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京芎•長安卷》(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京芎•長安卷》(下卷)

    第五回 盛唐醫家傳妙法 京芎配伍顯神通

    唐開元年間,長安已成為天下第一都會,西市藥行林立,京芎與蜀芎、撫芎三足鼎立。太醫院的“王太醫”,素以善用京芎聞名,他在《千金要方》的基礎上,總結出京芎的“三配三治”配麻黃治風寒表實證(惡寒無汗),配桂枝治風寒表虛證(惡風有汗),配細辛治風寒入絡證(頭痛連齒),被譽為“京畿頭痛第一方”。

    長安西市的綢緞商張員外,冬日去西域販貨,被暴雪困在玉門關,歸來後頭痛如裂,伴鼻塞流清涕,四肢厥冷。王太醫取京芎配麻黃、附子——麻黃發汗解表,附子溫陽散寒,京芎行氣活血,三藥同煮,藥湯辛烈如酒,張員外喝了一碗,汗出如漿,頭痛竟去了九成,連呼“這藥帶著長安的暖氣,能穿透玉門關的寒!”

    王太醫解釋“關中風寒,多夾‘郁氣’,京芎的辛香不僅能散寒,還能疏肝,像給悶住的屋子開窗。蜀芎偏潤,撫芎偏清,都不如京芎這股‘剛中帶柔’的勁兒,合咱北方人的體質。”他常去京芎原考察,見京伯的兒子小京用“麥芎輪作”法種出的京芎,根睫圓硬如珠,油點密如星,嘆道“關中壚土養出的京芎,自帶‘抗寒基因’,是天造地設的風寒克星。”

    此時的京芎,已分“城芎”與“野芎”京芎原種植的“城芎”,經人工選育,根睫更壯,油點更密;終南山采挖的“野芎”,根睫瘦小,油點疏,藥效稍遜。小京在原上立了塊石碑,刻著“非壚土不種,非三年不收”,把京芎的道地規矩傳了下去。

    第六回 安史之亂藥材緊 京芎救急護長安

    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叛軍逼近長安,城中糧草藥材緊缺,京芎原被戰火波及,京芎田毀了大半。太子李亨(後來的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命人往長安周邊搜求藥材,京伯帶著僅剩的京芎,隨唐軍輾轉于關中戰場。

    唐軍中有位校尉,被流矢射中肩部,傷口感染風寒,高熱不退,頭痛如劈,軍醫束手無策。京伯取京芎配當歸、防風,煮水灌服——京芎散寒活血,當歸補血生肌,防風祛風解表,藥湯入喉,校尉的高熱竟漸漸退了,頭痛也緩了,連傷口的紅腫都消了些。

    “京芎不僅能治頭痛,還能護傷口!”士兵們驚嘆,紛紛傳揚“京芎是長安送來的護身符”。京伯將京芎曬干磨粉,制成“京芎散”,讓士兵們隨身攜帶,遇風寒頭痛,取少許吹入鼻,或溫水沖服,竟救下了不少性命。

    亂平後,唐肅宗重返長安,听聞京芎救急之功,下旨嘉獎京芎原,免其賦稅三年,還命太醫院在京芎原設“京芎監”,專門負責培育優質京芎。小京捧著聖旨,望著重建的京芎田,對兒子說“這京芎,不僅是藥材,更是咱長安人的骨氣,再亂的世道,也能扎住根。”

    第七回 宋元醫家續考證 京芎名載《本草衍義》

    北宋嘉佑年間,醫家寇宗𠺖編撰《本草衍義》,特意赴關中考察京芎。他見京芎原的京芎,種植仍沿用“麥芎輪作”法,采收必在霜降後,炮制用“酒蒸”——將京芎切片,用長安的米酒蒸三日,既能增強溫通之力,又能減其燥烈。

    寇宗𠺖對比京芎與蜀芎的藥效用京芎治風寒頭痛,一劑見效者十之八;用蜀芎,一劑見效者十之六,且京芎組患者“身暖而不燥”,蜀芎組“身暖而微渴”。他在書中寫道“京芎,生關中,性溫而剛,行氣散寒之力勝蜀芎,治北方風寒頭痛最良,故名‘京芎’,以別他地。”

