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苓雙境記》
下卷
第五回 技藝傳家 雙芎顯其能
秦山翁的孫子秦原娃,接過爺爺的木鋤時,龍門山的冷霧坡已闢出百畝苓田,平原的油沙土也連成了片。他在爺爺的農諺基礎上,又添了新法子高山育苓時,在腐葉土里摻些雲母片碎末,“這石片帶涼性,能讓苓根更挺”;平原栽芎時,在菜籽餅里拌點河沙,“沙能透氣,根塊長得更圓”。
有年成都府暴發“頭風疫”,患者頭痛如裂,遇風更甚。府醫李大夫來灌縣求藥,原娃推薦了山川芎“這種芎得山霧金氣,散風寒的勁足,配羌活、防風,三劑就能見效。”李大夫將信將疑地帶回去,果然藥到病除。他特地來謝,見原娃正指揮藥農分選川芎——圓整油亮的山川芎堆在竹筐左,稍扁潤的壩川芎堆在右,“左邊發往山區,治風寒;右邊送進水鄉,治濕滯,錯不了”。
原娃的兒子秦硯娃,讀書識字,把家里的苓種繁育法子記在《芎譜》里“冷霧坡海拔需超一千八,土溫不得過十五度;油沙土需摻三成河沙,ph值在65至7之間。”他還畫了《苓種生長曲線圖》,發現高山苓苗在第五片葉時,根須生長速度是睫葉的三倍,“這是‘蓄根期’,此時若遇高溫,必毀其性”。
有個從雲南來的藥農,想引種灌縣芎種,硯娃給他看《芎譜》“你們那兒海拔不夠,霧期短,育不出好苓;平原土黏,栽不出圓根。得按這圖改環境,不然白費功夫。”雲南藥農依言在高海拔山區仿建冷霧坡,果然種出了合格的川芎,嘆道“蜀地的芎,連性子都帶著講究,差一點都不成。”
第六回 雙芎入方 醫案證其效
明代的灌縣,有座“雙芎堂”藥鋪,掌櫃正是秦硯娃的後人秦醫和。藥鋪的櫃台分左右,左置山川芎,右放壩川芎,牆上掛著《雙芎辨證圖》山川芎主治“風寒痹痛、巔頂頭痛”,壩川芎主治“脾胃瘀滯、婦人經病”。
有個樵夫在龍門山砍柴,被風雪灌了項背,回來後脖子僵得轉不動,頭痛如錐刺。秦醫和取山川芎三錢,配羌活二錢、細辛一錢,煮成藥湯。樵夫喝了,當晚就出了身透汗,說“脖子里像有股熱流在轉”。醫和解釋“山川芎得山之金氣,能引藥達巔頂,羌活、細辛都是風藥,跟著芎勁兒往上走,風寒自然散了。”
鎮上的繡娘,久坐刺繡,總說“心口堵得慌”,月經也拖拖拉拉。秦醫和用壩川芎配香附、陳皮,三劑就通了。繡娘問緣故,醫和指著壩川芎“這芎得平原土氣,性溫和,能行脾胃之氣,香附疏肝,陳皮化濕,仨在一塊兒,氣順了,血自然通。”
最奇的是治“產後風”。有個產婦,生完孩子後既怕冷又頭痛,還肚脹不消化。秦醫和用“雙芎合方”山川芎一錢(散風寒)、壩川芎二錢(和氣血)、當歸三錢(補血)、生姜三片(溫胃)。產婦喝了,又發暖又通氣,很快就康復了。他在《雙芎醫案》里記“山川芎如猛將開路,壩川芎如文臣安撫,一攻一補,方合產後虛實夾雜之證。”
這些醫案後來被收入《灌縣醫志》,編者贊道“蜀人識芎之深,莫過于此。知其在山則剛,在原則柔,分而用之,合而用之,皆中病機,此非深研物性者不能為。”
第七回 苓種遭劫 古法煥新生
清代道光年間,灌縣遭了場大旱,龍門山的冷霧坡竟三個月沒下霧,苓種長得又細又弱。接著又鬧蝗災,平原的芎田被啃得只剩殘睫,藥農們都急得直跺腳。
秦醫和的後人秦守拙,看著干癟的苓種,想起爺爺說的“古法應變”“高山苓種若遇旱,可在坡地挖蓄水池,引山泉霧灌(用竹管將山泉引至高處,讓水霧化滴落);平原芎田若遭蝗,可在田邊種‘驅蝗草’(紫甦、薄荷,氣味能驅蝗)。”他帶著藥農們挖池鋪管,果然冷霧坡的苓苗緩了過來;在芎田邊種上紫甦,蝗蟲真的繞道走了。
有個外地藥商趁機推銷“洋苓種”,說“一年就能收,不用上山育種”。守拙試種了幾分地,那芎根長得倒快,卻虛胖如蘿卜,斷面的油點稀得像星,辛香也淡。“這芎看著大,實則沒氣,”守拙嘆道,“就像沒在山里煉過的娃,經不起折騰。”他把洋苓種拔了,重新用自家的老苓種,還在《芎譜》里加了句“苓種如人,需經山霧寒土煉其骨,平原暖土豐其肉,缺一不可,外來者終非我族類。”
