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苓記青黑芝與天地心》
下卷•草木有靈照古今
第七回 春瘟突至驗古方 殘卷初顯藥石心
立春剛過,霧靈山脈的積雪還未褪盡,山坳里的迎春花已頂著殘冰冒出嫩黃的花苞。按五運六氣推算,今年木運太過,風氣偏盛,主“春氣多風,易生風溫”。祖父看著窗外盤旋的山風,憂心忡忡地對玉娥說“風為陽邪,善行數變,今年的春瘟怕是要比往年凶些。”
果然,沒過半月,村里就有孩子開始發熱咳嗽,起初只是低熱,很快便高熱不退,咽喉腫痛,咳起來痰中帶血。請來的老郎中用了尋常的清熱藥,效果甚微,患兒的父母急得直掉淚。玉娥跟著祖父去診視,見患兒舌紅苔黃,脈象浮數,祖父捻須道“這是‘風溫犯肺,熱傷血絡’,尋常清熱藥只能清肺,卻不能透邪外出,得用‘宣肺透邪,涼血止血’之法。”
回到藥廬,祖父翻出一只積滿灰塵的木箱,從底層取出一卷泛黃的竹簡,上面用朱砂寫著“霧靈山采藥記”,是前朝一位游方醫者留下的殘卷。“你看這里,”祖父指著其中一段,“‘春三月,風木盛,疫氣行,其癥高熱咳血,用豬苓配連翹、桑白皮、生地黃,豬苓利水而不傷陰,引熱從小便出,連翹透表,桑白皮清肺,生地黃涼血,四藥相使,如舟楫載藥,直達病所’。”
玉娥仔細研讀,又問“豬苓性淡滲,風溫屬熱,為何要用利水藥?”祖父指著竹簡上的批注“風與濕合則成溫,濕與熱結則難散。豬苓雖不直接清熱,卻能去其濕,濕去則熱孤,熱孤則易散,這便是‘治溫先治濕,濕去熱自除’的道理。”
徐三此時已能熟練辨識藥材,他按照祖父的吩咐,將豬苓切片,與連翹、桑白皮、生地黃一同放入藥罐。“這豬苓得泡半個時辰,”他一邊加水一邊說,“祖父說過,淡滲之藥需久泡,才能讓藥性充分浸出。”玉娥看著他認真的樣子,想起他從前的魯莽,不禁莞爾。
第一副藥喂下去,患兒的高熱便退了些,咳嗽也輕了。連服三劑,痰中帶血的癥狀竟消失了。消息傳開,鄰村的人都來求藥,藥廬里一時擠滿了人。玉娥和徐三分頭忙碌,抓藥、熬藥、講解煎服方法,忙得腳不沾地。徐三在配藥時,發現有位婦人的藥里需要豬苓配桂枝,他特意多放了一片生姜“嬸子體寒,生姜能助桂枝通陽,免得豬苓利水傷了陽氣。”玉娥見了,暗暗點頭,知道他已領會“七情相殺”的深意。
一日,徐三在整理藥櫃時,發現角落里有個破舊的陶罐,里面裝著些發黑的豬苓碎塊,正是去年他濫采時被玉娥拾起的那些。“這些還能用嗎?”他捧著陶罐問祖父。老人接過一塊,放在鼻尖聞了聞“雖已失了大半靈氣,但經冬藏後,寒性稍減,可用來煮水泡腳,治腳氣水腫。”徐三便每天將這些碎塊煮水,分給村里有腳氣的老人,果然效果顯著。
夜里,玉娥對著油燈研讀那卷殘卷,發現後面還記載著豬苓的另一種用法“豬苓與茯苓同用,能分消水濕;與阿膠同用,能利水養陰;與大黃同用,能通腑利濕。”她忽然想起守山老者的話,原來豬苓的配伍竟有這麼多門道,就像人心,與善者同行則善,與惡者同流則惡。
窗外的月光透過窗欞,照在藥櫃上的豬苓上,青黑的菌子仿佛在微微發光。玉娥輕輕撫摸著豬苓,心里明白,這些草木不僅是藥材,更是天地寫給人的啟示,而那卷殘卷,不過是將口傳的智慧,用筆墨記錄了下來。
第八回 藥商逐利擾山靜 古法新驗辯偽真
春分過後,霧靈山下忽然來了一隊車馬,為首的是個穿著綢緞長衫的中年人,自稱是府城最大藥行“回春堂”的掌櫃,姓黃。黃掌櫃一到村里,就放出話來,要以高出市價三倍的價錢收購豬苓,而且越大越完整越好。
村民們頓時騷動起來。去年徐三濫采豬苓後,經玉娥和徐三補種,加上冬藏得宜,今年山里的豬苓長勢正好,只是按規矩,要到立冬才采收。有人動了心思“黃掌櫃給的價,挖一株夠半年嚼用了,不如提前采了?”