    此時的長安雖已不是都城(改稱“京兆府”),京芎的名聲卻未衰減。關中的醫者,在處方中必寫“京芎”,若寫“川芎”,藥工必問“是否關中產”。有位從臨安來的醫者,用京芎治好了一個“風寒痹癥”的老農,回去後在《本草別說》中補注“京芎能透骨散寒,其力如關中漢子,直來直去,蜀芎不及也。”

    京芎原的京芎,經“酒蒸”後,還成了“長安藥酒”的原料。將京芎與當歸、枸杞同泡,酒色如琥珀,辛香中帶甘潤,冬日飲之,能驅寒暖身,連西域的胡商也來搶購,說“這酒里有長安的太陽,比皮裘還暖。”

    第八回 歲月流轉芎脈續 關中藥香貫古今

    宋元以降,長安雖不復盛唐繁華,京芎原的京芎卻依舊生生不息。元代《飲膳正要》記載“京芎羊肉湯”京芎配羊肉、生姜,能“溫中散寒,治腰膝冷痛”,成了關中冬日的家常藥膳;明代《本草綱目》沿用“京芎”之名,注明“生陝西,性溫,治風寒頭痛,與蜀芎分治南北”;清代《本草從新》更直言“京芎之烈,能透三陽經,為北方頭痛要藥”。

    京芎的種植技藝,在關中代代相傳選苓子要“圓、硬、紫”,下種要“春分後,地溫升”,澆水要“見干見濕”,采收要“霜打後,葉全枯”。民國年間,關中遭大旱,京芎原的藥農們用“井灌法”保苗,雖減產過半,卻保住了京芎的種源,老藥農說“這是長安的根,不能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如今,京芎原已成為“關中道地藥材種植示範基地”,現代科技檢測發現京芎含有的“丁烯基苯 ”(散寒活性成分)含量高于蜀芎,印證了古人“京芎散寒力勝”的經驗。當地仍流傳著“京芎救長安”的故事,老人會給孩童看祖輩傳下的藥鋤,說“這鋤挖過安史之亂的京芎,也挖過如今的京芎,根扎在關中土里,就永遠是長安的藥。”

    結語

    京芎的故事,是一部北方藥材的風骨史。從隋末的黃土扎根,到盛唐的宮廷揚名,從安史之亂的救急,到後世的代代相傳,它始終帶著關中壚土的厚重與長安的暖氣,以“剛中帶柔”的辛香,對抗著北方的風寒。

    “京”字冠首,是都城的印記,更是品質的背書;“西”字為綴,是地域的標識,更是藥效的宣言。它與蜀芎、撫芎的分野,印證了中醫藥“道地性”的真諦——一方水土養一方藥,一方藥治一方病。關中的風、壚土的性、麥芎輪作的智,共同鑄就了京芎“散寒行氣”的獨特靈魂,使其在中醫藥的星河中,始終閃耀著北方的光芒。

    贊詩

    關中壚土育京芎,辛烈溫香帶古風。

    能破風寒頭痛裂,善通氣血痹筋松。

    唐宮驗效千金錄,宋典揚名本草功。

    最是長安風骨在,藥香穿透九秋濃。

    尾章

    長安的晨鐘暮鼓早已遠去,京芎原的黃土卻依舊在春日里泛著暖光。藥農們駕駛著播種機,穿梭在京芎田間,機器的轟鳴里,仿佛還能听見盛唐的駝鈴。采收的京芎,經現代炮制後,走進中藥房,走進藥膳館,也走進了關中百姓的生活。

    它或許不再是宮廷貢品,卻仍是北方人對抗風寒的老友;它的名字或許不如“川芎”響亮,卻在《中國藥典》中佔據一席之地,標注著“產于陝西關中,性溫,味辛,歸肝、膽、心包經,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這便是京芎的傳承不憑繁華,憑風骨;不憑虛名,憑實效。就像關中的黃土,沉默卻厚重,孕育出的藥,也帶著同樣的性子,在歲月里靜靜流淌,溫暖著一代又一代北方人。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京芎•長安卷》(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京芎•長安卷》(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