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野豬拱珍︰豬苓濟世傳》 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野豬拱珍︰豬苓濟世傳》 下卷

    《野豬拱珍豬苓濟世傳》

    下卷

    五、濕分寒熱 配伍顯效

    秦嶺的秋,是被一場冷雨澆透的。雨下了三天三夜,清溪村的泥路變成了漿糊,屋里的牆皮滲著水珠,剛好轉的水腫病人里,又有人犯了病——這次的病邪更刁鑽,有的病人怕冷,喝了熱湯就舒服些;有的病人怕熱,只想往涼處鑽。老郎中捻著胡須,看著脈案眉頭緊鎖"這不是單純的濕邪,是濕分寒熱,得變方子了。"

    阿強蹲在藥圃里,看著剛采的豬苓犯愁。今年的豬苓比去年的外皮更薄,斷面偏黃,老郎中說這是"歲火太過",豬苓的寒性減了些,對付濕熱還行,對付寒濕就力不從心了。"阿強,你還記得黑風口的野豬嗎?"老郎中忽然問。

    阿強一愣"記得啊,就是它拱出的豬苓。"

    "野豬屬陽,性溫,它吃豬苓,是陽配陰。"老郎中指著藥架上的附子,"寒濕病人,就得學野豬,用陽藥配陰藥。附子辛熱,能散寒濕;豬苓甘淡,能利水濕,二者配伍,就是"相使",附子引豬苓入經絡,豬苓助附子排濕邪。"

    阿強眼楮一亮,趕緊按方子配藥。把附子先煎一個時辰去毒性,再加入豬苓、白術,熬出的藥湯帶著股辛香,喝起來暖乎乎的。村里怕冷的病人喝了三天,水腫消了,手腳也不涼了,都說這藥"像揣了個小太陽"。

    可對付濕熱病人,又得換個法子。有個貨郎,常年走南闖北,得了"濕熱淋證",撒尿時疼得直跺腳,尿色紅得像血水。老郎中用豬苓配黃柏、梔子,黃柏苦寒清熱,梔子瀉火除煩,三味藥熬出的湯帶著股苦香,貨郎喝了兩天,尿痛就輕了,尿色也淡了。"這是"相須","老郎中解釋,"豬苓利水,黃柏、梔子清熱,三藥合力,把濕熱順著尿道趕出去。"

    阿強跟著老郎中侍診,漸漸摸出了門道豬苓像個"引水渠",但水渠往哪引、引多快,得看配什麼"閘門"——配溫藥是"暖閘",適合寒濕;配涼藥是"涼閘",適合濕熱;配補藥是"緩閘",適合虛腫。他把這些心得記在爹留下的獵賬本上,每頁都畫著豬苓和配伍藥材的草圖,像幅生動的"藥陣圖"。

    這天,鄰村的接生婆抱著個剛出生的嬰兒來了。孩子渾身水腫,皮膚亮得像薄紙,哭聲細弱如貓叫。"這是"胎水腫滿","老郎中嘆了口氣,"娘胎里帶的濕邪,最難治。"他沉吟半晌,用豬苓配茯苓皮、生姜皮,"三皮輕浮,能走肌表;豬苓滲濕,能通水道,這叫"輕可去實"。"

    藥湯熬得濃濃的,用小勺一點點喂。孩子太小,一次只能喝一口,阿強就守在旁邊,隔半個時辰喂一次。三天後,孩子的水腫消了些,哭聲也洪亮了,接生婆抱著孩子給阿強磕頭"你是孩子的再生父母啊!"