徐三听了,急得直跺腳“萬萬不可!豬苓不到立冬,精氣未足,藥性不夠,采了不僅治不好病,還會傷了山根。”黃掌櫃卻在一旁煽風點火“徐小哥去年不也靠豬苓發過財?何必假正經。藥材嘛,只要樣子好,管它什麼時節采的。”
徐三漲紅了臉“我從前是糊涂,現在才知道,采藥不是看價錢,是看良心!豬苓得秋冬寒水之氣,才能利水不傷陰,提前采的,性燥,用了會讓人陰虛,那是害人!”他這話一出,不少人想起去年徐三的遭遇,都猶豫起來。
黃掌櫃見眾人動搖,又拿出一本厚厚的《本草》,翻到豬苓那頁“你們看,書上只說豬苓‘生楓下’,可沒說非要立冬采。我這藥行收去,是做丸藥,只要樣子好看就行。”玉娥上前一步,指著書上的注解“黃掌櫃漏看了這句‘立冬後采者良,春夏采者性劣’,這是《神農本草經集注》里的話,是歷代醫者用性命換來的經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黃掌櫃冷笑一聲“小姑娘懂什麼?現在都講究新法,藥材炮制用硫磺燻,顏色鮮亮;提前采收,產量高。你們這老規矩,早就過時了。”他讓人抬出幾箱銀子,堆在村口的曬谷場上,白花花的銀子晃得人眼暈。
有個叫二柱的年輕人忍不住了,偷偷背著藥簍進了山,不到半日就挖回幾株豬苓,雖然個頭不大,但樣子還算完整。黃掌櫃當場付了銀子,二柱拿著銀子,笑得合不攏嘴。這下,更多人動了心,紛紛拿起工具往山里去。
玉娥和徐三攔不住,只能去找祖父。老人嘆了口氣“人心被利欲迷了眼,總得吃點虧才明白。”他讓玉娥和徐三趕緊去山里,盡可能地引導村民只采成熟的豬苓,且必須留根,又讓人把家里的《農桑輯要》《本草衍義》都搬出來,放在曬谷場,讓識字的人念給大家听,書中分明寫著“凡采藥,必順天時,春采葉,夏采花,秋采實,冬采根,此乃自然之理”。
可黃掌櫃帶來的銀子實在太誘人,大多數人還是充耳不聞。徐三看著被再次翻掘的山林,眼眶都紅了“他們忘了去年的濕疫了嗎?忘了徐三是怎麼差點死在山谷里的嗎?”他沖到二柱家,見二柱正得意地向媳婦炫耀銀子,便將自己病中的慘狀說了一遍,又拿出那罐豬苓碎塊“這些碎塊,就是我去年貪心的下場,現在只能用來泡腳,你們想要這樣的下場嗎?”
二柱的媳婦听了,拉著二柱的胳膊說“當家的,咱不能只為了錢,把命搭進去啊。”二柱看著那些碎塊,又想起去年村里的疫情,終于低下了頭。
黃掌櫃見村民漸漸散去,氣得吹胡子瞪眼,卻也無可奈何,只能帶著銀子悻悻離去。臨走時,他丟下一句“你們等著,這豬苓遲早是我的!”
