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貫芎通脈記》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貫芎通脈記》下卷

    《貫芎通脈記》

    下卷

    第五回 貫芎傳中原 南北辨通途

    金世宗大定年間,紫虛谷的貫芎隨著藥商的駝隊,翻過太行山,傳入中原。汴梁城的藥鋪掌櫃初見這根塊,見其斷面紋理如絡,辛香透骨,便依《珍珠囊》呼其“貫芎”。誰知中原的水土與紫虛谷不同,黃河沖積的黃土性綿,少了紫壤的火氣,種出的貫芎,根須更密,辛香里多了些土腥,貫通之力也變得綿緩。

    起初,中原醫者不習慣這“綿緩”。有位太醫院的院判,用紫虛谷的貫芎治好了中風偏癱,換了中原產的,卻覺得“力道不足”。直到他遇到個老婦人,患頭痛三十年,用紫虛谷貫芎則頭暈心慌,換了中原貫芎配白芍(白芍柔肝,制其燥),連服半月,頭痛竟愈。院判恍然大悟“紫虛貫芎如快馬,中原貫芎似緩轡,快馬能沖關,緩轡能護正,各有通途。”

    消息傳到江南,臨安的醫家也試種貫芎。江南多水,土性偏濕,長出的貫芎根塊更肥,辛香里帶著水汽,貫通之力偏于利濕。有個船家,常年在水上勞作,患風濕痹痛,用中原貫芎則關節發沉,換了江南貫芎配蒼術(蒼術燥濕),三劑便覺輕快。江南名醫朱震亨在《格致余論》里寫道“貫芎得水濕之氣,則通中帶潤,善解濕瘀,此非力道不及,乃性隨境遷也。”

    紫虛谷的趙老漢後人,帶著貫芎種子到了嶺南。嶺南濕熱,貫芎長得葉大根淺,辛香里帶著股清苦。當地巫醫用它配藿香(化濕)、佩蘭(解暑),治“瘴氣頭痛”如神。趙老漢的後人在《南行藥記》里畫了幅《貫芎三態圖》太行貫芎如盤龍(剛勁),中原貫芎如錦帶(綿柔),江南貫芎如游魚(靈動),嶺南貫芎如飛鳥(清輕),旁注“貫通之道,非獨力強,貴在應境而變。”

    第六回 通瘀解危證 七情顯神通

    元代初年,真定(今河北正定)有位姓劉的萬戶,在戰場被流矢射中脅下,瘀血凝結如石,高熱不退,名醫會診都束手無策。有人說紫虛谷的貫芎能通瘀,便請來了趙老漢的曾孫趙通。

    趙通見劉萬戶脅下青腫,按之如鐵,脈沉澀如刀刮竹,說“此乃瘀血閉阻氣機,非貫芎不能通,然單用恐力不足。”他取太行貫芎五錢(得剛勁之氣),配伍紅花三錢(破瘀)、大黃三錢(瀉下)、穿山甲一錢(通絡),四味藥同煮,藥湯剛煎好,辛香混著苦寒便漫了出來。

    劉萬戶喝了一劑,夜里便瀉下黑血,熱退了大半;再用貫芎配當歸(養血)、黃 (補氣),三劑後竟能坐起。隨軍郎中驚嘆“貫芎與紅花相須,如兩將並力;與大黃相使,如先鋒開路;與黃 相畏,攻而不傷,這七情配伍,比兵法還妙!”

    趙通後來在真定開了家“貫芎堂”,專治瘀證。有個婦人產後血暈,牙關緊閉,他用貫芎配麝香(開竅),研末吹鼻,婦人當即甦醒;有個小兒跌傷,瘀血攻心,他用貫芎配朱砂(安神),調敷心口,半日便哭出聲;有個老人便秘,瘀血阻腸,他用貫芎配麻子仁(潤腸),煮水喝下,大便即通。

    他在《通瘀要訣》里寫道“貫芎貫通氣血,如治水之渠配溫藥則通寒瘀,配涼藥則通熱瘀,配補藥則通虛瘀,配瀉藥則通實瘀。關鍵在‘引’,不在‘攻’。”這話傳到洛陽,名醫李東垣擊節贊嘆“此語道破貫芎真諦——它不是破瘀的斧,而是通瘀的渠啊!”

    第七回 濫采竭靈源 新規護根脈

    貫芎名聲日盛,紫虛谷的采挖者絡繹不絕。有人為求暴利,不等霜降便挖,連剛長了一年的幼苗都不放過,紫壤被翻得亂七八糟,連帶著旁邊的丹參、赤芍也遭了殃。

    元成宗大德年間,趙通回紫虛谷省親,見往日郁郁蔥蔥的貫芎叢,只剩下幾叢瘦弱的殘株,根須裸露在外面,被烈日曬得發皺。“再這麼挖,過不了十年,貫芎就要絕種了!”他急得找到谷中長老,長老嘆道“草木有定數,一年采挖不過百株,方能生生不息。如今貪多求快,是斷了地脈啊。”

