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朱苓仙蹤》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朱苓仙蹤》下卷

    六、朱苓風波 真偽之辨

    青城山的霧,在乾隆初年染上了幾分銅臭。隨著"朱苓避谷"的傳聞越傳越廣,成都府的藥商們嗅到了商機,紛紛涌向丹灶坪,用硫磺燻制普通豬苓,冒充朱苓售賣,一時間"滿城皆朱苓",價格炒到了"一兩朱苓一兩金"。

    雲水道人的徒孫清玄,看著山下藥鋪里那些"紅得刺眼"的假朱苓,氣得摔了玉碾"這些俗人!竟用硫磺玷污仙苓!"他想下山闢謠,卻被雲水道人攔住"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朱苓有靈,自會顯形。"

    果然,沒過半年,吃了假朱苓的人紛紛出事——有的口舌生瘡,有的便秘便血,甚至有個想修仙的富家子弟,因久服硫磺燻制的豬苓,竟得了"丹毒",渾身長滿紅疹。知府震怒,下令嚴查,藥商們紛紛把責任推給"青城山道士妖言惑眾"。

    清玄急得直跺腳,雲水道人卻取來三枚朱苓,一枚真,兩枚假(一為硫磺燻制,一為染色),請知府到青城山公辨。他將三枚"朱苓"置于陽光下"真朱苓斷面朱紅溫潤,隱有光澤;硫磺燻者雖紅卻燥,細看有煙痕;染色者紅浮于表,入水則褪。"

    又取來蜜環菌,真朱苓的粉末撒上去,菌絲竟能快速生長;假朱苓的粉末則毫無反應。"朱苓與蜜環菌共生,如道與德相濟,"雲水道人對知府說,"真者能養菌,假者能害菌,此乃天道難欺。"

    知府嘆服,不僅嚴懲了藥商,還親書"朱苓真境"匾額,掛在丹灶坪的入口,嚴禁濫采。經此一事,人們才明白朱苓的珍貴,不在"避谷"之名,而在"丹精所化"的靈韻,非人力可偽造。

    七、文人論道 詩詠仙苓

    風波過後,朱苓的名聲反而更盛,引來更多文人探訪。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曾在青城山小住,他不善修仙,卻愛朱苓的"外樸內華",畫了幅《朱苓圖》,題詩"黑褐藏丹霞,腐葉孕仙芽。不與凡苓伍,甘心伴煙霞。"

    他在畫跋中寫道"朱苓如隱者,避世于青城,非無才,乃不炫才;非無能,乃不逞能。服食者求避谷,吾求其"藏",藏于草木而不改其赤,此真君子也。"將朱苓比作隱世君子,賦予其人格化的意境。

    甦州文人沈德潛,听聞朱苓"丹精入苓"之說,特意取來丹砂與朱苓,置于案上對比,寫下《朱苓辨》"丹砂烈如火,朱苓潤如霞;丹砂能奪命,朱苓能延齡。蓋剛不可久,柔能持久,此亦陰陽之理也。"他認為朱苓的"避谷",實則是"以柔克剛",暗合儒家"中庸"之道。

    更有詩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別出心裁,記載了"朱苓炖黃精"的做法"取朱苓三錢,黃精五錢,慢火炖三炷香,不加油鹽,飲其汁,能清心悅神。雖不避谷,亦可滌俗。"將道教的服食文化,融入文人的養生之道,別有一番雅趣。

    雲水道人將這些詩文匯編成冊,名為《朱苓詩鈔》,與丹經並列,他對清玄說"文人詠苓,如鏡照花,雖角度不同,卻都見其"靈"。修道者若只知服食,不知品其韻,如入寶山而空手歸。"

    八、丹核之謎 朱苓永續

    雲水道人年近九旬時,身體仍健朗,每日服食朱苓,打坐吟詩,一如壯年。他告訴清玄"吾觀朱苓三十年,發現其根有"丹核",每三十年一結,如人之結丹。"

    他取來一枚老朱苓,縱向剖開,中心果然有顆米粒大的圓珠,色如丹砂,堅硬如石。"此乃朱苓之"內丹","雲水道人說,"得之可助修行,然需以百年朱苓為引,非易事也。"

    他決定培育朱苓,讓其永續。在丹灶坪周圍,他帶領弟子種下百棵楓樹,每棵樹下埋入少量丹砂粉末(按古法"還丹于地"),又從別處引來蜜環菌,精心養護。"朱苓如道,非一人可得,需代代相傳,"他對清玄說,"吾輩能做的,是為後人留一片丹土,一顆苓種。"

    三年後,新種的楓樹下果然冒出朱苓的嫩芽,雖細小,斷面卻已有淡淡的朱紅。雲水道人笑了,他知道,自己終于解開了朱苓的最後一個秘密它的"丹精"不僅來自土壤,更來自人心的守護——敬之,護之,方能得其靈。

    他將那枚朱苓內丹,嵌在一塊青石板上,埋于丹灶坪的老楓樹下,石板上刻著"丹核歸地,朱苓再生;道在人心,萬古長青。"

    九、仙去苓在 傳承不息

    雲水道人羽化那年,青城山降了場罕見的丹霞雨,雨滴落在丹灶坪,竟將土壤染成淡淡的紅色。弟子們在他的丹房里,發現了一本未完成的《朱苓直指》,其中寫道"服食朱苓,非為不食五谷,乃為常思稼穡;求仙問道,非為長生不死,乃為不負此生。"