玉娥望著他遠去的背影,對徐三說“他不明白,豬苓是山的,是天地的,誰也搶不走,除非山願意給。”徐三點點頭,開始帶著願意悔改的村民,在被挖過的地方補種松籽和豬苓菌種,就像在修補被撕裂的傷口。
第九回 夏霖成災釀新病 君臣佐使顯奇功
夏至剛過,霧靈山就下起了連陰雨,一下就是四十天。按五運六氣,今年是“土運不及”,又逢“太陰濕土司天”,濕邪過盛,加上連日大雨,山洪暴發,不少村民的房屋被淹,只能搬到山腰的祠堂暫住。
潮濕的環境里,很快滋生了新的疫病。村民們先是身上起紅疹,瘙癢難忍,接著開始腹瀉嘔吐,四肢沉重,連走路都費勁。祖父診視後,斷定是“濕濁困脾,外感暑濕”,也就是民間說的“水毒病”。
“這病是濕邪從皮膚而入,郁于肌表則生紅疹,困于脾胃則吐瀉,”祖父對玉娥和徐三說,“需用‘表里雙解’之法,外用燥濕止癢,內服利水滲濕。”他開的方子中,豬苓仍是主藥,配伍藿香、佩蘭解表化濕,蒼術、厚樸燥濕健脾,滑石、車前子利尿通淋。
徐三負責熬外用藥,他將豬苓、苦參、地膚子一起煮水,放溫後給村民擦拭身體。“豬苓利水,苦參燥濕,地膚子止癢,三藥相須,效力倍增,”他一邊擦一邊給村民講解,“這就像咱們村里人,團結起來才能渡過難關。”
玉娥則帶著幾個婦女煎內服藥,她發現有位老人服藥後腹瀉更重了,連忙告訴祖父。老人診脈後說“這是老人陽氣虛,豬苓利水雖好,但少了溫陽之藥,加幾片附子進去,以陽化濕,就沒事了。”果然,加了附子後,老人的腹瀉很快止住了。
雨還在下,祠堂里越來越擁擠,藥材也漸漸不夠了。祖父讓玉娥和徐三去山里找找新的豬苓,“雨後陰坡腐葉下,可能會有新長的豬苓,雖不及冬藏的醇厚,但應急尚可。”兩人冒著雨進山,在一片被山洪沖刷過的坡地,發現了幾株剛成形的豬苓,躲在石頭縫里,竟沒被沖走。
“你看,山自有庇護草木的法子,”玉娥小心地采下豬苓,“就像咱們庇護村民一樣。”徐三卻只采了一半,把剩下的用石頭護住“留一半,等雨停了還能長。”
回到祠堂,他們把新采的豬苓加進藥里,藥效果然好了許多。村民們看著玉娥和徐三忙碌的身影,又想起黃掌櫃的銀子,都羞愧不已。二柱主動站出來,帶著大家修補被沖毀的藥圃“等雨停了,咱們多種些藥材,再也不貪那外財了。”
雨停那天,正好是大暑,陽光出來,曬得地面冒起白煙。村民們走出祠堂,發現被洪水淹過的地里,竟冒出了許多豬苓的菌絲,像白色的絲線,在泥土里蔓延。祖父捋著胡須笑道“你看,濕邪雖能為災,也能生萬物,這豬苓,就是水濕給咱們的補償啊。”
玉娥望著那些白色的菌絲,忽然明白,所謂“天人合一”,不是人去征服天,而是與天共生,就像豬苓,既能在濕中生長,又能化濕為利。
第十回 秋燥來襲傳古訓 薪火相傳守初心
立秋過後,天氣忽然變得干燥起來,連日無雨,山林里的樹葉早早黃了,地里的莊稼也蔫了。這是“燥邪當令”,加上今年“金運太過”,燥邪更盛,村里不少人得了“秋燥咳嗽”,口干舌燥,痰少而黏,不易咳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祖父說“秋燥易傷肺,肺為嬌髒,喜潤惡燥。治燥不能單用豬苓利水,否則會更傷津液,需配伍滋陰潤燥之藥。”他用豬苓配沙參、麥冬、玉竹,既能利水去痰,又能滋陰潤燥,這便是“利水而不傷陰”的道理。
