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芎芬記︰楚澤清芬寄素心》上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芎芬記︰楚澤清芬寄素心》上卷

    《芎芬記楚澤清芬寄素心》

    楔子

    咸淳九年的暮春,湘水之畔的芷蘭村,被一場夜雨洗得透亮。村東頭的藥圃里,幾株川芎長得格外惹眼,睫稈竟有丈許高,像插在地里的碧玉簪,頂端綴著細碎的藍紫花,風一吹,簌簌落英鋪得滿地都是,香氣清得能穿透雨霧,飄到半里外的湘浦碼頭。

    藥圃的主人,是個叫方一夔的讀書人。他原在臨安府做過小官,見世事紛亂,便卸了官袍,帶著一捧川芎種子回到了祖籍芷蘭村。此刻,他正披著簑衣站在藥圃邊,看著雨滴順著川芎的葉片往下滑,在根部匯成小小的水窪。手里捏著本翻得卷了角的《離騷》,書頁上"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的字句,被雨水洇得有些模糊。

    "先生,這川芎怕是成精了!"藥童阿竹舉著油紙傘跑過來,指著最高的那株川芎,"您看它的花,比去年密了三成,香味聞著都讓人骨頭輕。"方一夔笑了,眼角的皺紋里盛著雨珠"它不是成精,是通了靈性。你屈原公當年佩蘭紉芷,不就是借草木的清芬,明自己的心志嗎?這川芎長在楚地,吸了湘水的靈氣,自然帶著股高潔氣。"

    阿竹似懂非懂地點頭,看著先生用指尖輕觸川芎的花瓣。那花瓣沾了雨,涼絲絲的,香氣卻更烈了,鑽進鼻腔,像有股清泉順著喉嚨往下淌,洗得人五髒六腑都透亮。方一夔忽然覺得,這香氣里藏著些話,像屈原在汨羅江畔的吟哦,又像無數堅守本心者的低語,在雨霧里輕輕回蕩。

    上卷

    第一回楚澤畔芎苗秀,丈許睫擎碧霄

    芷蘭村的夏日,溽熱得像口密不透風的甕。唯有方一夔的藥圃,因著那幾株高大的川芎,透著股清涼氣。這些川芎是他五年前從蜀地帶回的種子,尋常川芎不過三尺高,偏這幾株像得了湘水的滋養,瘋長到一丈有余,睫稈粗得能趕上孩童的手腕,青中帶紫,像被湘妃的淚染過。

    清晨的露水壓彎了川芎的葉片,方一夔帶著阿竹給它們修枝。他的動作極輕,剪刀下去,只听" "的一聲脆響,多余的側枝便落了地,斷口處立刻滲出些清亮的汁液,帶著股沖鼻子的辛香。"這汁液也是好東西,"他教阿竹,"抹在蚊蟲叮咬的地方,比薄荷油還管用。"

    阿竹蹲在地上撿側枝,忽然"呀"了一聲"先生,這川芎的睫稈里有紋路!"方一夔湊過去看,果然見截斷的睫稈中心,有細密的同心環,像樹木的年輪,又像圈住的一層層香氣。"這是它的骨氣,"方一夔撫摸著睫稈,"長得再高,也不忘在心里刻下歲月的痕,不像有些人,得意了就忘了本。"

    午後,鄰村的繡娘來討川芎花。她要繡件"香草美人圖",說方先生家的川芎花顏色最正,香氣能染透絲線。方一夔讓阿竹采了一大捧,用麻紙包好"這花要陰干了用,香氣才留得久。你繡的時候若聞著香,就想想屈原公筆下的蘭芷,針腳里也能多幾分清氣。"

    繡娘走後,方一夔坐在藥圃邊的竹凳上,看著夕陽透過川芎的花葉,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影。那影晃動著,像無數個跳動的音符,湊成了《離騷》里的句子。他忽然明白,為何這川芎能長得如此高大——楚地的水土里,本就浸著香草的魂,而他種下的,不只是種子,更是份對高潔的念想。

    第二回細花如椒綴頂,苗葉堪佩身嬌

    立秋前後,川芎的花到了最盛時。細碎的藍紫花攢成穗,遠遠看去,像誰在綠叢里撒了把碎星子,近看才發現,每朵小花都有四片花瓣,形狀竟和蜀地的申椒花有幾分相似,只是香氣更清,沒有椒花的濃烈。

    方一夔有個習慣,每日晨起,會采幾片剛展開的川芎苗葉,用細麻繩系著,佩在衣襟上。那葉片帶著晨露的濕,貼在衣上,涼絲絲的,香氣隨著走動慢慢散開,能驅走夏日的困乏。阿竹覺得新鮮,也學著佩了片,沒過幾日就跑來告訴他"先生,佩著這苗葉,夜里看書眼楮都不花了,連蚊子都不叮我了!"

    方一夔笑了"這就是古人說的"佩蘭以闢邪"。不是真有邪祟,是這草木的清氣能養人的心性,心定了,雜念就少了,自然覺得神清氣爽。"他指著藥圃里的川芎,"你看它們長得整整齊齊,不蔓不枝,像不像列隊的君子?人佩著它們的苗葉,也該學這份端正。"

    村里的孩童們見先生佩著川芎葉,也跟著學,采了苗葉編成小環,戴在手腕上。一時間,芷蘭村的田埂上、溪水邊,到處都是戴著川芎葉環的孩子,笑聲里都帶著清芬。有外地來的客商見了,覺得稀奇,問這是什麼香草,孩子們便奶聲奶氣地答"是方先生的川芎苗,能當玉佩呢!"

