,用清水泡了,過濾出的水燒開,能得到一點點鹽。雖然又苦又澀,卻總比沒有強。他還教大家,在煮麻黃根的時候,放上點挖來的“敗醬草”——一種苦味的野菜,能“清熱敗火”,中和麻黃根的火氣。

    有個叫“傻柱”的年輕人,因為長期吃麻黃根,又缺鹽,突然癱倒在地,渾身抽搐。張先生一看,說這是“虛風內動”,趕緊用自己藏著的一點“甘草”,煮了水給傻柱灌下去。甘草能“補中益氣”,傻柱喝了兩天,居然能站起來了。

    “這麻黃根,是救命的,也是傷人的。”張先生對大伙說,“它就像個苦命人,自己都顧不上自己,卻要撐著給咱一口吃的。咱得懂它的性子,疼它,也防它。”

    王家坳的人,就這樣和麻黃根相依為命。有人把麻黃根曬成干,磨成粉,摻在少量的粗糧里,做成窩頭;有人把麻黃根和挖來的凍梨一起煮,用梨的甜味沖淡苦味;還有人用麻黃根的水,泡發僅有的一點干菜,雖然味道古怪,卻能讓菜稍微有點滋味。

    王二柱的老娘,身體漸漸好了起來,居然能幫著二柱做點針線活。她常對二柱說“柱兒,等開春下了雨,咱得給這麻黃燒點紙錢,謝謝它救了咱娘倆的命。”二柱點點頭,心里也是這麼想的。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往年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蒸點年糕,祭灶王爺。可今年,能有口麻黃根吃就不錯了。王二柱把剩下的一點麻黃根粉,摻了點玉米面,做了兩個小小的窩頭,給老娘一個,自己一個。老娘舍不得吃,掰了一半給二柱“你年輕,得多吃點,開春還得種地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二柱鼻子一酸,把窩頭推回去“娘,你吃,我不餓。”娘倆推來推去,最後分著吃了。窩頭又苦又澀,還有點硌牙,可娘倆吃得很慢,像是在品嘗什麼山珍海味。

    窗外,寒風呼嘯,像是在哭,又像是在唱。窯洞里,一點微弱的油燈下,王二柱看著老娘臉上滿足的神情,心里暗暗發誓一定要熬到開春,一定要讓老娘吃上一頓真正的白面饅頭。

    第七章殘根盼春信,人心向新生

    開春的日子,一天天近了,可慶陽的天,依舊沒半點下雨的意思。太陽還是那麼毒,風還是那麼干,地里的土,裂得能塞進拳頭。

    野狼溝的麻黃根,已經挖得差不多了。能找到的,都是些細得像筷子的根,挖一天,也煮不出一碗。王家坳的人,又開始恐慌起來,有人說“怕是熬不過去了。”有人又開始收拾破包袱,準備逃荒。

    王二柱把自己藏著的那袋麻黃根種子,拿了出來。他找到張先生,問“張先生,這種子,現在種下去,能長出來嗎?”張先生看著那袋種子,又看了看天,說“試試看吧,說不定老天爺開眼,能下點雨呢。”

    王二柱帶著幾個年輕人,在野狼溝的山坳里,開墾出一小塊地。沒有水,他們就從幾里外的山澗,一桶一桶地挑水;沒有肥料,他們就把僅有的一點牛羊糞,小心地撒在地里。王二柱把麻黃種子,一粒一粒地播下去,蓋上土,又澆了點水。

    “能不能活,就看你的了。”二柱對著土地說,像是在對自己說,也像是在對麻黃說。

    播下種子的第三天,夜里,慶陽下了一場小雨。雨不大,淅淅瀝瀝的,下了半夜,卻讓王家坳的人,激動得一夜沒睡。第二天一早,大家都跑到地里,看著雨水滋潤過的土地,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王二柱也跑到野狼溝,看他種的麻黃種子。土地濕漉漉的,雖然還沒發芽,卻透著一股生機。“下雨了,真的下雨了!”二柱跪在地上,捧起一把泥土,眼淚掉了下來。

    那場雨後,慶陽又下了幾場雨,雖然不大,卻讓地里有了潮氣。王二柱種的麻黃種子,真的發芽了!細小的綠芽,從土里鑽出來,像一個個小生命,在風中搖曳。

    更讓人高興的是,地里的麥子,居然也抽出了新綠。雖然稀疏,卻讓人們看到了希望。大家開始忙著春耕,雖然累,卻有了勁頭。

    麻黃根,漸漸退出了人們的餐桌。但王家坳的人,誰也沒忘了它。有人把剩下的麻黃根干,小心地收起來,說要留著做種子;有人在自家的地頭,也種上了幾株麻黃;還有人把麻黃根的故事,講給孩子們听。

    老郎中張先生,在雨後不久,就去世了。臨終前,他拉著王二柱的手,說“柱兒,記住,麻黃是個好東西,平時能治病,災年能救命。但咱不能忘了,它是草,也是命,得好好待它,別濫采,別糟踐。”二柱點點頭,把張先生的話,牢牢記在心里。