    清玄繼承了師父的衣缽,他不再刻意追求"避谷",而是將朱苓用于治病救人。他發現朱苓配伍黃精,不僅能調理脾胃,還能緩解修行者因"過用內丹"導致的燥熱,寫下《朱苓醫案》"某修行者久服丹藥,煩躁不寐,以朱苓三錢、黃精五錢煎服,三劑而安。蓋朱苓能斂丹火,黃精能補元氣,如陰陽相濟。"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這本醫案傳到民間,朱苓漸漸從"修仙聖品"回歸"藥用靈苓",成都府的藥鋪里,真朱苓雖仍昂貴,卻多了份"濟世"的用途。有個走方郎中,用朱苓治好了許多"消渴癥"(糖尿病)患者,他不懂詩,卻編了句順口溜"朱苓配黃精,能清又能補,不修仙來不避谷,只求病人能舒服。"

    清末民初,西方醫學傳入中國,有人質疑朱苓的"避谷"之說,認為是"迷信"。清玄的徒孫,一個懂西醫的道士,卻用實驗證明朱苓中含有的多糖成分,確實能延緩胃腸排空,減少饑餓感,"避谷"之說雖有夸張,卻非全無根據。

    他在《朱苓新解》中寫道"古人以"丹精"解其理,今人以"成分"釋其效,實則一也。朱苓如橋,一端連著道教的煉丹文化,一端連著現代的藥物研究,吾輩當護此橋,而非拆此橋。"

    十、丹灶猶存 苓香未散

    如今的青城山,丹灶坪已成為道教文化遺址,當年雲水道人種下的楓樹,已有合抱之粗,樹下的腐葉中,仍能偶爾發現朱苓的蹤跡,只是數量稀少,被列為保護植物。

    上清宮的展櫃里,陳列著一枚清代的朱苓標本,旁邊是雲水道人的《朱苓記》手札和金農的《朱苓圖》復制品,說明牌上寫著"朱苓,豬苓之珍品,因含丹砂余氣而內蘊朱紅,是道教煉丹文化與藥用真菌結合的獨特產物,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

    每年重陽節,仍有道士在丹灶坪舉行簡單的祭拜儀式,不再追求"避谷成仙",只為紀念那位"以苓證道"的雲水道人,傳承"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古訓。有個研究道教文化的學者,在考察後寫道"朱苓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修仙,不在服食奇物,而在與自然和諧共處;真正的永恆,不在肉體長生,而在文化的傳承。"

    某個雨後的清晨,有游客在丹灶坪的老楓樹下,發現了一顆剛冒頭的朱苓,斷面的朱紅在晨光中閃閃發亮,像一顆被歲月遺忘的丹珠。導游說"這是山在提醒我們,有些東西,比金子還珍貴——比如敬畏,比如傳承,比如一顆藏在黑褐外表下的赤子之心。"

    遠處的道觀里,傳來道士們誦經的聲音,隱約能辨出幾句,像在回應,又像在訴說

    "朱苓非苓,乃道之形;

    丹灶非灶,乃心之鏡。

    服食非求長生,乃求不愧此生;

    避谷非絕五谷,乃絕貪嗔痴行"

    結語

    從雲水道人發現朱苓,到如今的文化遺產,朱苓的故事,是一部道教文化與草木靈性交織的史詩。它告訴我們所謂"仙物",從來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而是人與自然對話的結晶——丹砂的余氣,楓樹的精魂,蜜環菌的共生,修道者的虔誠,共同孕育出這顆"內蘊丹霞"的靈苓。

    文人的詩,賦予它"避谷成仙"的浪漫;醫者的方,賦予它"濟世救人"的實用;道者的悟,賦予它"剛柔相濟"的哲思。朱苓的價值,不在某一種單一的解讀,而在這種種解讀背後,那份對"未知"的好奇,對"靈韻"的敬畏,對"傳承"的堅守。

    丹灶坪的煙火早已散盡,但朱苓的香氣,卻順著詩卷、醫案、傳說,彌漫在歲月的長河里,提醒我們有些草木,不僅是草木;有些故事,不僅是故事;有些信仰,只要心存敬畏,便永遠不會過時。

    贊詩

    青城丹灶隱煙霞,

    朱苓藏得內丹砂。

    服食不求仙骨輕,

    但留清氣滿天涯。

    詩詠仙蹤傳雅韻,

    藥濟蒼生見本華。

    莫道歲月催人老,

    一苓猶帶舊時霞。

    尾章

    101novel.com18年,《青城山朱苓傳說》入選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申報材料中,有這樣一段話"朱苓傳說以"丹精入苓"為核心,融合了道教煉丹、民間醫藥、文人詠嘆等多重元素,其"取之有度"的保護理念和"剛柔相濟"的哲學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青城山道教博物館的互動區,孩子們可以通過vr技術,"體驗"清代道士采朱苓的場景,了解其中的生態智慧。有個孩子問志願者"朱苓真的能讓人不吃飯嗎?"

    志願者笑著指向窗外的楓樹"你看,樹要吃飯(陽光雨露),朱苓要吃飯(腐葉丹氣),人也要吃飯(五谷雜糧)。朱苓的秘密,不是不吃飯,是告訴我們吃飯要懂節制,做人要懂敬畏。"

    孩子似懂非懂,卻記住了那顆黑褐外表下藏著丹霞的朱苓,像記住了一個關于"藏"的道理——最珍貴的東西,往往藏在最樸素的外表下,等著有心的人去發現,去守護,去傳承。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朱苓仙蹤》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朱苓仙蹤》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