為了保住老苓種,守拙把冷霧坡劃為“禁地”,只許秦姓族人進入育種,還編了《苓種口訣》讓子孫背“霧中播,雪中藏,五葉期,須培霜;山下栽,土要良,三壅根,九曬陽。”這口訣後來成了灌縣藥農的“傳家寶”,確保苓種繁育的古法沒在災年中斷。
第八回 文獻載史 芎藝傳千古
民國年間,《灌縣川芎》一書問世,編者正是秦守拙的孫子秦文譜。這本書詳細記載了“苓種繁育”的全過程從龍門山冷霧坡的選地、播種、管理,到平原油沙土的移栽、培土、采收,連“霧灌”“驅蝗草”這些應變法子都寫得清清楚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書中特別強調“山川芎”與“壩川芎”的分類“山川芎,辛烈,含揮發油多,主入上焦,治風痛;壩川芎,辛溫,含油脂多,主入中焦,治氣滯。二者皆蜀地所產,因育種環境不同,性效有別,此乃天地造化與人力相濟之妙。”
新中國成立後,秦文譜的兒子秦新農,成了灌縣川芎種植合作社的技術員。他在古法的基礎上,用科學儀器測量冷霧坡的晝夜溫差比平原大10c,紫外線強度高30,這正是苓種根須發達、藥性濃烈的原因;平原油沙土的有機質含量比山地高5,透氣性適中,故壩川芎肉質更肥厚。
如今,灌縣川芎已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苓種繁育”技術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川芎產業園的體驗館里,游客可以親手操作在模擬冷霧坡的環境里播苓種,在仿平原的沙土里栽芎苗,最後還能拿到一份“雙芎功效對照表”。
有個學中醫的留學生,體驗後驚嘆“從高山到平原,從育種到入藥,蜀地人把川芎的性子摸得透透的,這不僅是農業技術,更是對生命的理解。”秦新農听了,笑著說“這道理,咱老祖宗早懂了——順天應地,才能種出好芎;知物善用,才能治好病。”
結語
從龍門山的冷霧坡到成都平原的油沙土,川芎的故事,是一部“順天應人”的培育史。苓種在高山的寒霧里煉出筋骨,根塊在平原的暖土里長出血肉,這種“雙境養育”的智慧,藏在藥農的背簍里,寫在《灌縣川芎》的紙頁上,顯在“山川芎”“壩川芎的”藥效里。
它告訴我們最好的種植,是懂得讓草木在最合宜的地方生長;最好的用藥,是明白每種草木都有獨特的性情。那些寫在文獻里的“苓種繁育”“雙芎分類”,不過是把藥農們世代相傳的實踐,用文字固定下來——而真正的智慧,永遠活在山地的霧、平原的土、藥農的手和醫者的心里。
贊詩
霧鎖龍門育苓根,土暖平原長芎身。
山川辛烈驅寒痹,壩上溫淳化滯因。
雙境養育分高下,一譜流傳記假真。
莫道農耕無妙理,順天應物即天人。
尾章
龍門山的冷霧坡,如今建了“苓種基因庫”,保存著秦氏家族傳下來的二十多種老苓種。每年清明,秦新農都會帶著年輕人來撒籽,嘴里念著那句老諺“清明撒籽冷霧坡,處暑掰苓下平原。”
成都平原的川芎田里,無人機在播撒有機肥,可培土的木鋤還是照著老樣子做的——弧度剛好貼合芎根的生長軌跡。采收時,分揀機依舊會把圓整的山川芎和稍扁的壩川芎分開,就像秦山翁當年做的那樣。
在灌縣的川芎博物館里,《灌縣川芎》的線裝本旁,擺著秦守拙用過的霧灌竹管、秦文譜畫的《雙芎圖》。講解員說“這些物件告訴我們,川芎的魂,一半在山霧里,一半在田埂上,一半在藥罐里,一半在人心上。”
風掠過龍門山,帶著冷霧的清;風拂過平原,帶著紅土的暖。這風里,有苓種破土的脆響,有芎根生長的微聲,更有蜀地人,對草木、對土地、對生命,那份跨越千年的懂得。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