徐三已經能獨立診病配藥了,他給一位老丈抓藥時,特意多加了些阿膠“老丈年高,陰液不足,阿膠能滋陰養血,與豬苓相使,利水不忘補陰。”玉娥在一旁看著,心里很是欣慰,他終于懂得,用藥如用人,需知其短長,補其不足。
一日,鄰村有人來求藥,說他們村也鬧起了秋燥,可村里的豬苓早就被黃掌櫃收走了,用別的藥總不見效。“黃掌櫃收去的豬苓,說是要炮制,結果用硫磺燻了,顏色倒鮮亮,藥性全沒了,”來人嘆道,“還是你們村的豬苓管用。”
玉娥讓徐三帶著些豬苓和配好的藥材去鄰村,臨行前,祖父把那卷殘卷交給徐三“把這個也帶上,讓他們看看,真正的藥材,是怎麼來的,該怎麼用。”徐三接過殘卷,鄭重地放進懷里,就像接過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徐三回來後,帶來了鄰村人的感謝,還帶回一個消息黃掌櫃的藥行因為賣的豬苓無效,被官府查了,說是“以次充好,貽誤病情”。“原來騙人的生意,做不長久。”徐三感慨道。
秋分那天,村里舉行了一個簡單的儀式,祖父將自己用了一輩子的藥鋤傳給了玉娥,又將一本手抄的《霧靈山采藥要訣》傳給了徐三。“這要訣里記的,都是祖輩口傳的規矩,”祖父對兩人說,“什麼時候采什麼藥,怎麼采,怎麼藏,怎麼配,比那殘卷上的字,更實在。”
玉娥翻開要訣,第一頁就寫著“藥者,天地之精,人之命也。采之有度,用之有節,方能生生不息。”她抬頭望向霧靈山,只見山林在秋陽下一片金黃,那些藏在腐葉下的豬苓,正靜靜等待著立冬的采收,就像等待著一個古老的約定。
結語
立冬那日,玉娥和徐三帶著村民,按規矩采收豬苓。他們小心翼翼地挖開腐葉,留下幼嫩的菌核,補種松籽,仿佛在與山林對話。采來的豬苓,一部分留給村里備用,一部分送給鄰村,還有一部分,被玉娥制成了標本,和那卷殘卷、那本要訣一起,放在了新蓋的藥廬里。
後來,有人把霧靈村的故事寫進了地方志,說那里的豬苓有靈,能辨善惡;也有人說,不是豬苓有靈,是人心有鏡,照見了天地的心意。而那些口傳的采藥規矩,漸漸與文獻記載融合,就像豬苓的菌絲,在泥土里蔓延,把智慧傳給了一代又一代。
贊詩
青黑芝生楓根下,吸盡寒泉與露華。
利水能消三焦濕,淡滲不損一寸霞。
貪者見之如見金,智者視之若視家。
霧靈山中春到冬,人與草木共生涯。
尾章
許多年後,霧靈村的藥廬依然矗立在山腳下,藥櫃上的豬苓,青黑如舊。玉娥成了新的“守藥人”,徐三則帶著《霧靈山采藥要訣》,走南闖北,教人種藥采藥。他們常對人說,豬苓最尋常,也最不尋常,它告訴人們,天地從來都不藏私,只是看你願不願意,用真誠的心,去換那份溫暖的饋贈。
而那株被玉娥藏在石縫里的小豬苓,早已長成了一大片,青黑的菌子在腐葉間靜靜生長,看春生夏長,等秋收冬藏,把陰陽五行的流轉,五運六氣的更迭,都悄悄告訴每一個路過的人。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