    一日,方一夔去湘浦碼頭送藥。他給碼頭上的搬運工治風濕,用的就是川芎根泡酒。回來時,見渡口的石碑旁,有個穿素衣的女子在哭泣,說是要去臨安尋夫,卻盤纏被盜。方一夔取出些碎銀,又解下衣襟上的川芎苗葉,遞給她"帶著這個吧,一路香著,心也能安些。"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女子接過苗葉,放在鼻尖聞了聞,忽然止住淚"這香氣像我家後院的蘭草,我夫君說,聞到這味兒,就知道是家鄉人。"方一夔望著她登船的背影,見那片川芎葉在船尾的風中輕輕搖,忽然覺得,這苗葉佩在身上,不只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讓他鄉遇故知的人,能從香氣里找到點慰藉。

    第三回清芬透骨持久,歲深猶帶香飄

    重陽節前,方一夔把曬干的川芎苗葉收進陶罐。陶罐是他從臨安帶回的,粗陶質地,帶著細密的氣孔,最能存住香氣。他一層苗葉,一層干荷葉地鋪著,封罐時,特意在罐口系了片新鮮的川芎花,說是"讓新香引著舊香走"。

    阿竹不解"先生,這苗葉都曬干了,還能有香?"方一夔笑而不答,只讓他三個月後再開罐。到了冬至那天,阿竹忍不住偷偷掀開罐蓋,一股清芬"呼"地涌出來,差點把他燻個跟頭——那香氣比新鮮時淡了些,卻更醇厚,像窖藏的酒,帶著股歲月的沉韻,沾在手上,洗了三次還留著味。

    "怎麼樣?"方一夔走進來,手里拿著件半舊的青布衫。那是他去年穿過的,衣襟上還別著川芎苗葉留下的淺綠痕,湊近聞,竟還有淡淡的香。"這就是川芎的性子,"他指著衣衫,"它的香不浮在表面,能鑽進縴維里,像刻在骨子里的品性,年月再久也磨不掉。"

    村里的老秀才听聞此事,特地來拜訪。他帶來一軸自己畫的"香草圖",求方一夔在上面題字。方一夔揮筆寫下"芎苗佩身,香透三冬;君子修身,氣貫長虹。"老秀才看著字,又聞了聞桌上的川芎干葉,嘆道"方先生這是把草木活成了文章啊!難怪你的詩里總帶著股清氣,原是天天被這香燻著。"

    夜里,方一夔坐在燈下看書,案頭放著個小瓷碟,碟里盛著些川芎花的干瓣。月光透過窗欞,落在花瓣上,像撒了層銀粉。他翻開自己的詩集,其中有首《藥圃》,寫的正是這川芎"寸地栽香骨,尺波滋秀苗。佩來身覺潤,嗅罷意俱消。"讀著讀著,竟覺得那香氣從紙頁里鑽出來,和案頭的干花味纏在一起,繞著燈芯打旋。

    第四回湘浦客懷高潔,以芎明志清標

    入冬的湘水,水色變得墨綠,像塊巨大的碧玉。方一夔常沿著江岸散步,手里拄著根川芎根做的拐杖——那是前年挖出來的老根,質地堅硬,斷面的菊花心像幅精致的畫,被他打磨得油光 亮,拄著走時,杖頭偶爾蹭到衣襟,能帶出縷若有若無的香。

    這天,他走到湘浦的屈原祠,見祠前的石桌上,有人用炭筆寫了些抱怨時局的話,字跡潦草,透著股怨氣。方一夔嘆了口氣,取來塊濕布擦去,又從藥簍里取出些川芎苗葉,擺在石桌上,拼成個"清"字。

    守祠的老道士走出來,撫著胡須笑"方先生又在用香草說法了?"方一夔點頭"屈原公當年被流放,還不忘佩蘭紉芷,不就是怕自己被俗世染了塵嗎?這川芎生在楚地,吸的是湘水的清,長得再高,根也扎在土里;香氣再濃,也不擾人,不正合了"高潔"二字?"

    老道士指著江面上的漁船"你看那些漁人,風里來雨里去,卻總在船頭插束蘆葦,說是"讓水神知道自己心淨"。你這川芎,不就是讀書人的蘆葦嗎?"方一夔望著遠去的漁船,忽然覺得,那船頭的蘆葦,藥圃的川芎,還有屈原筆下的蘭芷,原是一樣的——都是人在濁世里,為自己立的一根清標桿。

    回到藥圃時,天已擦黑。阿竹正舉著燈籠等他,燈籠的竹架上,纏著圈川芎藤,藍紫色的干花在燈光下泛著幽光。"先生,剛才有個從臨安來的信使,說朝廷又在召您回去做官。"阿竹遞過封信,"他見您不在,把信放桌上就走了,還說說您躲在鄉下種藥,是浪費才華。"

    方一夔接過信,沒拆,徑直走到藥圃邊,將信放在川芎的根部。"才華若用來助紂為虐,不如種藥來得干淨。"他看著那株最高的川芎,在暮色里像個沉默的巨人,"你看它,不與桃李爭春,不與松柏爭高,只在這楚澤邊,長自己的睫,開自己的花,香自己的香,這才是真風骨。"

    夜風掠過藥圃,川芎的葉發出沙沙的響,像是在應和他的話。方一夔解下衣襟上的川芎苗葉,放在信上,忽然有了寫詩的興致。他讓阿竹取來筆墨,在祠前的石桌上,借著燈籠的光,寫下《藥圃五詠•其四•川芎》的前四句"芎苗高一丈,細花如申椒。不獨服芎根,衣佩或采苗。"寫完,他望著墨字在燈光下慢慢干去,心里像被川芎的香浸過,透亮而篤定。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芎芬記︰楚澤清芬寄素心》上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芎芬記︰楚澤清芬寄素心》上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