    兩人定下三條護芎規一、只在霜降後采挖,此時根已藏足貫通之力,且留著睫葉能續種;二、采大留小,每叢至少留三株幼苗,讓其承接地氣;三、挖過的地方要填回紫壤,撒上草木灰(助火行,補土氣),再種上三粒紫甦籽(紫甦與貫芎相須,能護其根)。

    有個外地藥販不信邪,夜里偷偷進山,挖了滿滿一簍貫芎,還想把谷中那株百年老貫芎(根粗如碗口)也挖走。剛下鋤頭,忽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打在他臉上,簍子里的貫芎竟都化作了蚯蚓,嚇得他連滾帶爬地跑了。第二天,趙通發現那片被挖的地方,滲出些暗紅色的汁液,像血。他趕緊取來松脂和蜂蜜調和,涂在土上,對著老貫芎拜了三拜“是我們失了規矩,傷了你的靈根。”

    三年後,紫虛谷的貫芎又長得郁郁蔥蔥。有次山洪暴發,沖毀了半坡芎田,可被沖散的貫芎籽落在新的紫壤里,來年竟長出了新苗,根須順著水流的方向扎進土里,仿佛在說“只要護得地脈,我們便能生生不息。”趙通看著新苗,在護芎碑上添了句“通人者,先通天地之理;護藥者,先護草木之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第八回 湯液定正名 芎聲傳千古

    元代至元年間,名醫王好古編撰《湯液本草》,為了給貫芎正名,特地來到紫虛谷。他住在趙通的藥鋪里,每日跟著上山采藥,听谷中老人講“穿地龍”的傳說,看趙通用貫芎治瘀證,翻遍了張元素《珍珠囊》、李東垣《藥類法象》里關于“貫芎”的記載。

    他發現,各地對這藥的稱呼不一太行叫“貫芎”,中原叫“芎”,江南叫“地貫”,嶺南叫“穿芎”。王好古指著紫虛谷的貫芎說“它生于蜀地者最早(古川芎產地),後傳于各地,‘川’者,源也;‘芎’者,通也。叫‘川芎’,既明其源,又顯其功,豈不更好?”

    趙通點頭道“‘貫’言其功,‘川’言其源,二者相合,才是全名。”王好古便在《湯液本草》里寫道“芎,今定名為川芎,以蜀產者為佳,其功在貫通氣血,上至巔頂,下至足膝,無所不到,故名‘芎’;其源出于川蜀,故名‘川’。”

    他還收錄了趙通的《貫芎七通法》“一通頭痛(配白芷),二通胸痹(配丹參),三通腹痛(配白芍),四通閉經(配牛膝),五通痹痛(配獨活),六通跌傷(配桃仁),七通便秘(配麻子仁)。”這些法子,一半來自典籍,一半來自紫虛谷的民間驗方,恰如王好古所言“醫道如川芎,貫通文獻與民間,方得全功。”

    《湯液本草》問世後,“川芎”之名漸漸傳開,取代了“貫芎”等舊稱,沿用至今。紫虛谷的藥農們,依舊唱著那首古老的歌謠“紫虛谷,產芎珠,穿石透土通脈絡。春不挖,夏不鋤,霜降過,取一株,留根苗,待明年,紫霧里,再相逢。”

    結語

    紫虛谷的紫霧依舊年復一年地流轉,川芎的故事也如這霧般,纏纏繞繞,從未斷絕。從最初的“穿地龍”,到金代的“貫芎”,再到元代定名“川芎”,它的名字在變,可“貫通氣血”的本真從未變。它在太行的岩縫里學會剛勁,在中原的黃土里學會綿柔,在江南的水鄉里學會靈動,在嶺南的濕熱里學會清輕,恰如中醫的智慧應天地而變,守本真而通。

    那些刻在護芎碑上的規矩,寫在《湯液本草》里的定論,藏在民間藥罐里的驗方,其實都是同一個道理草木與人,都在天地間求“通”——氣血通則身安,知行通則道明,古今通則術傳。川芎的根,扎在紫壤里,也扎在每一個需要“貫通”的生命里,成為比名字更永恆的存在。

    贊詩

    紫虛深處藏靈根,穿石通瘀力萬鈞。

    貫得氣血周流注,名定川芎萬古存。

    南柔北勁隨方變,七情和合顯神通。

    湯液一書傳正名,至今藥香滿杏林。

    尾章

    如今的紫虛谷,仍有片千年芎田,由趙氏後人守護。他們沿用著“霜降采挖、留苗護根”的古訓,采芎時會對著丹岩作揖,說“借您的靈氣,救世間的病。”

    中藥房的藥斗里,川芎被整齊地碼著,標簽上寫著“川芎,辛溫,歸肝、膽、心包經,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年輕的大夫開方時,總會想起課本里的話“川芎為血中氣藥,能貫通上下,無所不達。”可他們未必知道,這“貫通”二字里,藏著紫虛谷的紫霧,藏著趙老漢的藥鋤,藏著王好古的筆,藏著草木與天地對話的私語。

    只有當藥罐里的川芎湯沸騰時,那股辛香漫出來,像在說我叫過穿地龍,叫過貫芎,現在叫川芎,可我始終是我——那株在岩縫里,努力把根須往遠處伸,想讓天地氣血都通起來的靈草。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貫芎通脈記》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貫芎通脈記》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