    阿強趕緊扶起她,看著孩子紅潤的小臉,忽然覺得獵賬本上的草圖活了過來——豬苓不是死的藥材,是有靈性的,它知道哪個病人需要它,該怎麼幫病人,只要人懷著敬畏心,它就肯顯效。

    六、運氣體察 應時調方

    轉過年開春,太白山的風帶著股燥氣。往年該抽芽的草木,今年遲遲沒動靜,連黑風口的泉水都瘦了一圈。老郎中翻著《黃帝內經》,眉頭緊鎖"今年是"陽明燥金司天",燥氣盛,濕邪會藏得更深,豬苓的用法得變。"

    果然,沒過多久,村里開始流行一種怪病病人水腫不明顯,但小便澀痛,尿里帶著沙石,疼起來滿地打滾——這是"石淋",燥氣煉濕成石,堵在尿道里了。老郎中用豬苓配金錢草、海金沙,"金錢草能化結石,海金沙能通淋,豬苓能引水,三藥合力,像給尿道開了條"碎石渠"。"

    阿強跟著去黑風口采豬苓,發現今年的豬苓長得格外深,得挖半尺深才能著。他想起老郎中的話,燥氣盛,豬苓就往土里鑽,藏住水分。"這是草木的自保啊,"他對同行的村民說,"咱挖的時候多留點根,讓它明年能再長。"

    入夏後,雨水忽然多了起來,連下一個月,地里的麥子都泡爛了。這次的濕邪夾著暑氣,病人不光水腫,還發高燒、出冷汗,是"暑濕交阻"。老郎中用豬苓配香薷、白扁豆,"香薷解表祛暑,白扁豆健脾化濕,豬苓利水滲濕,三藥像把"消暑扇",能把暑濕扇出去。"

    阿強發現,雨水多的年份,豬苓的斷面更白,紋路更密,像是吸足了水汽。"這時候的豬苓,利水之力最猛,"老郎中說,"但也不能多用,得配些益氣藥,不然會傷正氣。"他教阿強用豬苓配黃 ,"黃 像個"打氣筒",豬苓引水時,它能給病人補氣,免得水去人虛。"

    秋收時節,太白山的霧氣重了。清晨的霧裹著露水,落在豬苓苗上,晶瑩剔透。老郎中說這是"秋霧潤金",燥氣漸消,濕邪轉虛,得用"潤法"。他用豬苓配麥冬、玉竹,給那些水腫兼干咳的病人喝,"麥冬玉竹滋陰潤燥,豬苓利水不傷陰,像給干涸的土地澆水,既解了渴,又不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阿強跟著老郎中觀察豬苓的生長春燥時,豬苓外皮厚、藏得深;夏濕時,豬苓斷面白、長得肥;秋霧時,豬苓紋路密、藥性潤。他終于明白,五運六氣不是虛理,是草木和天地對話的語言,懂了這語言,才能用好豬苓,就像獵人懂了獸語,才能打到獵物。

    有一年冬天格外冷,冰封了清溪村的溪水。村里的老人大多犯了"癃閉",小便點滴不出,小腹脹得像鼓。老郎中用豬苓配肉桂、沉香,"肉桂溫腎,沉香理氣,豬苓利水,三藥像把"溫通鑰匙",能打開冰封的水道。"

    阿強去黑風口采豬苓時,發現豬苓凍在了土里,得用斧頭鑿開凍土才能挖出來。凍過的豬苓,斷面帶著冰碴,熬出的藥湯卻格外暖。他把凍豬苓揣在懷里焐化,忽然懂了老郎中的話"天地有陰陽,藥材也有陰陽,凍過的豬苓,陰中藏陽,最適合寒冬用。"

    七、護苓守道 傳承永續

    阿強的獵賬本,漸漸寫滿了。上面不光有豬苓的配伍、病案,還有他畫的豬苓生長圖春天的豬苓苗帶著紫紅芽,夏天的豬苓外皮油亮,秋天的豬苓斷面帶細紋,冬天的豬苓藏在凍土下。每幅圖旁邊,都記著當季的氣候、病人的癥狀、用藥的調整,像本"豬苓春秋"。

