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圖經問世名聲噪 太醫院驗永康芎
北宋熙寧元年,《本草圖經》刊行天下,“蜀川者為勝”與“永康軍川芎”圖的記載,如一陣春風,讓永康軍的川芎名聲傳遍大宋。汴京太醫院的李太醫,素以嚴謹著稱,見書中對永康川芎贊譽有加,便奏請朝廷,派采藥師前往蜀地,取來永康川芎與秦州、撫州芎 ,做對比試驗。
采藥師帶回的永康川芎,果然如圖譜所載圓實如拳,重實壓手,斷面油點密如星斗,辛香甘潤。李太醫選了三十名風寒頭痛患者,分三組施治一組用永康川芎配白芷,一組用秦州芎 ,一組用撫州芎 ,均按古法煎制。
七日後,結果令太醫院震驚永康川芎組,二十五人頭痛痊愈,余者減輕,且無一人出現口干、煩躁;秦州芎組,十五人好轉,十人出現燥渴;撫州芎組,十二人好轉,八人頭痛反復。李太醫在《太醫局驗藥錄》中寫道“永康軍川芎,脂潤而不燥,重實而力足,行氣活血之中,兼具滋養之性,非他地芎 可比,《本草圖經》‘蜀川者為勝’之言,信不誣也!”
消息傳回永康軍,堰頭村的川伯(此時已被村民尊為“芎翁”)捧著太醫院的文書,對兒子阿堰說“咱種的芎,被朝廷認了!這不是咱的本事,是岷江水的恩,是油沙土的情。”阿堰此時已能獨當一面,他在芎田邊立了塊新碑,刻著李太醫的評語,來往藥商見了,無不加價收購。
第六回 堰頭村技藝傳家 稻芎輪作蘊天機
熙寧年間,永康軍的川芎種植已形成“堰頭十三法”,從選種到炮制,環環相扣,皆由芎翁一家代代相傳。阿堰對村民詳解“選苓子,要挑‘三圓’——形圓、頂圓、根須圓;下種要‘三看’——看天(雨後三日)、看地(土松如篩)、看水(渠水半滿);采收要‘三忌’——忌烈日、忌凍土、忌破皮。”
最核心的仍是“稻芎輪作”。阿堰帶著村民在田間開渠,引岷江水先灌稻田,待水稻收割後,放水曬田,讓陽光將土壤中的濕氣收至三分,再翻土種芎。“水稻喝飽了水,土壤就有了‘潤根’的底氣;曬田收了燥氣,川芎根才不會爛。”阿堰踩著剛翻過的油沙土,土塊松散如酥,“這土,得像養孩子,餓了喂(施肥),渴了澆(灌水),冷了曬(曬田),才能長出好芎。”
炮制之法更是精妙。阿堰發現酒炒永康川芎,辛香中帶暖,能引藥上行,治巔頂頭痛最靈;醋炒者,入肝經血分,治婦人經痛如神;生用者,清利頭目,治風熱頭痛最佳。他教村民“酒要用郫筒酒(蜀地名酒),醋要用保寧醋(川北名醋),本地的料,才能配本地的芎。”
有個從江南來的藥商,想學“稻芎輪作”,將永康苓子帶回去,按此法種植,長出的川芎卻依舊瘦長,油點稀疏。他回來請教阿堰,阿堰帶他看堰頭村的土“你看這油沙土,含岷江沖積的腐殖質,酸堿度正合川芎性子;江南土偏酸,強學輪作,也養不出這脂潤勁兒。”藥商嘆服“果然‘離了永康土,難成永康芎’!”
第七回 岷江水患驗真芎 亂世之中顯風骨
元豐三年,永康軍遭遇罕見洪災,岷江水漫過堤岸,淹沒了近半芎田。水退之後,許多芎苗爛根,藥農們急得直落淚。阿堰卻發現靠近都江堰寶瓶口的“老芎田”,因地勢稍高,排水及時,芎苗竟大多存活,挖出的根睫雖比往年小些,斷面油點依舊飽滿。
“這就是‘稻芎輪作’的好處!”阿堰對村民說,“水稻根須在土里留下的空隙,讓洪水能及時排走,沒輪作的田,土黏如泥,芎根全爛了。”他組織村民搶救存活的芎苗,補種苓子,又用草木灰撒田,殺菌固本。這年秋收,“老芎田”的川芎雖減產,品質卻絲毫不減,藥商們聞訊趕來,出價更高“水災後的芎,經歷了考驗,藥效更足!”