    麥收的時候,王家坳有了一點收成。雖然不多,卻足夠大家糊口了。王二柱的老娘,用新收的麥子,蒸了兩個白面饅頭,一個供在了張先生的墳前,一個給了二柱。二柱咬了一口饅頭,又香又甜,眼淚卻掉了下來——他想起了麻黃根的苦味,想起了災年里的日子。

    第八章苦根成老話,人心記恩情

    光緒四年的秋天,慶陽迎來了大豐收。地里的麥子、玉米、糜子,堆成了小山。王家坳的土窯里,第一次有了糧食的香氣。

    王二柱娶了鄰村的一個姑娘,姑娘不嫌他家窮,說他是個好人。結婚那天,二柱特意去野狼溝,挖了一小把麻黃根,煮了水,給新娘喝了一口。“這是咱王家坳的救命根,你得嘗嘗。”二柱說。新娘喝了一口,雖然苦,卻笑著說“我知道,你跟我說過。”

    日子一天天好起來,王家坳的人,再也不用吃麻黃根了。但關于麻黃根的故事,卻一代代傳了下來。老人們會對孩子們說“光緒三年大旱,是麻黃根救了咱一村人的命。那根苦啊,澀啊,可吃下去,能活命。”

    有人說“麻黃是個苦命人,平時長在山坳里,沒人理,災年里,卻把自己的根獻出來,救了人。”還有人說“麻黃根性烈,卻有良心,你對它好,它就對你好,你要是糟踐它,它就不待見你。”

    王二柱後來成了王家坳的村長。他在野狼溝的山坳里,立了塊石碑,上面刻著“光緒三年,大旱,民饑,賴麻黃根活。後人當記草木有情,當惜;患難與共,當記。”

    石碑旁邊,王二柱親手種了一片麻黃。每年麻黃成熟的時候,他都會帶著孩子們,去看看,告訴他們“這就是麻黃,它的根,在災年里,是咱的‘苦命糧’。”

    當地漸漸流傳下來一句老話“旱年識麻黃,難時見人心。”意思是,大旱的年頭,才知道麻黃根能救命;艱難的時候,才能看出誰的心是好的,誰是壞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很多年後,王二柱老了,他的孫子問他“爺爺,麻黃根真的那麼苦嗎?”二柱笑了,說“苦,比黃連還苦。可那苦里,有活命的滋味,有咱王家坳人的骨氣。”

    夕陽下,野狼溝的山坳里,麻黃草在風中搖曳,青勁如初。它的根,埋在土里,默默生長,像是在守著一個秘密,一個關于災年、關于生存、關于人心的秘密。而王家坳的人,誰也沒忘,在那個光緒三年的大旱里,是這“苦命”的麻黃根,陪著他們,熬了過來,活到了春天。

    結語草木有本心,患難見真情

    光緒三年的大旱,像一場噩夢,卻也讓慶陽人,認識了麻黃這株“苦命草”。它的根,苦澀難咽,卻在最絕望的時候,給了人們活下去的希望。

    王家坳的故事,不是個例。在那個災荒連年的年代,不知道有多少人,靠著野菜、樹皮、草根,艱難地活著。而麻黃根,只是其中最普通的一種,卻因為它的“苦”與“救命”,被人們牢牢記住。

    “旱年識麻黃,難時見人心。”這句老話,道盡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也道盡了人與人的關系。草木無言,卻在關鍵時刻,展現出它的慈悲;人心復雜,卻在患難之中,顯露出它的善良。

    如今,生活好了,再也沒人會去吃麻黃根了。但麻黃,依然生長在慶陽的山坳里,像一個沉默的見證者,見證著歲月的變遷,也提醒著人們別忘了那些苦日子,別忘了那些在苦難中,幫助過自己的人,哪怕,那只是一株草。

    贊詩

    光緒三年旱魃狂,赤地千里斷炊糧。

    山坳幸有麻黃根,苦澀能充轆轆腸。

    郎中授法解其毒,鄉鄰守規共分藏。

    苦盡甘來豐收日,猶記當年救命方。

    尾章

    慶陽的黃土高原上,麻黃草一年又一年地生長、枯榮。它的根,依然埋在土里,默默汲取著養分。

    王家坳的石碑,歷經風雨,字跡已經有些模糊,但“麻黃根”三個字,依然清晰可辨。偶爾有外鄉人路過,看到石碑,問起緣由,王家坳的老人,就會把那個關于“苦命糧”的故事,慢慢講給他們听。

    故事講完,老人會指著山坳里的麻黃,說“你看,那就是麻黃。它是個苦命人,也是個好心人。咱慶陽人,都記著它的情。”

    風掠過山坳,麻黃草發出“沙沙”的聲響,像是在回應,又像是在訴說。那聲音里,有光緒三年的苦澀,有王家坳人的感激,更有一份跨越時空的約定——人與自然,當相互珍惜;人與人,當患難與共。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災年里的“苦命糧”》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災年里的“苦命糧”》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