    老郎中的身體越來越差,常常坐在藥圃里,看著豬苓發呆。他拉著阿強的手說"我這輩子,看過太多藥材,就屬豬苓最有"道"——它不張揚,藏在土里;不貪功,利水而不居功;懂進退,配伍時甘當配角。你得把這"道"傳下去。"

    阿強點了點頭,在藥圃旁蓋了間小茅屋,辦起了"苓心堂",教村里的年輕人識藥、制藥、配藥。他教的第一堂課,不是認豬苓,是帶大家去黑風口給野豬鞠躬"沒有它,就沒有豬苓;沒有豬苓,就沒有咱清溪村。"

    有個叫石頭的年輕人,學得最快。他爹就是當年因水腫去世的李叔,石頭總說"我學藥,是想讓天下再沒人像我爹那樣遭罪。"阿強把獵賬本傳給石頭,"這不是普通的賬本,是"藥心",你得用真心去讀,才能懂。"

    這天,當年想壟斷豬苓的藥商又來找阿強。他帶著個穿官服的人,說是朝廷太醫院的御醫,想高價買下豬苓的采挖權,還要把"苓心堂"改成皇家藥圃。"阿強兄弟,你看,跟著朝廷干,保你世代富貴。"藥商笑得諂媚。

    阿強指著黑風口的方向"豬苓是秦嶺的,是天下人的,不是誰能壟斷的。誰病了,都能采,都能用,這才是豬苓的道。"御醫冷哼一聲"匹夫懂什麼!藥材就得規範采挖,按藥典炮制,哪能亂采亂用?"

    阿強沒跟他爭辯,帶著他們去看村民采豬苓大家只挖大的,留著小的;采完會補種蜜環菌;炮制時不用硫磺燻,只用日光曬。"這就是咱的"規範","阿強說,"比任何藥典都管用,因為咱敬它、護它。"

    御醫看著黑風口郁郁蔥蔥的豬苓生長地,又看了看"苓心堂"里認真學藥的年輕人,忽然沉默了。他沒再提壟斷的事,只是求阿強給太醫院畫張豬苓生長圖,說是要刻在太醫院的石碑上。

    阿強答應了,畫了幅《豬苓生息圖》黑風口的泉眼旁,老楓樹下,野豬拱土,豬苓與蜜環菌相擁,旁邊的藥圃里,村民們采藥、制藥,遠處的清溪村炊煙裊裊。圖的題字是"天地共生,藥人相濟。"

    八、薪火相傳 苓香永續

    又過了二十年,阿強的頭發白了,背也駝了,可眼楮依舊亮得像黑風口的泉水。石頭已經成了"苓心堂"的坐堂先生,帶著十幾個徒弟,把豬苓的醫術傳到了更遠的地方。藥圃里的豬苓,一茬接一茬地長,像永遠割不完的希望。

    老郎中早已作古,臨終前,他讓阿強把自己葬在黑風口的老楓樹下,"我要陪著豬苓,看它年年生長,看你們把醫道傳下去。"阿強在墳前種了圈蜜環菌,沒過多久,菌子就蔓延到了豬苓地里,像老郎中的手,還在呵護著這片藥香。

    那年冬天,太白山下了場百年不遇的大雪。雪沒到膝蓋,壓塌了不少房屋,卻沒傷著黑風口的豬苓——野豬們用身體在豬苓地旁拱出了條雪溝,擋住了最厚的積雪。阿強站在雪地里,看著野豬們油亮的脊背,忽然明白人和獸,藥和草,從來都是一家人,誰也離不開誰。

    開春後,阿強把"苓心堂"交給石頭,自己搬到了黑風口的茅屋。他不再采藥,每天只是坐在老楓樹下,看著豬苓發芽、生長、結果,看著年輕人來采藥,看著野豬來拱土。有人問他"阿叔,您守在這兒,不悶嗎?"