次年,關中大旱,秦州芎 減產,價格飛漲,有奸商將其他地方的川芎染色、增重,冒充永康川芎售賣。阿堰得知後,帶著真川芎趕往成都府,當眾煮水真芎湯脂潤黃亮,假芎湯渾濁發暗;真芎香帶甘,假芎香帶腥。成都知府見狀,下令嚴查假貨,並為永康川芎頒發“防偽木牌”,刻上“堰頭村造”四字,憑牌收購。
“咱種芎,先得種良心。”阿堰對兒子小岷說,“《本草圖經》說‘蜀川者為勝’,這‘勝’里,就有‘不欺’二字。”小岷似懂非懂,卻跟著父親,在每批川芎上掛上牌,哪怕少賺些錢,也絕不以次充好。
第八回 醫典續載芎緣深 千年堰頭傳薪火
元佑年間,《本草衍義》編撰,作者寇宗𠺖特意引用《本草圖經》“永康軍川芎”圖,補注“親至蜀地驗之,永康川芎嚼之微甘,余芎多苦,此其別也。甘者能補,苦者多泄,故蜀川芎為勝。”進一步印證了永康川芎“脂潤補養”的特性。
此時的堰頭村,已形成“種芎—收芎—炮制—外銷”的完整產業鏈,每年秋收後,岷江岸邊的碼頭,擠滿了運芎的商船,芎香順著江水,飄向渝州、夔州、江陵……甚至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至高麗、日本。藥農們蓋起了青磚瓦房,孩子們能進學堂讀書,但每日清晨,仍會跟著父輩下田,學認芎苗,學辨油點。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阿堰晚年時,將畢生經驗寫成《永康芎譜》,詳細記載“岷江水,性溫,含鈣土;油沙土,含腐殖,宜芎生。三年一輪,稻芎相間,根乃重實。酒炒上行,醋炒入肝,生者清利,此永康芎之秘也。”他把譜子交給小岷,說“這譜子是死的,岷江水是活的,要跟著水走,跟著土變,芎才能長好。”
南宋建炎年間,金兵南侵,蜀地動蕩,有亂兵想搶奪川芎,小岷帶著村民,將川芎埋在稻田深處,上面種上蔬菜,硬是保住了種源。亂平後,他們又在堰頭村重新種下苓子,岷江水依舊流淌,油沙土依舊肥沃,川芎苗很快又鑽出了地面,辛香如故。
結語
永康軍川芎的故事,是一部“水土與草木共生”的史詩。從《本草圖經》的“蜀川者為勝”到《本草衍義》的“嚼之微甘”,從“稻芎輪作”的智慧到“酒炒醋制”的技藝,這株草木與都江堰的岷江水、油沙土,與堰頭村的藥農,完成了最深沉的綁定。
它的“勝”,不在張揚,而在“脂潤”——那是岷江水千年浸潤的溫柔;在“重實”——那是油沙土默默承載的厚重;在“甘味”——那是藥農代代相傳的仁心。後世醫典中,“川芎道地于蜀”的記載,從來不是簡單的地域標注,而是對“天人合一”理念的最好詮釋草木的療效,從來不是孤立的,而是天地、人、藥共同書寫的傳奇。
贊詩
永康軍里蜀芎肥,脂潤重實映日輝。
岷水千年滋厚土,稻輪三載養真威。
酒炒能透巔頂痛,醋制尤通血海圍。
本草圖經留勝跡,堰頭薪火照川畿。
尾章
如今的都江堰,堰頭村已改名“川芎村”,稻田與芎田依舊相間,岷江水通過現代化的渠網,繼續滋養著這片土地。《中國藥典》中,川芎的“道地產區”仍赫然寫著“四川都江堰、彭州等地”,與《本草圖經》的記載遙相呼應。
村里的老人,仍會給孩子講阿堰和川芎的故事,說當年甦頌學士畫的“永康軍川芎”圖,就藏在國家圖書館里,圖上的川芎,和今天地里長的一個模樣。孩子們似懂非懂,卻會在芎田邊駐足,看那羽狀復葉在風中搖曳,聞那辛香混著稻香,知道這是爺爺說的“岷江水和油沙土的味道”。
這便是傳承醫典會泛黃,石碑會風化,但草木與土地的緣分,人與草木的深情,永遠在時光里生長,如永康軍的川芎,年年歲歲,脂潤如初。
(下卷終)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