    阿強笑了,指著豬苓地里的蜜環菌"你看,這菌子和豬苓,不說話,卻懂彼此。我在這兒,就像它們的伴,不悶。"

    他常常給來采藥的人講野豬拱苓的故事,講豬苓如何治愈清溪村的怪病,講老郎中的配伍之道。听故事的人里,有穿布衣的農夫,有穿官服的大夫,還有金發碧眼的洋人,他們都捧著筆記本,認真地記著,像當年的阿強記獵賬本一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臨終前,阿強躺在老楓樹下,手里攥著塊豬苓,像攥著一生的念想。石頭和徒弟們圍在旁邊,他說不出話,只是指了指豬苓,又指了指天空,最後指了指大家的胸口。

    石頭明白了豬苓在天地間,在人心里,只要心誠,它就永遠活著。

    阿強走後,村民們把他葬在老郎中旁邊。兩座墳前,年年都長滿豬苓和蜜環菌,風吹過時,菌子的孢子像霧一樣飄起,帶著藥香,漫過黑風口,漫過清溪村,漫過秦嶺的千溝萬壑。

    許多年後,太醫院的石碑上,《豬苓生息圖》依舊清晰。有人說,在月圓之夜,能看見一頭黑野豬,領著個背弓箭的獵人,在石碑旁采藥,藥香飄進京城,治好了不少疑難雜癥。

    清溪村的"苓心堂",依舊開著。來求藥的人,總能看見藥圃里的豬苓,黑褐的外皮,雪白的斷面,像在說我在這里,只要你需要,我就永遠在這里。

    而那本阿強傳下來的獵賬本,被當成國寶,藏在皇家圖書館里。賬本的最後一頁,畫著一頭野豬,嘴里叼著塊豬苓,旁邊寫著一行字"藥者,仁也;醫者,心也;天地者,大藥也。"

    結語

    豬苓的故事,像秦嶺的溪水,流淌了一代又一代。它不僅僅是一味能利水滲濕的藥材,更是面鏡子,照見了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敬畏、感恩、共生。阿強的獵賬本,老郎中的藥方,石頭的傳承,甚至那頭黑野豬的拱土,都在訴說同一個道理草木有靈,萬物有性,人若能懷一顆仁心,循自然之道,就能從天地間獲得治愈的力量。

    後來的醫書里,記載了豬苓的千百種用法,卻很少有人記得清溪村那場蔓延的怪病,記得那個背著弓箭的獵人,記得那頭叼著豬苓的野豬。但只要太白山的風還在吹,黑風口的泉眼還在流,豬苓就會繼續生長,用它的甘淡之味,滋養著生靈,也滋養著那份藏在藥香里的、永不褪色的"苓心"。

    贊詩

    黑風峪里野豬行,拱出靈苓濟世生。

    甘淡能通千道水,浮沉善配萬種情。

    寒溫燥濕隨天變,老少虛實應癥更。

    最是清溪春好處,藥香漫過萬山平。

    尾章

    道光年間的《秦嶺本草》里,有這樣一段記載"豬苓,生太白山黑風口,其形如豕糞,故得名。初為獵者阿強見野豬食之,遂采以治水腫,活人無數。其性甘淡,利水滲濕,配伍多變,隨氣運為用,誠濟世之良藥也。"

    而清溪村的老槐樹下,新立了塊石碑,碑上刻著《豬苓謠》

    "野豬拱,黑苓出,甘淡利水消脹腹。

    春配芽,夏配露,秋配霜葉冬配爐。

    你也采,我也護,代代相傳苓心駐。

    山常青,水長綠,一碗藥香潤千古。"

    風吹過石碑,帶著藥圃里的豬苓香,像在輕輕哼唱。遠處的黑風口,一頭黑野豬正站在老楓樹下,望著清溪村的方向,琥珀色的眼楮里,映著千年不變的藥香,也映著人與自然永恆的約定。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野豬拱珍︰豬苓濟世傳》 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野豬拱珍︰豬苓濟世傳》 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